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當前聚焦:線上尋根:聚起的是鄉愁,傳遞的是善意

      發稿時間:2022-10-08 21:51:09 來源: 騰訊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杜宇凡(山東大學)

      近日,臺灣女孩賴賴憑借一個300多年前清朝時期的地址,在網友與宗親的幫助下順利尋根的故事引起了全網關注。斷了三百多年的線以一種如此奇妙的方式連接起來,背后是無數網友用“陌生”的愛搭起了此地與彼地的信息橋。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尋根追的是一種傳承,尋的是一份情誼,值得尊重。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形成了家族意識與孝悌觀念的傳統,人們因此對“家族”“祖宗”有著一份獨有的眷戀:撰寫族譜、修建祠堂……中國人總能找到合適的方式來安置他們的鄉愁。而在現實生活中,總有那么一批人背井離鄉,連自己真正的故鄉在哪也一無所知,只能憑借留存資料的“只言片語”,甚至是記憶中那破敗荒涼的老屋、村門口被砍了大半截的老樹去摸索僅有的可能。故事中的賴賴掌握的全部信息也僅只有22個字——代表著祖先去臺灣前的清朝時期的“根”。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她將求助信息發到了網上,效果斐然。

      網友們的積極回答,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鄉愁”作為一種具有時代烙印的情感表達方式,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公共話語表達空間與集體記憶里,傳統的鄉愁多被物化,指代特定的鄉村場景、人物或事件;而現代的鄉愁多指代一種情感,指在城市化、商業化、市場化的壓力下對故鄉的一種懷戀。賴賴在網上發起的求助激起了廣大網友內心的共鳴,在特定的敘述框架中,人們因對“故鄉”“根源”的共同情感進行交流并產生了共同語言,自然而然地開始了互幫互助——穿兩只鞋的能想著一只鞋的人,“有家可歸”者能夠想著“無家可認”者。

      在尋根過程中形成的公共平臺,也成為了善意傳遞下去的“中轉站”。在賴賴將個人經歷發到社交平臺上去后,陸陸續續地涌現出許多人希望她幫助他們尋根,這種對“家”的渴望彌合了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們物理意義上的身份裂縫。就像劉慈欣所著的《中國太陽》所說的那般,大科學家霍金與農民工水娃的交談也始于對各自家鄉的回憶,賴賴在此次返鄉途中也認識到許多福建朋友,一開始幫忙聯系村委會的那位網友,后來還特意寄了兩箱福建的柚子給她。人們雖然在現代生活中不得不遠離“大地”,但卻又通過與“大地”有關的情感被重新聯系在了一起。

      正如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所說的,“我們非常感謝網友和心田村鄉親對賴賴的熱心幫助,共同成就‘兩岸一家親、中秋共團圓’”的動人佳話。“刻在基因里的東西,多少年都不會變。”不論是對“家鄉”的那份執念與懷戀,還是發自肺腑互幫互助的那份熱忱,都是如此。

      標簽: 線上尋根聚起的是鄉愁 傳遞的是善意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