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每日速讀!自然成形,柒村藝術設計中心/時地建筑

      發稿時間:2022-09-21 20:48:51 來源: 騰訊網

      ? DONG建筑影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 DONG建筑影像

      01.

      從內到外的轉折點

      出現社區生活的異質空間

      小石村距離成都市 60 公里,處于四川盆地邊緣,在成都平原北側龍門山脈上,它經歷了因煤礦而興盛,也伴隨著 08 年地震礦業倒塌,再次變回一個普通鄉村。2016 年起隨著村集體出色的社區治理和有節奏的整村建筑實踐,小石村的公共空間系統逐步形成體系。社區逐漸發展起來。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我們思考這個建筑可能是小石村一個由內向外的轉折點,使社區發展從內向的社區營造逐步轉向與外界產生更多接觸和交流。因此我們希望這個建筑可以為當地社區帶來不一樣的體驗,除了空間尺度的異質性,視覺上也應該更具有可識別性。但這一切都應該與社區的日常相關聯,它應該是一個融入到社區生活中的異質空間,一個提醒社區時刻與外界發生關聯的符號,為社區日復一日平常的生活帶來一點振奮和熱情。

      小石村規劃總圖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02.

      保留記憶之路

      使建筑擁有一種動態尺度

      場地位于村莊入口,兩山一河的夾角,北側是山體和村莊主干道,南側緊鄰河流,地勢自西向東緩緩降低。原始紅線是 17 畝的綜合用地地塊,考慮到鄉村土地資源有限,我們將建筑盡可能的布置在用地的邊緣,留出大約三分之二的土地,作為后續開發的儲備。

      ? DONG建筑影像

      觀察到現場有一條連接兩處小區的道路,行人很多,我們想把這條記錄著鄉村社區生活的印跡保留下來,這樣建筑就可以放在道路左側的三角地,與建筑計劃用地面積基本符合,最大限度節省了用地。這條道路也將繼續留給社區通行,希望這樣的策略可以讓更多人經過這個建筑,體驗到這個建筑,為未來的運營帶來更多的機會。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選址確定后,我們開始探索如何讓 1000 平方米有余的建筑既有“地標性”又有社區“親和力”:尺度太小,在如此空蕩的 17 畝地上不協調;尺度太大,又會和社區產生疏離感。

      ? DONG建筑影像

      我們發現三角形的場地形狀可以使建筑擁有一種動態的尺度,從兩側社區走來時,面對的是建筑的端頭,尺度較小;而從進入村莊的主干道路正面經過時,又可以看到建筑尺度比較大和環境對話比較完整的一面。因此我們將建筑的平面順應場地,設計為接近三角的自然曲線形狀,使建筑以柔和的姿態棲息于場地,呈最大的擁抱姿態,靠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村民,同時彬彬有禮的迎接入村的游客。

      分解軸測圖

      ? DONG建筑影像

      03.

      不斷行走的透明性

      營造一個“鄉村熟人社會”展廳

      鄉村的藝術中心會有哪些不一樣的特質?區別于城市中密閉環境的展覽體驗,在鄉村,自然本身也是一個展品,我們希望通過設計將這場屬于鄉村的展覽歸于鄉村。將建筑的中部打開形成一個環形的中庭,將山林、天空、微風、雨水……和小石村的歷史記憶(鐵路橋遺址)包裹進建筑內部,站在中庭就可以感受自然的生機和小石村那段因煤礦而興盛的歷史。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我們希望建筑體驗像鄉村社區一般親切,沒有規定的入口和出口,人們可以自由地通過建筑,因此在三角的每個面都設計了出入口。建筑內部圍繞中央庭院設計了環形線路,同時在室內希望人們可以不斷在里面行走,讓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展品可以來來回回地相遇。回游線路朝向不同方向設計了透明的玻璃幕墻,展覽內容和鄉村風景交替出現在室內空間體驗,使人時刻意識到身處于鄉村山林之中,釋放人們對自然的渴望。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屋頂的自由有機形態也塑造了室內豐富的空間體驗,將旁邊的山和奔流的河揉成絲帶的形態,靜靜滑向大地,此起彼伏,屋頂營造出令人愉悅的動感和活力,帶來柔軟的包裹感,不管人們身處中央庭院還是外圍道路上,移步異景,吸引參觀者層層深入。

      ? DONG建筑影像

      藝術設計中心是村莊與外界資源的連接窗口,是入村必須經過的“橋頭堡”,所以采用了和村落中以小青瓦、竹子、水刷石等不太一樣的材料體系。出于對環保和建設周期的考慮,建筑結構采取了鋼木混合結構,陣列式的木梁可以更好的表達由屋頂所形成的動態空間。建筑的空調設備和水電系統全部走在地下,從而釋放屋頂空間,讓屋頂的體驗更佳干凈、完整。建筑的圍護結構使用了加氣混凝土砌塊外加夯土漆,夯土的層疊質感可以與流動的空間相呼應,強化設計要表達的空間體驗。

      ? DONG建筑影像

      04.

      僅被使用過一次

      留下一份對未來的想象

      在建筑主體施工完畢,室內施工還未開始時,藝術設計中心就迎來了第一場展覽,整個建筑被手忙腳亂的“半呈現”出來(主要我們心里不想承認它被施工完畢了)。與此同時,小石村也迎來了中國民宿產業發展大會,絡繹不絕的游客都會來到藝術設計中心停留參觀,建筑一度成為村里的“主角”。但是隨著展覽和大會的結束,藝術設計中心的大門也被鎖上了。我們一直在等待這個建筑可以有一個被日常使用的時候,畢竟很難去發表一個僅被使用一次的建筑。

      ? DONG建筑影像

      直到今年 8 月,再次去到小石村,改變了我們的想法。看到民村每天回家路過,有的村民會專門經過沿著建筑走幾圈,有的村民晚飯后特意逛過來,在附近遛彎散步。建筑沉默地矗立在河邊,好像一座深沉的教堂,沉默無言又無法忽視的存在。我們感覺建筑“被經過”的日常,可能正是它存在的意義,也是藝術介入鄉村慢慢發芽的容器。我們愿意把這種階段性的鄉村實踐成果坦誠的分享給讀者,或許藝術空間在鄉村運營的道路還需要好長時間來探索,我們還是滿懷期待,留下一份對未來的想象。

      ? DONG建筑影像

      場地原狀分析圖

      總平面圖

      首層平面圖

      北立面圖

      西立面圖

      剖面圖

      剖面圖

      剖面大樣圖

      項目場地原狀 ? 時地建筑

      項目場地原狀 ? 時地建筑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龍門·柒村藝術設計中心

      項目類型:公共建筑

      項目地點: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鎮小石村(現金城社區)

      委托機構:四川龍門山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設計單位:時地建筑工作室

      主持建筑師:李燁

      設計團隊:李燁、張尋、孫鵬 、蘭藍(策劃)

      設計時間:2020.09-2020.10

      建筑面積:1086.7平方米

      駐場建筑師:張尋

      主要材料:鋼材、木材、加氣混凝土、夯土漆、金屬瓦

      攝影師:DONG建筑影像

      標簽: 自然成形 龍門·柒村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