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拓展劇場經濟新空間|第一財經《頭腦風暴》

      發稿時間:2022-11-26 16:10:45 來源: 騰訊網

      NEWS

      導語

      ???


      【資料圖】

      自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對劇場行業的沖擊毋庸置疑,但在演藝資源聚集、文旅資源優質的上海,觀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持續助推著演出市場的復蘇。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2021全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演出市場總體規模達335.85 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同比增長27.76%。街頭巷尾的劇場越來越多,成為別具特色的文藝地標。當今時代,數字技術發展迅速,通過手機、電視、電腦等,人們能看到各種形式的“表演”,為什么還仍然選擇走進劇院和劇場呢?城市中的劇場對于觀眾來說意味著什么?對城市而言又有怎樣的價值?

      精彩導視

      精彩看點

      1、城市為什么需要劇場文化?

      2、劇場演出如何“叫好”又“叫座”?

      3、劇場經濟未來還有哪些發展途徑?

      嘉賓精彩語錄

      馬晨騁

      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

      《不眠之夜》上海版制作人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線上的消費形態,大家可能吃個飯都不需要去餐廳了,點個外賣就行了,然后見個面其實也不需要見面了,可能視頻就行了,但其實劇院它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去線下的一個理由,去和大家見面的一個理由,是一種體驗,是一種陪伴。我跟好朋友好久沒見了,那我們是不是找個理由一起見個面,可能看戲就是一個非常愉快而且非常體面的一個理由,之后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衍生的一些線下見面的方式,比如說看完戲之后可以去喝一杯,聊聊天。最早的時候,其實我們整個《不眠之夜》那棟樓,它其實是個爛尾樓,周邊的餐廳、酒吧其實并沒有那么多,但事實上只要我劇院開,我們周邊的餐廳、酒吧,還有包括街上的人流就會越來越多,劇院它其實代表著是一個城市的活力,也代表著生態的一個健康的發展。

      賀曉曦

      笑果文化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我們一直還是有一個使命吧,就是當提到一個城市的時候你會自然地想到某種文化產品,我們會希望這種表達的方式會成為跟這個城市深度契合的一種名片式的東西。我們作為內容提供方,其實核心的是給觀眾提供一個娛樂消費體驗,給到觀眾更多去跟你互動和玩樂的理由,從心理上來講也好,從情緒上來講也好,它給你的親近感也會更重,你首先能搶到票你就很開心,你就會去曬朋友圈,你去看的攻略,包括你看完之后有圖片去分享。人是需要尋找共鳴、心理共振、同頻這樣的一種社會性動物,其實我覺得戲劇跟大家一起欣賞,一起看一個好的內容,是亙古不變的非常底層的一個需求。

      張潔

      上海文化廣場總經理

      其實文化廣場對于自己這一個“叫好”又“叫座”,我們是提出一個Slogan,是“為觀眾選一部好戲”,這是不是叫好又叫座?但是這個Slogan這兩年在變化,從“為觀眾選一部好戲”,到“為觀眾做一部好戲”。這是劇院的核心產品的一個特征,就是低頻、高客單價和穩定輸出。那作為綜合類的劇院來說,你穩定輸出的是什么?我們自己在疫后做了兩部爆款類的劇目,一部是今年年初的《粉絲來信》,一部是馬上要開演,開票即售罄的《基督山伯爵》,那其實我剛才說是一個窗口期,這個時候就顯示就是馬太效應,就是你需要的是什么,原來是供需之間有更多的遴選,但你現在沒有更多的遴選了。

      陳西加

      華人夢想、華人時代總裁

      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總經理

      由于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它的區位,在奉賢這樣一個遠郊的位置,所以我們打造了一種新的模式,所謂的微度假觀影的模式。就比如說我們在市中心的劇院,那你基本上下了班過去去看,那它包括停車什么,多少會有一分疲憊。我們的微度假劇場因為你知道它遠,你一定會留出相應的時間跑到這個劇場,然后你會帶有一個更悠閑的感覺。同時我們的劇場也算是上海最大的一個劇場,占地7萬方,有自己的森林和水系,你會有不一樣的獨特體驗。作為一個當地的一個城市名片去賦能當地的旅游經濟。你的生活跟這個地方是發生著關系的,是息息相關的。你早上起來我們有特別棒的森林劇院,然后下午可以在我們這聽聽演講,還有我們做的聲探劇場,像這些都是滾動的營業,晚上我們也有餐廳,聽一些Live house這樣的歌。

      宋揚

      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助理

      上海西岸文化副總經理

      劇場它其實是提供了一個社交的場景,我不妨就分享兩個非常精彩的瞬間吧,我們今年做了東方美學舞臺系列,做了昆曲《牡丹亭》,我就發現有一些年輕人是穿著漢服一起來看《牡丹亭》的,就是他們在這樣一個場景找到了彼此。然后再說到去年3月份,我們做了一個話劇叫《狂人日記》,演出結束后已經快12點了,年輕的觀眾們在人民大道在等車的時候互相不認識,他們開始攀談起來,然后就有人跟我說他以前是在英國待過的,他說此情此景以前只有在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才看到,然后就這樣陌生人們開始就這個劇開始攀談起來。我覺得這個就是建立了一個非常好的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的一個場景,對于這個城市,對于人來講都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文化記憶,這是很有意義的。

      張世東

      普德賦亞洲高級副總裁

      我覺得這個易獲性和儀式感其實是不可兼得的,劇場可能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約會文化的圣地了,只是我覺得越儀式化強,它的效果越好。我其實把這個問題跟我們法國的創意團隊討論,他們覺得,什么東西是我們最核心的東西,他們就說要創造一個深刻的情緒體驗,只要你感受到你一定會去的,而且你會為它做好準備的。我們能讓這些年輕人去打卡,年輕人也越來越接受,也需要這樣儀式感,我們覺得可能只是我們需要捫心自問是不是我們能拿出高水平、高質量的東西來吸引大家到劇場,我并不擔心他們不來。

      王國偉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

      劇場實際上就是經營內容和空間,未來的劇場你必須要有四個點。第一,要遞進化,它有什么樣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那么也就是說要進一步打開邊界,重構邊界。第二,每個劇場要充分利用技術手段,要場景化,你怎么有你獨特的場景化。第三個要活態化,因為劇場是跟人互動的地方,要讓人走進來,那要活態化,那么活態化是根據內容,根據場景和業態有關。最后一個是最重要的,要社區化,特別我把它又叫做沙龍化,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興趣,共同走到一起創造它的價值觀。我一直在講上海為什么現在提出要做人文城市,我們說城市化的過程,從工業城市到經濟城市,到智慧城市,現在說最高標準人文城市,回到人本位,為人的健康成長創造最好的劇場,這是我們的目的。

      陳小怪

      走起APP聯合創始人

      周末做啥主理人

      大概六七年前,上海有一個虹橋天地的商場,其實它們有很大的面積是做了一個劇場,當時一直在找一個駐場的演出,就是你做一個帶周邊,帶游樂城,帶所有的衍生經濟的一個劇場。第二個,其實我看到的就是梅賽德斯奔馳中心,這兩年因為沒有演唱會,我會發現里面有很多餐廳,有很多商場,它其實就把劇場往大了想,劇場里就是一個商場,就是一個商業空間。第三個其實就是笑果在新天地做的那個劇場,那個商場本來不是特別火,但是笑果招進去之后確實我感覺把里面的餐廳也好,里面的一些周邊也好,帶火了,那就是把劇場縮小,縮小之后去往一個商業空間里填,這也是一種方法。這兩種要么就往大了做,要么就往小了做。

      總編輯評論

      楊宇東

      第一財經總編輯

      首先要強調的是人們離不開現場,離不開現場的互動,這是人性所在,數字化帶來了很多便捷,也扼殺了人的基本能力,阻礙了正常的面對面交流;同時,戲劇演出也是人類擺脫現實世界,得以夢想、共情的重要方式,延續了上千年,尤其是在人類被物化被工具化的時代,這種精神需求更加迫切。所以我不擔心這個市場,不用去呼吁觀眾回到劇場,現在的問題是供給不足,只要有高質量的演出,一定有票房。難點是除了疫情防控之外,我們怎么做好財務上的平衡;還有就是劇場模式的最大特點是現場,就必然是分散的,不可能一場演出像互聯網直播有百萬級千萬級的觀眾,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超級大城市的出現,以及都市圈的建設,城市的半徑越來越大,演出場所也越建越多,每個區都有大型的劇場,但是市中心不愁票房,偏遠一些的城區怎么辦,光有很好的硬件沒有高質量的演出,演出能不能去到郊區,這也是票房上的悖論,需要找到好的模式。最后就是劇場經濟確實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形成更好的業態和模式,更多衍生的服務和觀眾體驗,就像現在很多書店圖書館的進化一樣,能夠讓觀眾停留時間更長,體驗更豐富,這一定是必由之路。

      標簽: 拓展劇場經濟新空間|第一財經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