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全球快資訊丨果識分享|中國古代陶瓷碗器型

      發稿時間:2022-09-06 08:55:18 來源: 騰訊網

      果識分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唐以前的碗,其型多為直口、平底、施釉不到底,基本無紋飾。唐代的碗器型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等,口沿突有唇邊,多為平底、玉壁底及環條形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產品施滿釉,有簡單的劃花裝飾出現。宋代碗其型多為斗笠式、草帽式、大口沿、小圈足,圈足直徑大小差不多是口沿的三分之一。釉色多為單色,如影青、黑、醬、白等,紋飾用刻、劃、印等手法,將嬰戲、動物、植物文字形象繪在碗的內外壁或內底心上。明代碗多雞心式、墩子式及口沿外向平折式,圈足較為窄細,大多采用畫花裝飾。

      高足碗,又稱靶碗,有中空足封閉底印和不封底兩種。造型為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造型與高足杯頗為相似,較之略大。這種纖巧的高足碗于元、明、清三代較為流行,品種有青花、斗彩等,以明永樂紅釉、宣德釉里紅、成化斗彩最為名貴。

      明宣德 青花海水雙龍紋內暗花龍紋高足碗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2016年秋季拍賣會

      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故名。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這種碗外觀端重而又實用,優美的形制幾乎貫穿整個大明朝,真是異常精美。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龍紋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雞心碗,是碗的一種樣式。明代永樂、宣德時燒制。碗底心外側有雞心狀突起,故名。碗腹較深,足較小。常見有大小兩種。永樂時胎體輕,足矮;宣德時胎體厚重,足變高。清代雍正、乾隆時多有仿制。

      明宣德 官窯青花外蓮瓣內輪花紋雞心碗

      斗笠碗,廣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因倒置過來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燒,此后歷代均有燒制。

      定窯紫金釉斗笠盞

      折腰碗,撇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稱折腰碗。始見于唐代。盛行于元代中期。。除“折腰”外,這種碗還具有足外撇、足壁厚、足內底有一凸起的乳釘等特點。另外,有部分碗壁內還印有“樞府”二字,故又稱“樞府碗”。

      定窯白釉刻花折腰碗

      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

      臥足碗,淺腹,碗底心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故稱臥足碗。多見于明清兩代。

      明成化 青花內梵文海石榴紋臥足碗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 2011年秋季拍賣會

      孔明碗,又叫諸葛碗,其最大的特點是由兩只碗上下粘接而成,兩碗中間留空,外面碗底心有一圓孔相通,人們便因這“孔”而將其美稱為“孔明碗”,孔明先生姓諸葛名亮,自然又叫諸葛碗了。其實,這碗與諸葛亮一點關系也沒有。

      明 孔明碗

      凈水碗,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寬圓,圈足,有的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舍時間等。

      清道光 粉彩吉慶有余圖凈水碗

      注碗,溫酒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體呈蓮花形,使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注壺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玉壁底碗,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燒制。圈足寬大,中有臍,似玉壁,故名。

      五代 邢窯白釉玉璧底碗

      中國嘉德香港2016年秋季拍賣會

      標簽: 果識分享|中國古代陶瓷碗器型 北京故宮博物院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