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劉亮程長篇小說《本巴》:現代史詩的夢幻與現實丨鳳凰書評

      發稿時間:2022-11-27 10:04:39 來源: 騰訊網

      《本巴》是劉亮程繼《捎話》后的最新長篇小說,2022年1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作為一部以蒙古族英雄史詩為背景展開的小說,《本巴》傳達了劉亮程真切的民族關懷與現實關懷,弘揚了詩性的民族智慧,是江格爾史詩精神在當代作家筆下的又一次傳承和發揚。問世以來,《本巴》的文學質地、內容價值和出版質量獲得專家、學者和讀者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它致敬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同時也是向偉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向我們共同的多民族燦爛文化和偉大遺產致敬。在評論家看來,《本巴》是當代文學中少有的正面靈魂之作,其可貴之處在于它從史詩入手,但是聚焦的是人,讓史詩原有的意義獲得一種解放,并為現代性的孤獨與團結謀取了一種出路,從而產生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向度、新的可能性。劉亮程充滿夢幻哲思的文字,向世界講述了古老而新奇的中國故事,展現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豐富維度,《本巴》這部作品本身也遠遠超出了史詩原型的地域與民族局限,將“說唱”這一古老的講述形式創造性轉化為一種具有世界意義的敘事方式,這正是劉亮程之于當代文學的重要意義與獨特定位。

      2022年8月26日上午,“天真的史詩與巨人的童話”——劉亮程最新長篇小說《本巴》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作協創研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譯林出版社主辦,以下為研討會發言摘錄。

      ——編 者


      (資料圖片)

      現代史詩的夢幻與現實

      文丨叢治辰

      劉亮程新作《本巴》與現在常見的長篇小說相比顯得相當特異,其創新性充分挑戰了我們的閱讀習慣。這種創新性表現在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仍在語言和修辭,這當然和劉亮程個人的寫作歷史有關系。劉亮程以散文出道,他的散文又富于詩性,因此在《本巴》當中滿是散文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語言。小說的敘事不是在現實邏輯的層面展開,而是用語言不斷推動語言,用修辭不斷推動修辭,由此呈現出復雜性和多義性。當小說中一位老人在講述60歲、70歲、80歲的時候,會說歲月、時間如何跟自己捉迷藏,會說自己的牙齒也開始跟自己捉迷藏、頭發也開始跟自己捉迷藏,這樣獨特的表達將句子不斷折疊又不斷延展,在重疊與錯位中造成語意的衍生,這是一般小說所沒有的。我懷疑這樣的語言操作方式,不僅與劉亮程個人的語言習慣有關,也和他所身處的地方有關。

      《本巴》有相當鮮明的地方性特征。與少數民族有關的小說,書寫少數民族地區、與少數民族語言互動的小說,往往呈現出特殊的、充滿詩意的語言風格。但地方性特征還不僅表現在語言層面,更表現為一種思維方式。《本巴》中對現實與虛構關系的處理和理解,是非少數民族地區未必有的,或者說已經失落的。比如小說的敘事不斷在夢中穿梭,夢中又有夢,這樣筆法讓我們想起唐傳奇中的類似故事。有人說唐傳奇里的此類想象,或許本就與唐代舶來的印度等地的思想有關,使得原本趨于固化的思維方式得以活躍,是唐代文化多元的重要表現。

      當然,地方性元素在《本巴》中最突出的表現,乃是史詩《江格爾》的相關元素。《本巴》是向《江格爾》致敬之作,但畢竟是一部現代小說,對傳統的史詩做了非常有趣的改造。史詩往往被認為是如青銅一般堅定、厚實和悠久的,但劉亮程卻讓它呈現出一種縹緲和輕盈的文學品質。

      在談及這部小說的時候,大家都很容易注意到時間這個因素,但小說中還有另外一些詞與時間相對應,那就是夢、游戲。在《本巴》里,“夢”顯然是重要的,小說一直在夢中,在夢與夢之間穿梭,這在相當程度上構成小說的敘事結構。夢在這部小說里分為諸多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夢想”,是作為不完美的現實世界中一種美好想象的夢,這樣的夢在古老的神話、傳說、童話,當然也包括史詩中都大量存在。小說中的英雄永遠停在25歲不會變老,就是此種夢。在小說里的那些游戲當中,我們也看到這種與現實對立的夢的質地——為什么人們會沉迷于游戲?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游戲可以解壓。因此在讀到小說里那些游戲的時候,我立刻意識到,某種意義而言,這或許也可以視為小說針對今天日益沉重的生活壓力,提出的一個解決方案——在游戲當中不斷增殖自己的財產,在游戲當中隱藏自己,找回自己失去的時間,回到自己的童年,等等,都可以視為作為美好愿望的夢。但是和神話、童話等古老文體的處理方式不同,現代小說家劉亮程并未對這樣的美夢作簡單處理。譬如英雄永遠停留在25歲,這看上去是相當美好的,但是劉亮程卻讓這樣一種停留帶上了負疚的情感,讓我們辯證地認識我們美好的愿望。對于那些游戲同樣如此。利用游戲進入夢境,從而逃脫現實生活的重壓,這是讓人愉快的,但是劉亮程卻在小說中發問:如果所有人都成為孩子,那么這個世界怎么辦呢?我們會清楚地意識到,那些不斷逃脫現實的夢想,實際上恰恰攜帶著殘酷現實的重量。為什么要逃離現實?是因為對現實中的欲望無法擺脫,甚至念念不忘。之所以會去滾那些羊糞蛋,是因為捉迷藏游戲最后有一個獎懲措施,那涉及到財產的失去或增殖。小說中的夢只是看上去顯得干凈和單純,其實不過是一種語言的幻覺。

      關于“夢”的第二層內涵,小說在開頭就已經有所暗示。《本巴》開場描述了一幅有如《巨人傳》的圖景:功成名就的英雄們忘記了自己保家衛國的責任,而整日沉湎于燕飲。連續的狂歡當然難免讓他們的部落陷入困境。但他們只是不斷重復地講述早年作戰的故事,這些故事講述了一遍又一遍,便成為一種所有人共同的夢幻——那大概類似于馬克思所說的意識形態的東西吧。小說中夢中殺人的作戰方式因此也顯得耐人尋味,夢中殺人,無人知曉,但是經過講述卻可以使人相信。《本巴》正是這樣觸及到了夢的第二個層次,那與江格爾部落的治理方式有關。

      但如果談及這一層面,那么對于一部小說而言,最有權力的莫過于作者了。這就涉及小說第三個層次的“夢”,即關于虛構藝術,關于小說本身。《本巴》里有好幾處論述,在我看來是極好的有關小說技術的討論,譬如它會說,人物一旦在夢中成形,做夢者便無法控制這些人物了,人物和情節有自己的邏輯——這不就是在講小說寫作嗎?在這一層次當中,劉亮程同樣在不斷探討夢與現實的關系,也就是小說這一虛構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系,由此他重新彰顯出文學在當代的價值。文學到底有什么用呢?《本巴》告訴我們,一旦往事被書寫進史詩,史詩就是沒有仇恨,沒有疼痛的。這意味著,歷史與現實中的一些糾葛,或許可以從文學思維中得到啟發。當小說從夢中穿越出來,回到旅游點的時候,當小說將夢中的故事隱隱指向東遷往事的時候,小說談及史詩當中的本巴乃是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的人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園,這里的人都有25歲的年輕心靈,談及史詩中不應該有仇恨,所有的仇人都應該結為兄弟,江格爾手下的英雄們過去大半是他的敵人。這樣一些表述,都表現出劉亮程身在邊地的一種特殊的思考力度。

      我們由此需要嚴肅地對待這部作品,對待史詩。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史詩是嚴肅的存在,人們會確實地相信史詩中有關自己民族歷史和英雄們的記載。正如《本巴》里也寫到的,無論顯得多么光怪陸離,史詩其實不是虛構而是真實,史詩當中的英雄教給我們如何生活,史詩當中的道理同樣會對現實產生影響。在此意義上,這部現代小說《本巴》,或也應被視為一部現代的史詩,因為它其實在與現實發生著深刻的互動關系。盡管,是以虛構和夢幻的方式。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標簽: 劉亮程長篇小說本巴現代史詩的夢幻與現實丨鳳凰書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