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環球熱推薦:再讀卡森·麥卡勒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冷漠的社會與孤獨的人

      發稿時間:2022-12-13 17:52:35 來源: 騰訊網

      卡森·麥卡勒斯


      (資料圖)

      卡森·麥卡勒斯是20世紀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心是孤獨的獵手》《傷心咖啡館之歌》《金色眼睛的映像》。

      卡森·麥卡勒斯也是美國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雖然她的一生中只創作了5部中長篇小說,但她被認為是僅次于福克納的美國南方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傷心咖啡館之歌》

      《傷心咖啡館之歌》是卡森·麥卡勒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寫于1942年。故事的主角愛米莉亞是一個年青能干的女性,但她也是一個很奇怪的人,她的身高、服飾和舉止都與普通女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她黑黑的、很高大,骨骼和肌肉都長得像個男人,常年穿著工褲和長筒雨靴。簡而言之,她很男性化。

      因為繼承了家庭遺產,所以她很富有,但她沒有靠此過活,而是憑借自己的雙手擁有了釀酒廠、農場和鋸木廠以及后來的咖啡館。

      她壓碾蘆粟做糖漿,給人看病,只花兩個星期就用磚蓋起一個廁所,做木匠活、釀酒、精通各種擒拿、推擠手法,這些本是男人做的活被愛密莉亞做得得心應手,并自得其樂。

      她有著驚人的商業頭腦,隨著銀行里存款日益增多,她成了方圓幾里內最富有的女人。富裕的財富讓愛米莉亞擺脫了經濟上對男性的依附關系,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愛米莉亞的男性化不僅讓她自己都不把異性放在身上,就是小鎮的其他男性都遠離她,唯獨一個叫馬文·馬西的喜歡她,愛她愛的死去活來。

      馬文·馬西長相英俊瀟灑,但他是小鎮上有名的流氓,臭名昭著,他特別愛拈花惹草,還打罵自己的繼母。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愛上了愛米莉亞,為了得到她的愛。馬文·馬西居然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性格,連流氓行為也改變了。他用盡一切辦法來吸引愛米莉亞的注意。

      最終在馬文·馬西鍥而不舍的追求下,愛米莉亞答應了他的求婚,但她卻在卻在蜜月中把馬文·馬西逐出了家門。

      遭遇愛情失敗的馬文·馬西原形畢露且變本加厲,放縱的馬文·馬西最終鋃鐺入獄。而愛米莉亞的生活也開始恢復平靜。

      不過就在此時,她的表哥李蒙又來到此地。相比馬文·馬西的長相英俊,愛米莉亞的表哥李蒙是一個相貌丑陋的男性,而且身材矮小。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愛米莉亞居然愛上了這個丑陋矮小的李蒙。

      在李蒙表哥面前,愛米莉亞展現出了她全部女性的一面,她穿上平時很少穿的紅裙子,她為了李蒙而開了咖啡店,她甚至害怕自己原來男性氣質的流露。在愛米莉亞的幫助下,李蒙從落魄變得富有,變得驕傲自恃,高高在上。

      幾年后,馬文·馬西出來了,他決定找愛米莉亞報仇,但遇到了李蒙。戲劇性的是李蒙愛上了馬文·馬西,他被他英俊的外貌所吸引。李蒙極力討好馬文·馬西,雖然馬文·馬西對他拳腳相加,但他還是死皮賴臉的天天找他,還把他請到家中居住,甚至背叛了愛米莉亞。

      當然,馬文·馬西完全對李蒙無感覺。不過馬文·馬西看到了李蒙的利用價值,剛好利用李蒙幫助自己報仇。

      復雜的人際關系讓愛米莉亞非常失望,三個人在咖啡館里上演了一場決斗。最終馬文·馬西和李蒙聯手打敗了愛米莉亞,還卷走了她的所有財產。

      傷心欲絕的愛米莉亞并沒有對李蒙死心,依然開著咖啡館,甚至每天都坐在門口臺階上眺望,等待著李蒙回來,等待了三年后,依然不見李蒙的蹤影。第四年,她將門窗釘上了木板,過起了隱居生活。把自己封閉在屋子里的同時也封閉了自己的心靈。故事結束。

      在卡森·麥卡勒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中,我們看到了一段復雜的人際關系。卡森·麥卡勒斯通過三個主角的孤獨、痛苦、掙扎、生存的荒謬、最后的悲劇結局,以及之間的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為和關系,告訴我們人生就是在痛苦的困境中掙扎的過程,這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荒謬命運,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的社會和那個社會下每個人的生存狀態。那么,那是一個什么時代?

      冷漠的社會和孤獨的靈魂

      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那是一個大變局的時代。30年代的大蕭條和戰爭徹底摧毀了傳統的價值體系,美國面臨著價值重建。生命與死亡、歡樂與恐懼、解脫與危機、自由與束縛交織。

      那個時代,美國南方地區充斥著懷疑情緒、種族偏見和挫敗感,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物質文明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經濟根本無法與現代工商業相競爭,人們曾經引以為自豪的傳統價值觀也無法作為現代社會的精神支柱了,南方人在傳統道德和現實的夾縫之間掙扎,精神失去了支點,內心充滿孤獨。

      而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和戰爭也給一向樂觀自信的美國人以沉重的一擊,悲觀絕望的頹廢情緒彌漫在美國社會的各個角落。結婚率下降,出生率達到了歷史的低水平,自殺率快速身高。工廠倒閉,企業破產,店鋪關門,商業蕭條,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難以言說的蕭條,恍如隔世。

      20年代的社會繁華,經濟繁榮,依然在人們的大腦中。時不時的回想起當年經濟的飛速發展,人人都在憧憬更美好的生活,期待更大的房子,更奢華的汽車。

      大蕭條和接踵而至的戰爭給粉碎了普通人的激情、創業、美國夢,悲觀向整個社會蔓延,人們對未來一下子失去了信心,面臨著深重的生存危機,感到了巨大孤獨、壓抑與恐懼。

      與此同時,對財富和地位的過度追求導致人人之間充滿了利益,人際關系物質化、利益化、金錢化,而人與人之間因為缺乏真正的交流、真實的感情而愈顯孤獨。

      唯利是圖成為當時人們的普遍價值觀念,物質至上、金錢至上導致人們內心封閉,人與人之間無法正常交流。當每個都開始冷漠的時候,麻木、冷酷就會蔓延于整個社會。時代的冷漠其實源于個體的普遍冷漠。

      標簽: 再讀卡森麥卡勒斯的傷心咖啡館之歌冷漠的社會與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