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當前時訊:在故宮開啟一段澳門世界遺產之旅

      發稿時間:2022-09-23 19:53:18 來源: 騰訊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今天下午,由故宮博物院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合辦的“閱世遺情——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濠江風物建筑繪畫展”,在故宮博物院齋宮展廳開幕。

      “澳門歷史城區”于200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400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本次展覽精選82件澳門藝術博物館藏品,分“千帆迎遠客”“萬象有無間”“一城百樣春”等3個單元,集中展示澳門及外地畫家創作于18至21世紀期間的繪畫作品,呈現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筑精髓及文化內涵。


      (資料圖)

      《泊近澳門媽祖閣的舢舨》,喬治·錢納利(1774–1852),紙本鉛筆,10.7x 16.1cm,1831。19世紀乘船進入澳門海域時,第一座可以見到的中國廟宇就是媽祖閣,這是19世紀澳門充滿生機的景象。故宮博物院供圖

      《圣保祿教堂遺址前壁》,路易斯·迪美(1928-2014),紙本水彩,34.9 x 24.9cm,1951。耶穌會紀念廣場位于大三巴石階的延伸區域,街面鋪設葡式碎石路面,廣場以紀念耶穌會為澳門所做出的貢獻而命名。故宮博物院供圖

      自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以來,故宮博物院與澳門藝術博物館已連續23年在澳門舉辦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特展。此次展覽是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在故宮博物院的首次展出。展覽通過素描、水彩、油畫、水墨、版畫等多種繪畫風格中的澳門歷史圖像,串聯起不同時期藝術名家在澳門留下的美術足跡,在展場形成一段以澳門歷史建筑為現場的藝術游記。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表示,以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展覽在故宮博物院內舉行,具有雙重的非凡意義。

      第一重意義,澳門在歷史上與故宮有著深厚淵源。作為當年中外交流的中轉站,澳門是西洋人與西洋物進入故宮的必經之路,其中包括著名的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等。他們帶來了西方的天文、歷法、音樂、藝術等知識,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貢獻。

      第二重意義,從回歸祖國懷抱那一年開始,澳門就與故宮延續了超過20年的緣分,1999年12月,“盛世風華——北京故宮精品展”就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行。澳門的故宮文物年度大展延續至今,成為澳門以及鄰近地區文物和藝術愛好者翹首以盼的文化盛事,更成為澳門市民深入了解中華文化、親近中華瑰寶的藝術大觀園,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作出重大貢獻。

      《板樟堂之夜 ( 玫瑰堂 )》,黎鷹(1948- ),紙本水彩,55x75cm,2007。畫作以水彩為媒介,表現澳門市區夜間景致,畫中地點是有典型南歐氛圍且人氣甚旺的板樟堂前地一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攝

      《珍藏的記憶─鄭家大屋后園》,廖文暢(1951–),紙本水彩,56x76 cm,2001。鄭家大屋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家族的故居,其建造年份可追溯至1869年。大屋雖主要以中國嶺南建筑之形制構建,但其室內天花泥塑圖案、門楣和窗楣的式樣,以及外墻之抹灰等細節,均體現出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響。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攝

      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介紹,本次展覽的展品浸透著藝術家的豐富情感,記錄了澳門曾經的城市景觀與風土人情,見證著澳門的歷史發展與風云變遷,折射出澳門作為一座中西交融、多元薈萃之城的獨特魅力,有助于推動澳門與祖國心心相通的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增進故宮博物院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機構的交往與協作。

      2019年,故宮博物院與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合作設立“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此舉亦是文化和旅游部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未來,故宮博物院將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及相關機構在展覽合作、人員交流、學術研討、文物修復、考古發掘等方面深化合作。

      本次展覽將展至11月6日,觀眾憑故宮門票可免費參觀。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標簽: 在故宮開啟一段澳門世界遺產之旅 北京故宮 澳門藝術博物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