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全球時訊:林黛玉從張家灣進京?專家學者齊聚張家灣共話古鎮文化挖掘

      發稿時間:2022-09-06 23:05:30 來源: 騰訊網


      (相關資料圖)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王廣燕

      《紅樓夢》中的人物生活與運河有何關聯?如何用現代科技手段再現通州城鄉記憶?9月6日,在中央美術學院與通州區張家灣鎮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靜灣回溯:中國攝影的早期實踐與漕運文化學術論壇”上,攝影、設計、紅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古鎮文化挖掘,以更好地傳承延續以大運河為核心延綿不絕的的文脈。

      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不僅滋養著沿岸城市,也在文學經典中多有體現。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紅樓夢學刊》副主編胡晴談到,《紅樓夢》在寫作中運用“煙云模糊之法”,隱去故事的朝代與地名。書中雖從未明確提及運河之名,但時時有運河之影,將大運河對當時文化生活的浸染娓娓道來。《紅樓夢》中的很多女性角色,如林黛玉、薛寶釵、妙玉等,她們的登場都與運河水路交通密不可分。

      “林黛玉棄舟登岸的地方,一說應在今天通州張家灣,當年是運河水路至京的重要碼頭,南北貨物云集于此,形成了一個商務集散繁盛之地,沿運河往來的顯貴與商賈皆由此進出北京。”胡晴說,張家灣與曹雪芹家又有著不解之緣,曹家被抄返京后,住在崇文門外蒜市口胡同十七間半,僅有的產業中就包括張家灣的一家當鋪和六百畝典地。

      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毛巧暉也在發言中提到,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它在新時代的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引起了較多關注,與之相關的民間文藝資源得到進一步挖掘。全國第一個鎮級博物館——張家灣博物館以“運河文化”“古鎮文化”“紅學文化”為展示主體,以沉浸式投影、光影浮雕墻等形式呈現了“曹雪芹墓石”“十里街”“花枝巷”等文化標志。這些民間文藝資源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與民眾生活經驗融為一體,并為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生命經驗和情感紐帶。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川通過親身參與的“通州視覺記憶——大型影像采集及數據管理應用平臺”項目,分享了如何用現代科技手段留住歷史生活的記憶。該課題通過校企地之間的多方合作,針對通州地區城鄉景觀與人文風貌開展全面記錄工作,并在視覺資產的云端存儲、快速分享與多媒體呈現等方面展開探索。在展場中,觀者不僅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全景球幕圖像、動態影像、3D模型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數據采集成果,也能夠在靜態攝影和生動文字的環繞下全方位感受這些中國城鎮化背景中的鮮活樣本與個體。

      標簽: 林黛玉從張家灣進京專家學者齊聚張家灣共話古鎮文化挖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