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張照棟】
“三星堆考古工作艙的鏡頭在我心里是可以封神的程度了,這也太震撼了吧!”
“老祖宗這薄如蟬翼的制金工藝是真實存在的嗎”
(資料圖)
當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現場出現在眼前時,觀眾們瞬間不淡定了,連聲直呼震撼。而做到這一點的,是河南衛視和優酷聯合推出的一檔文化探索類紀實節目——《閃耀吧!中華文明》。
三星堆祭祀坑發掘現場圖源:《閃耀吧!中華文明》
《閃耀吧!中華文明》于9月2日上線,至今已播出三期。節目采取了“真人秀+紀錄片”的形式,并且將解謎推理、CG動畫等元素融入考古科普,新穎的表達方式得到眾多觀眾的稱贊,豆瓣評分拿下了8.5的不俗成績。
不過也有觀眾指出,節目的創新嘗試值得稱贊,但有些用力過猛,應該適當弱化腳本和演員的存在。
節目制片人冉亞博在接受觀察者網采訪時表示,節目融入解謎推理和國漫動畫的元素,是為了讓原先相對嚴肅專業的考古類節目更加精致化和年輕化,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去了解中華古代文明和考古知識。
至于節目選擇明星藝人來作為“文明追光者”,冉亞博表示這可以吸引更多傳統紀錄片受眾群體以外的觀眾,并且從他們的視角出發去推理解謎,觀眾更有代入感。不過冉亞博強調道,藝人在節目中主要是“穿針引線”,節目內容的輸出主要還是靠專家學者和考古工作人員。
冉亞博介紹,節目組尋訪了全國50多家文博單位,拜訪聯絡了100多位專家學者,他們中有的是各省博物館的館長,有些是在遺址一線工作的考古隊長,整個節目光出鏡的專家就達到32位。“這些專家和考古工作人員應該被看見和被尊重,這是我們做這檔節目的初心之一。”
三星堆證實后羿射日真實存在?
金面具殘片、鳥型金飾片、金箔、青銅面具、青銅神樹……去年3月,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重要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公布,這個神秘而浪漫的古蜀國文明“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閃耀吧!中華文明》的文明探索之旅的第一站,也選在了這里。
神秘的三星堆真的印證了古代神話傳說的存在嗎?循著這一疑問,節目發起人陳坤和他的追光伙伴許丹睿走進了三星堆博物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雷雨重點介紹了最具代表性的幾件文物:青銅眼形器、青銅雞、青銅太陽輪。雷雨稱,這些器物無不反映了三星堆的先民們渴望光明、崇拜太陽的意識。
而真正讓三星堆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掛鉤的,是著名的“一號青銅神樹”。
“一號神樹”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二號祭祀坑,是三星堆遺址目前發掘出的6棵青銅神樹中最完整的一棵。
雷雨介紹,青銅神樹在三星堆文明中是作為祭祀對象來崇拜的。這棵青銅神樹凈高3.96米,盡管頂端殘缺,它依然是全世界最高大的青銅器。這棵樹出土時碎成了2479片,還和其他的青銅器殘片混在一起。文物修復專家們一點點摸索,克服巨大的的困難,花費10年時間才讓這棵瑰麗壯觀的青銅神樹重現世間。
讓人驚訝的是,這棵青銅神樹的形制竟然近乎完美地契合了《山海經》中扶桑神樹的神話傳說。
“文明追光者”陳坤和許丹睿查詢《山海經》發現,關于扶桑神樹的神話傳說是這樣描寫的:海外之東的湯谷中有一顆扶桑樹,上面棲居著十只金烏,九只在下,一只在上。金烏是神話傳說中的太陽之靈,這十只金烏輪番向西飛行,從而形成晝夜更替。
三星堆的青銅神樹也同樣有9只神鳥在下,但遺憾的是,神樹頂部殘缺,無法確定殘缺部分是否是神話中那只居于最上的太陽鳥;此外,而三星堆青銅神樹頂部有太陽紋飾,底部則有龍形支腳和山形支撐,這些特征都與古代典籍中扶桑神樹“居于水中”“通天大木”的描述相吻合。
那么,只要頂部殘缺部分到底是不是第十只太陽鳥呢?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能證明青銅神樹是否是神話中太陽棲息的扶桑神樹。
帶著疑問,陳坤和許丹睿來到三星堆文物保護與修復館,找到了當年負責修復青銅神樹的考古專家余健。余健表示,青銅神樹與遠古神話傳說已經有一定的印證,那么其頂部殘缺部分的推測同樣可以從傳說中找線索,比如依據后羿射日的傳說,青銅神樹頂部很有可能是第十只太陽鳥。
不過,余健也補充道,這個也只是猜測推斷,目前并沒有文物修復的依據來佐證。
專家的話提醒了兩位解謎者后羿射日的傳說與三星堆文明可能存在的關聯,但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崇拜太陽的三星堆文明,為何會與射落太陽的救世傳說產生關聯?三星堆先民對太陽到底是崇拜還是恐懼?
陳坤拜訪了地質學家、史前考古研究員劉興詩。劉老結合當時的氣候環境給出了和雷雨不同的解釋。三星堆文明所在的古蜀時期,處在最后一次冰期結束后的氣候災變時代,經常會有突發性的洪水和連續性的干旱。
“三星堆不是有個太陽輪嘛,一個圓圈,里面太陽有五道光芒。”劉興詩提到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太陽輪,直言這不一定反映了先民們的太陽崇拜,“從我們的角度看,太陽有幾道光芒出來,外面一個圈把它圈得緊緊的,這是一種禁錮,這是‘帶枷鎖的太陽’。”
“三星堆的太陽輪一定要跟后羿射日的神話聯系在一起。那時候的太陽不是什么好事情,恨不得一箭把它射下來,用圈把它圈起來。”劉興詩說道,古代神話傳說里的各種妖魔鬼怪,實際上都是當時災變氣候的象征形象,絕非真正妖魔。
因此,像羿射九日、蠶叢開蜀、女蝸補天、大禹治水這些神話故事都是對當時人們成功克服災難的反映。
三星堆之所以能印證神話故事的謎底,就這樣在兩位“文明追光者”探訪考古現場、查詢典籍、對話專家的過程中一步步被揭開。
先民們用驚人的想象力和創作力,將他們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歷程化為英雄救世的神話傳說,并且塑造出眾多瑰麗絕倫的藝術品來表達他們對世界的浪漫想象和戰勝困難的斗爭精神。
“專家和考古工作者應該被看見和被尊重”
目前,《閃耀吧!中華文明》剛剛播到第三期,兩位追光者來到西安,探詢何家村遺寶背后的大唐盛世。在之后的文明探索之旅中,他們的還要走進敦煌、秦始皇帝陵、南海Ⅰ號和殷墟文明現場,探尋更多的歷史謎團的真相。
河南衛視《閃耀吧!中華文明》制作人冉亞博在接受觀察者網的采訪時介紹道,這趟文化探索之旅選擇這六大文明遺址,主要是遵循歷史脈絡,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重要歷史節點,從不同緯度展現中華文明的閃耀時刻。
冉亞博進一步解釋道:“比如三星堆代表的是古蜀文明,敦煌代表的是絲路文明,唐長安城代表中國古代城市文明,秦始皇帝陵是軍事文明的代表,南海I號則反映了中華海洋文明,殷墟則代表了中國的文字文明。”
對于節目創新性地采用“真人秀+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并且融入“懸疑推理”的元素,冉亞博表示,節目希望可以通過這種形式來打破和年輕人的溝通壁壘,尋求文化類節目的跨次元表達。
“首先是視角的轉化,我們選擇用謎題來牽引節目內容,從觀眾的視角去探索歷史謎團的真相,讓觀眾在參與推理的體驗中了解考古知識。”冉亞博說道,“我們還直接去到考古現場,讓觀眾親眼所見,親耳所聽,從而產生更強的代入感。”
此外,《閃耀吧!中華文明》還采用了CG特效、國漫動畫等技術手段來輔助敘事,比如在第一期節目中,用CG特效來呈現《山海經》中扶桑神樹、后羿射日的神話傳說,讓觀眾對我們祖先浪漫而又瑰麗的想象和創造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冉亞博說道:“節目融入國漫動畫和CG特效,是希望最大限度地讓博物館里的文物和文化典籍里的故事能夠活起來,用技術來表現藝術,用更年輕化的表達方式來講我們中華文明的故事。”
“這些表現形式的創新,我覺得可以讓考古類節目原先比較嚴肅專業的這種形象變得年輕化和精致化。”冉亞博說道。
動畫展示大唐長安城
《閃耀吧!中華文明》創新性的表達方式得到了眾多觀眾的好評:“良心制作!”“既保持了傳統紀錄片的嚴謹,又將考古工作通俗化展現給觀眾,綜藝與考古結合的一次不錯的嘗試。”
“三星堆考古工作艙的鏡頭在我心中可以封神,太震撼了!”
不過也有觀眾指出,節目將解謎推理融入考古節目的嘗試值得稱贊,但有些用力過猛,應該適當弱化腳本和演員的存在。
冉亞博在接受觀察者網采訪時表示,節目設立“文明追光者”這一角色,并且選擇由明星藝人來擔當,首先是希望能有所突破,吸引到傳統紀錄片受眾群體之外更多的觀眾;其次是兩位追光者作為非專業人士,從他們的視角出發去進行推理解謎,更能讓觀眾有代入感。
冉亞博強調道:“藝人在節目中的設定主要是起到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節目內容的輸出主要還是由專家歷史學者來表達。”
她介紹道,節目組一共尋訪了全國50多家文博單位,拜訪聯絡了100多位專家學者,他們中有的是各省博物館的館長,有些是在遺址一線工作的考古隊長,整個節目光出鏡的專家就達到32位。“有這么多老師來給我們站臺做背書,給我們的節目把關,我們就有底氣把中華文明這個節目給它做好了。”
“我們認為,這些專家和考古工作人員應該被看見和被尊重,年輕一代也不乏對知識類KOL的喜愛和追捧,這也是我們做這檔節目的初心之一。”冉亞博說道。
三星堆祭祀坑發掘現場,工作人員在工作臺上一趴就是數小時
91歲的地質學家劉興詩,摔傷也不放棄工作研究,把病床擺在了家里
對于這檔節目的上線后的成績和傳播效果,冉亞博說道:“《閃耀吧!中華文明》在豆瓣上得到了8.0分,在河南衛視的收視率也相當不錯。至于說節目的傳播效果,現在聊這個還為時尚早。我們這檔節目的初心就是向新一代的年輕人去傳遞中華文明的文物之美,精神之美,價值之美。”
冉亞博說道:“如果說真的有年輕觀眾通過我們的節目開始關注考古,開始慢慢喜歡上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建立起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那我們節目的傳播效果就達到了。”
- 衢州風華學校教師宋晴斬獲省級比賽一等獎
- 阿根廷隊將與阿聯酋隊進行一場友誼賽后前往卡塔爾
- 卡塔爾世界杯各隊大名單全出爐 我們總結了5個“最”
- 世界消息!北京唯一“五線換乘”樞紐!麗澤城市航站樓交通樞紐獲批
- 全球新動態:美國今年流感季已致1300人死亡 專家呼吁民眾積極接種流感疫苗
- 天天快播:世界首個唾液孕檢試劑盒即將上市
- 天天滾動:今年以來我國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45項 創歷史新高
- 熱點聚焦:北京朝陽:繼續增加核酸檢測點位和通道,優化點位布局
- 美國登月火箭終于發射升空 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任務
- 看熱訊:10月民航客運數據發布 ?主要運營指標同比下滑
- 世界熱資訊!綠色菜單引領餐廳低碳消費新風尚
- 燕麥奶不等于燕麥加牛奶
- 四川省總工會職工心理健康服務活動走進遂寧
- 今日關注:北京新增感染者中,147例為隔離觀察人員,涉及13區
- 全球播報:貴州大方:非遺傳人高光友獲“貴州工匠”稱號
- 世界通訊!用包裹著火焰的詩句,撫平時光的皺紋|“娜夜詩選”首發
- 2000千克是多少噸?1噸等于多少磅?
- 含“相接”的成語有哪些?人山人海出自哪里?
- 描寫潮水的四字成語有哪些?悶雷滾動近義詞都在這兒!
- 中國最嚇人的一本古籍是什么?為什么現在中醫不學本草綱目?
- (V面日報11.15)彩虹醬哇、鈴宮鈴、阿薩獲漲粉、營收、人氣榜榜首
- 干燥劑怎么重復利用?與壓片型干燥劑類似的干燥劑有哪些?
- 世界微資訊!疫情午報|31省區市昨日新增1.9萬余例,詳情匯總
- 環球今日訊!國內旅游市場再迎利好 出行信心恢復仍需時間
- 焦點精選!2022“閱讀北京·十佳優讀空間”評選結果出爐
- 全球新資訊:衢江區“一庫一策”動態清零病險水庫
- 世界熱文:安化縣退休交警給村民送頭盔
- 每日熱文:?衢州“烏引”建設高速互聯“智能引水網”
- 速讀:黃山風景區探索"信用游" 能否成旅游業趨勢?
- WTA發布明年1至8月賽歷 澳網農歷春節期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