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陶淵明:忘懷得失,清淡度人生

      發稿時間:2022-11-12 08:47:07 來源: 騰訊網


      【資料圖】

      41歲那年,陶淵明辭官還鄉。路上,他反思自己多年的生活,“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船行水上,清風吹衣,他一面眺望家鄉,一面感嘆天亮得太慢,延誤趕路。

      終于回到家鄉,家僮迎接,孩子環繞,桌上有酒,窗外有菊。一切自然清淡。走到村口,“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天地間的景象與心中感受竟如此默契,于是更加堅定“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農耕生活正式開始。去哪里耕耘?“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如何耕作?“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作為田園詩人之宗,陶淵明與后來田園派詩人不同的是,他長期深入田間親自勞動。他時常關注天氣,擔心影響收成,和鄰居聊天也多半是“桑麻”之類話題。最令他有成就感的是,親手種植的莊稼日漸長高,親手開墾的荒地日漸擴大。身居田園,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輕松,“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在他之前,從未有人將鄉村描繪得這么美,也從未有人寫出這樣平和虛淡的語言。

      清淡生活最大的好處是身心自由,可支配時間大大增加。他不再迎來送往,也不再趕寫公文,充分享受“虛室有余閑。”?因為有余閑,他暢懷飲酒,并寫下諸多佳句;因為有余閑,他生出諸多閑情逸致:或采菊、或看山、或讀書、或彈琴;因為有余閑,他常常漫步荒野、縱情山林,向砍柴人問過往,對天地思幻化……?“有余閑”使得陶淵明詩人的天性得到了徹底的釋放。

      清淡生活最大的困難是窮困。陶淵明的曾祖是東晉名將,祖父官至太守,父親亦曾出仕;陶氏在當地是大族,陶淵明歸隱后也仍有做官的機會。盡管如此,陶淵明終其一生都不曾度過富裕生活。“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44歲那年,一場火災燒得他一貧如洗,全家人寄居船上靠親朋好友接濟。58歲那年,生活已近絕境,能吃口粗食淡飯便已滿足。63歲,陶淵明死于貧病交加。貧困是陶淵明一生最持久最嚴峻的考驗,他比一般讀書人更能夠體會古代圣賢的處境,并從他們身上找到力量。“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最終,堅守本性地清淡度日成為他后半生不變的姿態。

      這大概就是清淡度人生的意義吧,它給人自由,給人尊嚴——“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它也給人境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它還給人透徹——“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并最終給人勘破生死的智慧——“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清淡不會令人忘記夢想,反而會使得尋找夢想更加踏實——“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實現夢想的情景更加真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清淡的人生也不會令人懦弱膽小,反而更加勇敢,更有擔當——“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清淡更不會令人畏懼后人評價——“千秋萬歲后,誰知榮與辱。”

      “生前寂寞身后名”,這是許多圣賢的宿命,也是陶淵明的宿命。陶淵明生前是寂寞的,身后之名無法預測,以他的豁達也未必在意。原本,退隱田園也不是為給后人看,不過是自己本性使然。

      ◎本文原載于《文摘報》(作者楊莉芳),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標簽: 陶淵明忘懷得失 清淡度人生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