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報道:如何在當下保持獨立思考?丨心理自助手冊

      發稿時間:2022-12-26 23:04:21 來源: 騰訊網

      需要知道:


      (相關資料圖)

      我們每個人都有未定義的東西。

      我曾一度發現一位思想家,他的作品準確地抓住了我們所思所想、或試圖所思所想但卻找不到合適的詞來表達的東西。正如詩人Alexander Pope 1711年用自我實現的詩句所寫的那樣:“真正的好詩會確切地表現自然,寫的是平常想法,卻能言人之所難言…”。

      Aeon+Psyche的老讀者會很熟悉這樣的發現所帶來的兩難境地:這種未被定義的偉大思想的強大影響力,承諾拓寬你的思維視野--同時,它潛在地壓倒性地威脅著你獨立思考的能力。被認為可以幫助你擴展思維的東西,可能在事實上沒有定義,也可能沒有定義。

      那么,如何保持思維的開放?

      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碰巧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發現-把最高的價值放在為自己思考上。(當然,這個活動只有一個德語單詞:“Selbstdenken”,這也是叔本華的一篇文章的標題。)

      對他來說,這首先是一種知識美德:這是我們讓自己的知識真正安全的唯一途徑。但對他來說,這似乎也有一個存在主義的層面:如果我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么我們就錯失了成為真實、原始的自己的關鍵機會。

      然后是一個直接的實際考慮:如果你不能為自己考慮,你怎么知道你應該做什么,而不是簡單去做那些被告訴要去做的事?

      出于這些原因,叔本華出人意料地批評了閱讀的價值;他認為,如果我們讀得太多,那么我們就無法獨立思考。他對閱讀的態度在幾個方面令人驚訝。首先,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建議,來自任何以書面形式表達自己的人都希望能夠被閱讀。

      其次,叔本華本人博覽群書。翻開叔本華作品的任何一頁,你很可能會發現他引用了所有傳統--古代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偉大著作。我自己也試過了,然后我終于找到了Lucretius。

      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欽佩叔本華,并與他一樣注意到了博學的危險,他也注意到叔本華自己的書本學習方法是如何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模范的解決方案。一種解決方案--而不是叔本華的--是壓抑他的博學,并盡可能地刻意或假裝幾乎讀過任何東西;例如,哲學家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為自己幾乎沒有讀過哲學而感到自豪(盡管他也是叔本華的狂熱讀者)。

      然而,叔本華說,普魯斯特“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頭腦的形象,他的活力可以輕而易舉地讀到最龐大的讀物…”。換句話說,叔本華從不假裝自己博覽群書,但顯然,他始終是自己的終極權威。

      在他自己對叔本華的解讀中,普魯斯特自己當然是一個模范的案例研究。除了他顯然非常仔細地閱讀叔本華之外,任何讀過他小說的人都會很明顯感覺到,普魯斯特和叔本華一樣,非常書生氣--特別是他筆下的人物傾向于逐字逐句地引用讓·拉辛或維克多·雨果的話。

      畢竟,普魯斯特花了一整篇文章來討論閱讀這一主題,以及閱讀在他的智力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這是有原因的,這就是他對叔本華的評論。然而,沒有人會否認普魯斯特成為了一位真正的原創作家和思想家。

      那么,除了以身作則之外,這兩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有什么建議,一方面要博學,另一方面還要獨立思考?還是還有其他的?

      好好思考一下。

      不要用閱讀代替思考

      叔本華說得很清楚:“閱讀只是一個人自己思考的替代品”,因此,“無定義的博學會使大多數人比他們本來的本性更愚蠢、更簡單”。我們已經討論過這種諷刺來自于叔本華這樣一個博學的人但他閱讀的問題到底是什么?

      兩件主要的事情似乎與他有關。

      第一種是一種機會成本:

      當你閱讀未定義的內容時,你可能會自己思考。但只有當你在閱讀時的思考方式——因為閱讀至少是某種形式的思考——與你不閱讀時定義的思維方式明顯不同,且小于定義的思維方式時,這才會是個問題。

      這就引出了叔本華關于獨創性的第二個更深層的問題。

      閱讀未定義的思想,他認為未定義的思想將“外來的和異質的”思想插入我們自己從未真正屬于我們的未定義的思想中。

      叔本華用一系列典型的形象來說明這一點:閱讀就像是“印在蠟上的印章”;它“像假肢、假牙、蠟鼻,充其量也就是用別人的肉做的鼻整形手術形成的假肢”;書本學習者“就像一個用外國材料拼湊而成的機器人”,而獨立思考者“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類”,因為“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的東西類似于自然的肢體”。

      獨立思考會讓你的想法成為你自己的

      正如叔本華對閱讀的攻擊所清楚表明的那樣,除了獨創性之外,源于為自己思考的主要智力美德包括真實性和所有權。我們可以從叔本華的傾向中看到這一點,他傾向于認為書本學習者就像是外來元素的人工合成,而不是獨立思想者的自然和有機的統一。

      為自己思考也使人具有一種特殊的自發性、多樣性和對周圍環境的反應能力:叔本華說,直觀的環境不會像閱讀一樣強迫一個特定的想法進入大腦;相反,它為大腦提供了材料和機會,讓它根據大腦的本質和當前的情緒來思考什么。

      我們在閱讀中遇到的世界已經按照作者的思想組織起來了,而我們自己對更廣闊世界的直接體驗要求我們為自己強加一些秩序。如果一切順利,獨立思考的最終結果就是叔本華所說的“知識的成熟”,一種思想和經驗有機結合的狀態:在他所有的抽象概念和他的直覺理解之間建立了精確的聯系,因此他的每個概念都直接或間接地建立在直覺的基礎上。

      同樣,他能夠將擺在他面前的每一種直覺都歸入正確而適當的概念。叔本華補充說,這種成熟完全獨立于任何人能力的或多或少的完美無缺。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個人智力的最大力量,而是他內在內容的組織。

      對于叔本華和普魯斯特來說,思考至少是注意;它是自己看事情。最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將一個陌生的概念放在頭腦和世界之間,否則兩者就不會接觸。這并不是說我們應該著眼于看到沒有概念的世界--無論這意味著什么--而是我們必須找到,或者有時創造出正確的概念,才能真正看到它。

      當普魯斯特說叔本華“每一項新的知識都立即被簡化到它的現實元素,到它所包含的生活部分”時,他的意思是,就像鑒定一件藝術作品一樣,叔本華總是檢查出處;他在書中找到的任何東西只有在他能追溯到經驗的時候才被同化。

      把閱讀和自我思考結合起來

      當然,叔本華從來沒有完全反對閱讀。他反對閱讀的部分理由甚至可以被描述為閱讀的美德,而不是它的惡習:重要的是,在你看來,接觸到陌生的思想和經歷是很重要的。看別人安排的世界正是許多讀者正在尋找的;它會讓我們注意到一些我們根本不會注意到的東西。

      叔本華的真正觀點是,當閱讀至少伴隨著對自己的思考時,閱讀是最好的。讀得少而讀得好,總比讀得多但讀得不好要好。叔本華再一次用一個精選的比喻來說明他的觀點:正如最大的圖書館在沒有適當安排的情況下所提供的用途不如一個非常適中但安排良好的圖書館,所以如果不是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完成,最大量的知識與數量少得多的知識相比,價值要小得多。

      叔本華甚至對閱讀有一些直接的正面評價。他承認,在某些方面,這是與另一個人心靈接觸的一種更純粹的方式:一個作家的作品可能比他的陪伴在內容上要豐富得多,因為他們是一個心靈的精髓。這是他所有思考和研究的結果和成果。

      在解釋自己傾向于大量引用他讀過的作家時,叔本華把自己放在了他們的知識分子里:后來我經常驚喜地發現,在古代偉人的著作中,我發現了一些命題,因為它們自相矛盾,我不愿把這些命題公之于眾。

      他從他們那里得到了勇氣,但并不滿足。他強調,這仍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僅僅通過閱讀就能將令人欽佩的文學品質引入我們自己的寫作中。例如,說服力、豐富的意象、比較的天賦、大膽或苦澀、或簡短、或優雅、或易于表達、或機智、令人驚訝的對比、簡潔、天真等等。

      但是,如果我們潛移默化地擁有這些品質,并愿意努力培養它們,我們就可以通過它們的例子來喚醒它們:叔本華說,閱讀塑造我們寫作的唯一方式是,它教會我們如何利用我們自己的天賦…。通過這種方式,閱讀可以喚起我們真正的文學自我--而不是確切地告訴我們應該思考什么。

      讓優美的文字吸引你獨立思考

      普魯斯特和叔本華一樣意識到閱讀的局限性,但他也認為這些局限性可能是有成效的。在他最悲觀的時候,叔本華認為閱讀僅僅是為自己思考的替代品,而普魯斯特則認為閱讀是一種誘惑。他描述了閱讀塞維爾·戈蒂埃的一本小說的經歷: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兩三句話,這在我看來是…這本書中最美麗和最有創意的。但我有一種感覺,他們的美麗與這樣一個現實相對應:在每本書中,[他]只讓我們瞥見一到兩個小角落。在普魯斯特的經歷中,讀者總是想看到更多;他們渴望看到這位偉大作家所管理的世界的其他部分,開玩笑地,機智地,但卻是親密的:

      作為藝術家,作家的最大努力只是部分地為我們揭開了丑陋和無關緊要的面紗,讓我們在宇宙面前漠不關心。然后他會說:‘看,看’…。美麗的文字,在最好的時候,會邀請我們重新審視這個世界。

      讓別人知道你的想法。

      普魯斯特所感受到的美并不局限于閱讀他所仰慕的作家的經歷;很明顯,這種美也呼喚著他周圍的世界。在《尋找失去的時間》(1913年)的第一卷中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不是一本自傳,但肯定包含了普魯斯特自己的生活經歷。年輕的敘述者馬塞爾對自己有朝一日成為一名偉大作家的前景感到悲哀。

      當地一名醫生邀請他和他的父母乘坐即興馬車返回他們在法國北部海岸的度假屋,他們的度假屋將首先在附近的一個城鎮停靠。馬塞爾看到遠處的教堂尖頂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當他繞著它們旅行時,它們似乎在旋轉和交換位置。場景的美給他的印象不僅僅是一種審美體驗,還因為他暗示了現實的某些秘密,只有他迅速地寫下來,才能揭示出來:

      我沒有對自己說,隱藏在馬丁維爾尖頂后面的東西一定是某種類似于美麗句子的東西,因為它在我看來是以令我高興的詞語的形式出現的,我向醫生要了一支鉛筆和一些紙…。馬塞爾的直覺認為,現實的結構反映了措辭得體的句子,這一點值得語言哲學家們深思。

      就我們的目的而言,關鍵的一點是,為自己思考并不一定意味著把一切都留在你的腦海里。事實上,如果我們要完全理解它們的內容,我們的原始思想往往只是要求以正確的外部形式呈現出來。這可以采取寫作的形式--也許對馬塞爾來說是必須的--或者其他什么;它可以采取對話的形式,甚至可以是非語言的表達形式,如視覺或音樂藝術。正如后一種情況表明的那樣,為自己思考也不一定要采取理論化的形式。

      要點——如何獨立思考

      不要停止閱讀。

      畢竟,你所欣賞的思想家和作家本身可能就是書呆子。關鍵不是要停止閱讀它們——遠非如此——而是要好好閱讀它們。

      獨立思考會讓你的想法成為你自己的。不要用閱讀代替自我思考。正如德國人所說:獨立思考意味著從智力上關注生命的原材料。

      把閱讀和自我思考結合起來。看看哪些事情符合你自己的人生觀;或者如果它們不適合你,問問你自己,它們是否需要被拒絕或修改,或者你是否需要重新思考你看待事物的方式。

      如果你不能讀很多書,至少好好讀一讀。大量但雜亂無章的信息不如適度但有序的信息有用。然而,本著為自己思考的精神,如何組織你的想法取決于你自己。

      當你真的閱讀時,要挑剔。你不必同意你欽佩的作家的觀點。你甚至可以在一些根本問題上與他們意見相左。

      閱讀是為了陪伴,在你的思想中鼓勵。作家可以為我們提供陪伴,因為他們志同道合。但即使他們想法不同,他們也能給我們勇氣,讓我們找到自己的聲音。

      讓優美的文字吸引你去獨立思考。你應該利用閱讀的極限來為自己服務。從你最喜歡的作家停止的地方開始。讓它們激勵你用新的眼光看世界。

      表達你的想法。把你的想法寫下來;把寫作作為一種思考的形式。寫下你讀到的東西--畢竟,這是我們了解叔本華在普魯斯特所激起的思想的唯一途徑。如果不是通過寫作,那就一定要想辦法把它表達出來。

      為什么它很重要

      叔本華不必擔心他的讀者不能獨立思考。

      他出人意料的崇拜者之一是哲學家和小說家西蒙·德·波伏娃。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一方面,波伏娃是一位最重要的女權主義者和哲學家等,而叔本華是一個勉強懺悔的性別歧視者,他寫了一篇令人遺憾的厭女論文章,《論女性》(On Women)(1851)。這給了叔本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來世:有人說,波伏娃的杰作《第二次性愛》(1949)的標題取自叔本華散文中的一句話。

      除了波伏娃和普魯斯特,叔本華的其他藝術崇拜者也很多,特別是在作家和音樂家中:利奧·托爾斯泰、托馬斯·哈代、托馬斯·曼、D·H·勞倫斯、塞繆爾·貝克特、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艾麗斯·默多克(作為作家和哲學家)、理查德·瓦格納、古斯塔夫·馬勒和阿諾德·舍恩伯格。

      叔本華哲學中的不同東西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托爾斯泰來說,這是同情的中心;對貝克特來說,它是無情的絕望;對博爾赫斯來說,它是驚人的包羅萬象的體系;對瓦格納來說,它是藝術的救贖可能性。

      但將叔本華最好的讀者描述為叔本華式的人是不準確的;他們在思維風格上足夠新穎和獨特,值得用自己的形容詞來形容:托爾斯泰式、貝克特式、博爾格斯式、瓦格納式。借用叔本華最深入的哲學讀者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話說,他們學到了如何成為自己的教訓--這句話本身就是從希臘詩人品達那里偷來的。

      尼采是另一個有趣的案例研究。在他的早期階段,在瓦格納的額外影響下,他似乎樂于認為自己是某種叔本華主義者。在他的書《不合時宜的沉思》(1876)中,有一篇長文《叔本華作為教育家》,論述了擁有像叔本華這樣的榜樣的重要性,還有一篇關于瓦格納的文章。然而,在他職業生涯的末期,尼采在1888年寫道,他在那些文章中調和了自己的意圖:丹麥批評家格奧爾格·布蘭德斯(Georg Brandes)(他負責讓尼采更多地為公眾所知):

      在我看來,關于叔本華和理查德·瓦格納的兩篇文章是對我自己的懺悔--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對我自己的承認,而不是,比如說,對那兩位大師的真實心理描述,我對他們既有親切感,也有敵意。

      尼采并不總是像他認為自己昔日的‘師父’那樣恭敬--大約在同一時間,他寫道,他們就像是一種疾病:‘我需要一種特殊形式的自律…。站在任何一方反對我自己生病的一切,包括瓦格納,包括叔本華…。但重要的是,他并不認為叔本華是“最后一個值得考慮的德國人”,但仍然“對一切都錯了”,這并不矛盾。這表明,為自己思考的一部分是自由和正直,即使是與你最欽佩的人持不同意見。

      標簽: 如何在當下保持獨立思考丨心理自助手冊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