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全球觀熱點:上海社會科學館“大師體驗課”首講:熊月之談“歷史的魅力”

      發稿時間:2022-10-09 10:06:01 來源: 騰訊網


      (相關資料圖)

      10月5日下午,“大師體驗課”在上海社會科學館首次開講。20余位來自上海市建平世紀中學的高中生參與了線下課堂,并在課后參觀了上海社會科學館。

      首場大師課由史學家熊月之授課,他以“歷史的魅力”為視角,圍繞“歷史是什么?”“中國為什么重視歷史?”“學習歷史有用嗎?”以及“如何學習歷史”等方面,展開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熊月之,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文史館研究館員、中國城市史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與上海史研究,代表作有《上海通史》《上海人解析》《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西風東漸與近代社會》等。

      “大師體驗課”未來將推出社會科學領域各科的體驗課程,由社科知名專家、學者及高校人才進行授課,來培養學生們的理性思維和思辨能力,希望他們能夠熟練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應對現實問題,成為社科的后備力量。

      在首講中,熊月之引用了梁啟超的名言:“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唯中國最為發達?!睆闹心芸闯鰵v史學在中國的發展和地位。熊月之表示,中國之所以特別重視歷史的一大原因在于,中國非常重視“人”,重視世俗生活。相比之下,印度重視人和天、和心靈的關系,因此與宗教相關的學問非常發達,而印度歷史是零碎的,現有的記錄也往往是把神話和過去聯系在一起;古代歐洲文明則重視人和自然的關系,由此發展出發達的自然科學。

      熊月之談到,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人們敬重歷史,統治者敬畏歷史,歷史在規范人們的行為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國自古以來就已重視對于歷史的記錄,早在先秦時代就有專門記錄各類歷史事件的史官,并且大多都是家族世代相傳,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職業傳承。古代史官有“秉筆直書”的傳統,即如實地記錄下發生的事情。而到了唐太宗以后,史官對正史的修訂加以限制,正史的編撰減少了客觀性,野史便更多出現在大眾視野中。野史相比于官修的正史顯得更為不羈,其中還摻雜著作者的主觀意識。但熊月之告訴同學們,只要用思辨的眼光進行鑒別和區分,野史也是可供參考的。人們需要參照其它史料并和野史進行相對證,去偽存真,選取出符合實際的野史作為參考。

      歷史是科學嗎?熊月之指出,歷史包含在廣義科學的范疇之中,它有“單向性、具體性、綜合性、對話性”的四大特點。單向性即意味著歷史事件過去便過去了,人們無法復制它;具體性意味著它有特定的時間、地點。熊月之強調,歷史的綜合性在于,任何一個現象從歷史分析都不簡單。

      他以外灘建筑為例:為什么會在當時形成這一獨特的建筑群?想要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解釋近代上海的歷史。而為什么今天外國人不會在上海建這樣的房子?這又和近代和今天的外國人對于上海不同的認同程度相關,“這和當時與現在上海在中國、世界上的不同位置有關。”熊月之說道,再細究下去,又需要了解世界史、中外關系史等?!昂唵蔚慕ㄖ澈笥羞@么多的元素,而這也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薄白x史可以明智”,熊月之告訴同學們,讀史能夠延伸自己的生命長度和寬度,和過去幾千年里的那些人物“對話”,會讓自己在一些事情上豁然開朗。

      對于學習歷史,怎樣背誦史實常常讓學習者“頭疼”。而對于記憶這門“課程”,熊月之也給出了幾點小建議:掌握史料并建立其中的真實聯系。通過尋找史實的共同點和對記憶力的培養,在自我意識中創造專屬于自己的記憶點和方法。結合不同的時代背景進行比較思考,多思多想,并將自己所想進行整合梳理,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本次活動由上海社科中心主辦,浦東新區花木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協辦。

      標簽: 上海社會科學館大師體驗課首講熊月之談歷史的魅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