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jīng)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wǎng)站相關(guān) | 科技 | 熱點 |
      環(huán)球觀速訊丨紐約美術(shù)館展出71歲中國老太的一堆“垃圾”,看哭了多少人?

      發(fā)稿時間:2022-09-08 09:08:18 來源: 騰訊網(wǎng)

      ▲關(guān)注匠心之城,遇見詩意生活


      (資料圖)

      2009年,紐約現(xiàn)代美術(shù)館,迎來了第一件大型中國當(dāng)代藝術(shù)品。

      這件名叫《物盡其用》的藝術(shù)品,擺放在美術(shù)館的中央大廳里,吸引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駐足觀看。

      這里收錄了一個普通的中國婦女大半輩子囤積的一萬多件物品。

      對于一個偶然遇見《物盡其用》的觀眾來說,這個作品給人的觀感并不是那么舒服。

      “一大堆隨意堆放的雜物,重重疊疊,鋪天蓋地,充滿了上千平方米展廳的每一個角落。”

      上百件不成套的鍋碗盤勺和其他廚房用具;孩子們丟棄的玩具;一排排空牙膏筒皮;形形色色的瓶瓶罐罐;化石般的洗衣皂;堆積如山的沒有用過的中藥和西藥......

      鋪天蓋地的雜物帶來的延伸和擁擠感,甚至令人感到眩暈和窒息。

      可以說,這是一堆連收舊貨的商販都不會感興趣的“廢品”,然而無數(shù)人卻在這堆“垃圾”面前掉了眼淚。

      就如這些物件的主人趙湘源女士所言:“這些物品不是標(biāo)本,而是活過的生命。歲月給我們留下了這許多痕跡,但歲月也帶去了許多東西。我千方百計地留下這些東西,為的是要延續(xù)它們的生命。”

      / NO.1 /

      絕大多數(shù)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老一輩似乎都有點“囤積癖”。

      用完的瓶瓶罐罐,盛東西的塑料袋,零碎的布頭,破到不能穿的衣服,各種包裝盒......都被他們仔仔細(xì)細(xì)的收集起來,堆集在家里 :“萬一哪天有用呢?”

      很多人眼中的垃圾破爛,對經(jīng)歷過貧困的老一輩來說,卻是最真實的安全感所在,對趙湘源亦是如此。

      出生于1938年的趙湘源,一路從戰(zhàn)亂、動蕩、貧困走來。

      15歲那年,父親因曾經(jīng)的軍官身份被抓入獄,原本平靜美好的家庭,驟然發(fā)生巨變,家里所有能變賣的東西都賣了,母女兩靠給服裝廠鎖扣眼、包糖、撥云母片、糊紙口袋......掙得微薄的生活費和房租。

      “當(dāng)包糖工的時候,手工包上1斤糖才給2分錢。”

      如此一針一線一毫一厘緊巴巴地把破碎的生活縫起來,繼續(xù)往前走。

      而從那個時候,趙湘源養(yǎng)成了節(jié)儉的習(xí)慣,節(jié)儉也是那個時代貧寒之家的生存之道,不然要如何生活下去呢?

      家里不再買新衣服,不斷染,不斷補(bǔ),改衣服剩下的零頭也被妥善保存著,作為之后打補(bǔ)丁用。

      旁人拿著布票扯一整塊,她卻只要布頭,因為買布頭,每一塊可以省下半尺布票,還可以省2存布的錢,日積月累,柜子里堆滿了零散的布頭。

      平常有稍微長一點的線,也總要卷巴卷巴地擱起來,等著用來系東西。

      盆壞了,用膠帶纏一纏,便還能再使用。

      在展覽里,還有一堆已經(jīng)成為“化石”的肥皂。

      在那個買什么都需要商品票證的年代,肥皂也是緊缺的物資,每次肥皂用到最后的小小頭,趙湘源就把它泡軟之后再貼在大肥皂上,非要徹徹底底利用完了才算結(jié)束。

      后來,單位里有的男同事洗衣服少,就把購買肥皂的票證給了趙湘源,她便買了曬干存放起來。

      “我就怕以后我的孩子長大后還像我一樣,為每個月的肥皂發(fā)愁,想留到他們結(jié)婚的時候給他們。沒想到他們根本用不著了,現(xiàn)在都用洗衣機(jī)了。"

      那個時代,人們把暫時無用但可能“一朝有用”的用品都竭盡心力地保存下來,“物盡其用”是趙湘源的生活準(zhǔn)則,也是中國一代人的寫照。

      我們眼中的破爛,曾經(jīng)卻是他們費盡心思想要獲得的東西。

      / NO.2 /

      進(jìn)入洗衣機(jī)時代,趙湘源囤積了十幾年的洗衣皂已經(jīng)沒有用,但:“我舍不得扔”。

      很多舊物,明顯已經(jīng)失去了它的使用價值,但她還是舍不得扔掉。

      那里面啊,藏著她的故事,她的人生。

      壓在箱底的被子里,有一條鴨絨被,那是趙湘源的母親病重時特意給女兒買的。去世前,母親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了棉被的重量,趙湘源和丈夫就把鴨絨被給母親蓋上。

      "我們給她蓋上多次,她都拿出無力的手把被子拉到地上。她是在想:她蓋過以后我就不能再蓋了,都是為我好。其實這個鴨絨被自她過世后,我也實在不忍心去蓋,只有好好地把它珍藏起來,看到這些實感內(nèi)心的溫暖。"

      趙湘源的公公很喜歡養(yǎng)花。

      那時家里的院子里都是他養(yǎng)的花和樹,秋天的桂花,冬天的臘梅,四季常開的夾竹桃......周圍的鄰居和孩子都愛極了這個花園。

      花盆有的是公公自己用廢品站的白鐵加工出來,有的是用丈夫世平研究出的鐵模子做的花盆。

      公公去世后,花盆里的花也相繼去了,世平就用這些花盆改種月季和茉莉。

      “我內(nèi)心深知他是在想我的公公,但他從來不說。”

      后來世平也走了,便只剩下湘源自己照顧花。

      “但總是照顧不周到,感到很對不起世平。有的實在養(yǎng)不好,甚至有的花木都死掉了,我為此哭過但沒有辦法。”

      雖然人不在了,很多花也不在了,但那些花盆,即使碎掉、破掉,趙湘源也一個都舍不得扔。

      相伴一生的丈夫世平突然去世,對趙湘源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擊。

      在孩子們面前,她從未表現(xiàn)出多么悲痛,但很快兒女就發(fā)現(xiàn):她幾乎將自己埋葬在了積攢的舊物之中

      她獨居在單元房里,近乎病態(tài)地積攢著所有的東西,滿屋子都堆放著無用之物,不管兒女勸說也好,責(zé)怪也好,她依然舍不得扔掉任何一件舊物。

      似乎只有在那些老物件的環(huán)繞中才能夠感受到安全和溫暖,感到生活的安慰。

      那一排老椅子,是世平用低價買回來的,其中一把椅子后來用壞了,世平就用鐵絲先固定著。

      本來說是扔了,但后來世平去世后,想著那是世平買回來的,經(jīng)過世平修理,就就又舍不得了。

      一些見舊物使她微笑,另一些給她帶來尖銳的痛苦。

      世平?jīng)]有吃完的藥,也被她保留了下來。

      一個人的時候看著這些藥,想著他們滿懷希望的帶著這些藥回家,卻最終沒能挽留丈夫的性命,心該有多痛。

      她用自己收藏的這些東西——以及他們所承載的家庭記憶——給自己造了一個“繭”,在里面找到繼續(xù)生活的理由。

      / NO.3 /

      為了幫助母親從“繭”中解放出來,作為藝術(shù)家的兒子宋冬想要辦一場展覽。

      通過將這些舊物,這些舊物中的故事展示出來,慢慢治愈母親對“往昔”的病態(tài)執(zhí)著,希望借此讓她能重新與人建立聯(lián)系,重新繼續(xù)自己當(dāng)下的生活。

      《物盡其用》,由此誕生。

      2005年,宋冬用母親趙湘源一輩子舍不得扔的一萬多件舊物布展,而趙湘源就坐在家里搬來的舊沙發(fā)上,向觀者講述著那一件件舊物中藏著的故事。

      她的故事,丈夫的故事。

      這個家庭的故事,那個時代的故事。

      請柬的形狀設(shè)計成了一把鋁制鑰匙,宋冬希望這場展覽成為打開母親心靈的一把鑰匙。

      展覽的圖錄則做成了戶口本的樣子,將一個家庭的現(xiàn)實完完整整的呈現(xiàn)在了觀眾面前。

      觀看這場展覽,正是與一個家庭的對話。

      展覽的窗戶上中,24小時點亮著一段霓虹文字,上面是宋冬寫給已經(jīng)離開的父親的話 :“爸,別擔(dān)心!我們和媽都挺好的。”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觀眾是我的父親母親,所以來參觀的觀眾是否注意到窗戶上的文字并不重要......這句話是對我母親的安慰,也是對我父親的安慰。”

      而在一次次的分享中,趙湘源也像是通過展覽找到了一個釋放口,臉上揚起了久違的輕松的笑容。

      在這些展出的舊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變遷,看到了中國最普通一個婦女的人生。

      為人子,為人妻,為人母。

      還有被這些身份淹沒的,屬于“趙湘源”這個人的故事。

      很多看展的人,也借著這場展覽,讀懂了自己長輩老一輩的故事。

      那些對旁人來說或許是垃圾的東西,卻承載著另一個人生命里的一段時光,一段記憶。

      一位觀看展覽的人,看完后沉默了許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她都不明白也沒辦法接受母親囤積物品的習(xí)慣,認(rèn)為那都是垃圾。

      搬家多次,在自己的要求下:“每次母親都要折損一批藏品,她的戰(zhàn)略儲備越來越少。”

      “我覺得自己突然能夠理解她了,當(dāng)母親忍痛放棄一捆捆破布頭的時候,心情和戰(zhàn)亂中的李清照丟失一車車金石圖籍沒有兩樣,她變得脆弱,感覺自己難以抵御生活的風(fēng)險。”

      / NO.4 /

      在“物盡其用”的展覽里,有一堆一次性餐盒。

      那是趙湘源用來喂小區(qū)里22只流浪貓的工具,以前她總是用碗,后來不是丟了就是被別人打破了,她就把一次性餐盒洗干凈留下來,裝好飯給貓送下去。

      小區(qū)里的貓都知道這個善良的奶奶,有時候趙湘源晚上下去扔垃圾,就會有貓跑過來。

      “我深知它們是餓了,有時回來睡不著,惦記它們餓一宿,半夜還給它們做飯送下去,看到它們吃到了才感到心安。”

      只是世平離開后,她喂貓卻不養(yǎng)貓:“丟了、病了、死了,我再也不愿意受這些刺激了。”

      她總是習(xí)慣性地去照顧身邊那些脆弱的小生命。

      2009年,她看到院子里,一只喜鵲被卡在了樹上,掙扎著卻解脫不得,她立刻拿了梯子想要去解救喜鵲,卻不慎跌下下來。

      兒子趕到時,趙湘源傷重已經(jīng)不能說話,但嘴唇還在無聲地翕動,兒子知道她還在擔(dān)心那只卡在樹上的喜鵲。

      喜鵲后來被救了下來,重新飛回了藍(lán)天之上,但趙湘源卻在醫(yī)院永遠(yuǎn)閉上了眼睛。

      在2010年的“物盡其用”展覽上,再沒有一個慈祥的老人,和大家絮絮叨叨回憶里的那些事。

      但那些舊物卻已經(jīng)成為了趙湘源生命的承載物和回憶她的媒介,向每一個來訪者講述著曾經(jīng)的故事......

      — END —

      標(biāo)簽: 紐約美術(shù)館展出71歲中國老太的一堆垃圾 看哭了多少人

      責(zé)任編輯:mb01

      網(wǎng)站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 免責(zé)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lián)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