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世界熱門:瞭望|一位陶瓷藝術家的鄉村振興實踐

      發稿時間:2022-09-05 17:08:22 來源: 騰訊網

      “我相信一次旅行,一次邂逅,一句話,一幅畫都可能改變一個人一生的軌跡。”

      “以前總覺得砌墻歪點無所謂,結實就行。現在不一樣了,做什么都要講美丑。”


      (相關資料圖)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桂娟 史林靜

      一頭花白長卷發,一身素布麻衣。出現在記者面前的郭愛和,與他絢爛多姿的三彩作品迥異。

      58歲的郭愛和是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這位陶瓷藝術家在山村落腳,以大山作畫,在河南伏牛山谷里打造了一個三彩陶藝村,摸索藝術為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賦能模式的同時,也在努力為山區適齡兒童的美育“填溝”。

      “中國鄉村需要更多有文化內涵、有歷史和未來的探索。”郭愛和說,“我要用藝術的火把在深山燃亮生活。”

      郭愛和在“洛陽三彩陶藝村”向參觀者介紹一處景觀(2022年7月12日攝) 李安攝/本刊

      深山坳的9999口陶缸

      盛夏的伏牛山谷,青山疊翠,溪水潺潺。入夜,一串串大紅燈籠亮起,映照出修葺過的豫西舊民居。村口的房子曾住著一對普通農家兄弟,現在成了文藝氣息濃郁的三彩展覽館。

      順這棟夯土建筑往里走,三彩釉畫拼成的作品《八方門神》流光溢彩,由上千只陶碗組合的壁畫《宙》大氣磅礴……小山村呈現出別樣的藝術之美。

      這里是河南省洛寧縣羅嶺鄉前河村下的自然村花樹凹。洛寧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花樹凹只有8戶村民,缺水少電、行路艱難。2013年的一次踏青,這個村落進入了郭愛和的視野。

      2015年,郭愛和帶領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的陶藝團隊來到前河村。前河村位于中國陶瓷發源的核心地帶,距以彩陶聞名的仰韶文化遺址62公里。將村莊的文化底蘊與自身所長結合,郭愛和決定把花樹凹打造為陶藝村。

      “陶藝村的打造必須引用獨特又統一的藝術語言。缸是最早的陶器之一,是中國文明、陶瓷文化發展的見證。”郭愛和說,他們發動團隊和村民去農家收缸,方圓百里跑了個遍,圓的、扁的、方的……用了近兩年,收了9999口陶缸。

      用來汲水、儲物的陶缸被注入新生命,形成一件件頗具藝術性的陶藝景觀作品。從花樹凹的高處俯瞰,由6666口陶瓷大缸組成的大型裝置作品《容》,宛如一位美麗少女佇立在山谷之間。走出三彩展覽館,沿著陶瓷大缸鋪設的“陶瓷之路”拾級而上,可以觀賞山間錯落有致的梯田和花谷。

      現在,花樹凹有了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洛陽三彩陶藝村”,又稱愛和小鎮。

      “我們的目標是把鄉村裝點成更美的鄉村,把自然呵護得更加自然。”郭愛和說。“石板路的原料是我們一塊一塊從山谷背上來的。釉畫、陶碗,這些三彩藝術作品,全部就地取材。再用藝術的方式與老房子、夯土墻等貼合在一起,保留村子的原汁原味。”郭愛和表示,七八年來,團隊沒有拆除過一處老房子,沒有改變過一處耕地的用途。

      從洛陽到羅嶺,100多公里的公路,郭愛和跑了不止百次。水電未通時,他住在民房徹夜修改圖紙;施工時,為了讓工人盡可能了解他的想法,吃住都在一起;峽谷中被大雨沖散的碎石,他帶著團隊一塊塊歸置。

      像拼圖一樣,花樹凹被一點點拼湊成理想中的樣子:花谷梯田蔓延山間,窯洞、紅燈籠點綴其間,以陶缸、三彩為基礎的創意作品隨處可見。這個經過藝術雕琢的山村,仍保留著醇厚的天然趣味。“回歸自然,尋找藝術最本真的土壤,藝術也有了更大舞臺。”郭愛和說。

      鄉村呼喚藝術

      離愛和小鎮約一公里,是花樹凹新村,住著從花樹凹搬出來的全部8戶人家。新村是郭愛和設計規劃的,其中一座三層小樓就是村民吉京濤的家。

      2015年,與其他村民一樣,吉京濤與愛和小鎮簽約,將部分土地流轉給了愛和小鎮。吉京濤的老宅變成愛和小鎮的餐廳,他用得到的補償款、政府提供的資金補助和部分積蓄蓋了如今的三層小樓。一樓偏房自住,剩下的當做接待游客的客房。“趕上節假日,房都不夠住。”吉京濤說。

      打造三彩陶藝村的同時,郭愛和發現,鄉村也在呼喚藝術。

      “要用真正的藝術鑲嵌,來驅動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一個想法在郭愛和心中萌生。他義務為洛寧縣設計了統一的旅游標識系統,并為羅嶺鄉14個行政村設計村標。

      “鄉村振興,藝術設計可以先行。”郭愛和說,在規劃中融入藝術思維,挖掘當地資源,為農村提供成本低、施工快、藝術強、有設計的解決方案。

      小山村熱鬧起來,游客日漸增多。為增加村民旅游收入,項目區內不設食宿接待業務,由搬遷出去的村民負責。

      村民回到了花樹凹。45歲的周龍和結束了在外打工,回到花樹凹負責愛和小鎮的建筑工程,妻子來到郭愛和三彩陶藝工廠,負責配釉;年過60歲的村民韓鳳曉負責給員工做飯,一個月工資3000元……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第一次在家門口有了種地以外的收入。

      花樹凹也成了帶富旗手,輻射前河、路溝、羅嶺等周邊多個行政村,帶動1229戶群眾受益。目前,愛和小鎮年均吸引游客10萬余人次,帶動周邊群眾發展林果業和農副產品銷售。

      2020年,郭愛和獲得了人生中與眾不同的一個獎:2020年度河南省脫貧攻堅獎創新獎。

      為山里孩子的世界涂上色彩

      夏日午后,山谷的靜謐被打破。十來個八九歲的孩子,在一處山泉旁停下,嫻熟地支起畫板。這些附近村里的孩子們,趁暑期來花樹凹寫生。

      7年前,這里的孩子是另一番模樣。

      “2015年在這寫生時,老有孩子圍上來問,叔叔,你們干啥呢?甚至還有孩子指著顏料問能不能吃。”郭愛和發現當地美育基礎薄弱,學校沒有專門的美術老師,有些孩子從沒拿起過畫筆。

      “鄉村振興需要一代一代人接力。下一代具有很好的美育知識,未來才能更好建設美麗鄉村。”郭愛和萌生了通過舉辦“當日藝術展”支持鄉村美育的念想,即邀請藝術家當日駐村創作,當日展覽,當日拍賣,當日全款捐贈,善款全部用于鄉村適齡兒童的美育。

      2015年12月27日,來自全國的23名藝術家匯聚花樹凹,用畫筆將鄉土定格,當日創作的43幅作品全部拍賣,籌得善款4.3萬元,建立了花樹凹第一個“美育畫室”。

      目前,“當日藝術展”已連續舉辦七屆,共邀請藝術家550人次,共募集愛心捐款154.8萬元,用這筆錢在洛寧縣86所中小學掛牌設立美育教室。

      美育教室建好了,師資跟不上。郭愛和和同事就組織有設計和美術教育背景的員工定期上課。還利用善款在上戈鎮、羅嶺鄉等中小學捐贈18個大型戶外電子屏,通過線上資源,彌補當地師資的不足。

      羅嶺鄉前河小學美育教室墻上,掛著孩子們的三彩作品,柜子里擺著美術教具。“這是全校最好的教室,是孩子們最喜歡來的地方。”學校美術老師說。

      “我相信一次旅行,一次邂逅,一句話,一幅畫都可能改變一個人一生的軌跡,希望研學活動可以為他們埋下美好的種子。”郭愛和說,“當日藝術展”所拍善款已資助1000多名中小學師生走出大山,到洛陽市區的博物館、藝術館等進行美育研學。

      天剛蒙蒙亮,周龍和就帶著工人來改墻。“有兩層磚的弧度不對,得拆掉重砌。以前總覺得砌墻歪點無所謂,結實就行。現在不一樣了,做什么都要講美丑。”周龍和說。■

      標簽: 瞭望|一位陶瓷藝術家的鄉村振興實踐 陶瓷藝術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