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每日速訊:【學習貫徹二十大 云嶺青年逐夢錄】云南“頂流”,“紫”定出圈!

      發稿時間:2022-11-10 22:57:08 來源: 騰訊網

      田靜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的云南省代表性傳承人。從19歲邁入制陶之路至今,陶泥流轉于她手中,已有26年的光陰。

      田靜收集、挖掘、整理了108道工序,對“窯火不斷、傳承千年”的建水紫陶制作技藝進行規范解讀,讓“千年記憶”真正成為流程清晰的“技藝”。她為鄉村青年提供公益培訓,先后培養出300名紫陶手藝人,幫助500多名農村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助推非遺技術的傳習轉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多的傳承人基本上生于非遺世家,對非遺文化耳濡目染,非遺技藝也大都從祖輩那里習得,田靜接觸紫陶技藝的過程則不太一樣。在她的記憶里,爺爺一直有一把很寶貝的紫陶茶壺,每次將壺帶出游玩后回家總是仔細擦拭。后來她被一家店里的紫陶壺深深吸引,與店家交流后得知這些紫陶壺均產自碗窯村,她便生出要去碗窯村拜師學藝的念頭。那時候的碗窯村還是窮地方,生產生活條件落后。當田靜來到碗窯村求學時,村里的制陶師傅大都不理解她為何要選擇來”吃苦“,吃了很多次“閉門羹”后,田靜終于靠自己的誠意打動了一位老師傅,這才得以留了下來。但當時的制陶技術還不具有系統性,或精于制泥,或精于造型,或精于燒制,沒有人可以做到每一種技藝都樣樣精通。田靜只能跟著幾個師傅東學一點、西學一點。

      在碗窯村制陶師傅們的傳授下,田靜逐漸掌握了建水紫陶傳統制作技藝。但田靜并未就此止步,她在學習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提出新的想法。但老師傅們的回答總是:“不能那樣做,祖祖輩輩都是這樣做的,不能變。”懷著對制陶的熱愛,以及“為什么不能創新”等疑惑,田靜在家人與老師的鼓勵下,考上了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五年間深入學習了有關的理論知識,進行了系統的陶瓷造型訓練。

      學成歸來后,她就在建水繼續制陶事業,多年來不斷挖掘建水紫陶傳統技藝,整理出淘泥12道工序、成型72道工序、燒制24道工序,共計108道工序的主要理論依據,為傳承技藝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保障,也造就了紫陶產品“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

      作為在“制陶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走過的人,她深知系統學習紫陶燒制技術的不易,所以在傳承之路上,她從來都對學生毫無保留。她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傳承要肯教。我在學藝之路上受的苦,走過的彎,我的徒弟們不必再承受,我想這就是陶茶居工坊在非遺踐行路上最好的詮釋。”2009年,還沒被命名為非遺傳承人的田靜就開始帶徒弟了,為了讓學徒在學習過程中少走彎路,田靜細化整理了紫陶燒制傳統技藝的每一道工序,幫助學徒系統掌握燒制技藝。十多年過去,田靜門下已走出了300多名學徒,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在學成之后都投入了現在正如日中天的紫陶行業當中,有了自己的事業。但田靜仍未紫陶燒制技術的傳承感到擔憂:“我現在還缺徒弟!這個行業有上千數的從業人員,做建水紫陶的人不缺,缺的是能堅守好建水紫陶傳承的人。”

      2017年,田靜當選為云南省非遺手工技藝傳承史上第一位全國政協委員。她積極撰寫了多個關于紫陶保護與傳承的提案上交全國政協,為紫陶的開拓與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在建言獻策的同時,田靜也在腳踏實地為非遺、為當地貧困人民做實事。她希望能靠自己掌握的非遺技術幫助人民脫貧,除了免學費廣收徒外,田靜還產生了在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技術學校增設非遺技藝專業的想法。帶著這個構想,她前往省內外多地,拜訪了許多非遺技藝傳承人,考察了不少職業技術學校,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與支持。根據征求意見,又進一步完善誰來教、怎么教、誰來學等內容,最終形成完整的提案,期望以此解決當前非遺技藝傳承面臨的“招不來,留不住,傳不下”的問題。

      她設立的傳習中心積極推動非遺技藝與少數民族地區職業學校結合,通過職業學校這個平臺,培養非遺技藝的傳承人,也為鄉村振興提供種類多樣的“新職業”,帶動村民致富、農村變美。鼓勵引導各級非遺傳承人對貧困地區人群開展技術傳授等幫扶工作。

      2019年,田靜在全國政協全會上提出《關于加大云南邊疆地區非遺傳習相關建設助力脫貧的建議》提案,建議國家支持有條件的非遺手工技藝地區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成立非營利公益技能培訓機構;在2020年全國政協全會上提出《關于少數民族地區職業學校增設非遺技藝專業的建議》提案,建議在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開設非遺專業。在持續優化提案內容、跟進提案辦理的同時,田靜還利用全國兩會的機會,與互聯網領域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積極交流,利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術,促進更多人了解、走近非遺,為非遺傳承與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受疫情的影響,田靜實地調研的進程受阻,但她又開辟了“線上調研”的路徑,定期和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交流各地“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情況及存在的癥結。“線上調研”讓她的視野更加廣闊,了解的情況也更加豐富。2022年,她準備了一份《關于加強職業院校非遺技藝專業建設的建議》,該提案在以往的成果上,聚焦“目前職業院校,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職業院校非遺技藝類專業的建設、發展并不理想,未能很好地發揮培養非遺技藝傳承人、推進非遺技藝傳承的作用”的現狀,大力呼吁要精準、合理地做好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技藝類非遺專業設置;科學、系統地做好民族地區職業院校技藝類非遺專業的課程安排;深化教學模式,積極搭建實訓平臺。

      田靜很好地結合了非遺傳承人和政協委員兩個身份,從保護非遺到傳承非遺再到將非遺發揚光大,用非遺技藝帶動就業,用就業帶動鄉村振興。在她看來,將老祖宗的輝煌和智慧傳承下去是責任,更是使命,而傳承關鍵在人,人活則藝活。只有培養起一批具備專業紫陶燒制技能的人才,特別要針對農村山區里的貧困青年和婦女,通過非遺技術的傳習轉化,讓他們成為手藝人,從而帶動更多人就業創業。她說:“中國有著豐富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理應發揮出更大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云南非遺、匠心傳承。新時代新征程,云南非遺文化、非遺保護傳承事業將進一步融入現代生活,云嶺青年也將在非遺傳承中主動承擔更多使命和任務,以云南非遺的特有價值展現好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軟實力,體現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弘揚華夏民族精神。

      標簽: 學習貫徹二十大 云嶺青年逐夢錄云南頂流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