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當前報道:《大河的一滴》: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學

      發稿時間:2022-09-02 21:53:42 來源: 騰訊網


      (資料圖片)

      五木寬之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尤其擅長于寫人生哲學的散文,其晚年的散文集每種的發行量都達幾百萬冊,被譽為大眾導師級的文化人。《大河的一滴》銷量達230萬冊,從1988年出版至今,一直擁有大量的讀者,既是暢銷書又是長銷書。

      本書作者經歷了苦澀的戰敗、艱難的戰后、日本經濟高速繁榮和隨之而來的泡沫經濟的崩潰,在動蕩的年代、坎坷的人生中,他積累了豐富的人生閱歷。晚年的作者不再借助于小說這一虛構的形式來解讀人生,而是以敘說的形式,直接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思索。書中觸及了日本社會許多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如日本每年死于“心靈的內戰”的兩萬多自殺者,又如日本青少年針對弱者的襲擊,認為對社會無用的人沒有存在的理由,等等。作者抨擊日本戰后“理性、干燥的文化”使人的心靈也生硬干燥起來,對于經濟高速發展中的日本人文精神的喪失發出質疑的聲音。呼吁回到充滿人情味的、日本式情調的濕潤世界,以替代一個干透了的、冷漠的理性社會。作者試圖引發人們對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生活狀態、乃至世界、地球、宇宙的深刻反思。

      作者認為治愈人的傷痛的詞語有兩個,一個是“激勵”,一個是“寬慰”。作者滿懷慈悲,試圖撫慰人心。悲憫是一種共情,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普世情懷。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是“一部稍稍帶有雞湯滋味的隨筆”,但絕無一般“雞湯”的膚淺,也不故作深沉。作者認為不能老是像文藝復興時代那樣謳歌人類的偉大了,要把自己看做微小的、無依無靠的存在,以謙恭、謹慎的姿態來生活。全書貫穿著一個關于生命的物語,一幅人生的圖景:每個人都如同大河中的一滴水,是在命運的力量面前微不足道的弱小存在。雖是小小的一顆水珠,卻是構成滔滔大河的一滴水,是注入大海的一滴水。水滴從生命之海中蒸發為云,再形成為雨滴,落入江河,然后匯入大海,與所有其他水滴互相融匯。把人的死亡想象成回歸大海,給人視死如歸的安詳、永恒的心境。

      作者認為真正的正面思考,只有下降到負面思考的最低點,然后才能在絕望的深淵中見到光亮。世界原本就是殘酷、苦難和悲慘的,人從出生那天起就一步步走近死亡。人們應該直面人生的慘淡,即便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被生老病死的沉重枷鎖束縛著、最后孤獨地死去的人,依然還有豐裕的、充滿活力的、懷抱希望的人生道路。我們可以預見自己的終點,但我們仍然充滿希望地活下去。因為光是完成生命的旅程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因為正視人有生老病死這樣一個客觀事實,我們最終才得以從“人生總體上是痛苦的連續”的認識中走出來,從精神萎靡的狀態中重新振作。作者就是這樣撕開現實的表層,以殘酷的真相反復鍛打著人們的承受力和抗打擊能力。這就是作者始終在強調的從最大的否定走向最大的肯定,從負面思考的最低端出發,達到正面思考的極致。正確地看待死,才能好好地生。

      作者描繪當下的人世是光明與黑暗交織,濁世與凈土并存,地獄與極樂世界同在的狀態。有光亮就會有陰影,有正面就會有負面,有生必有死,人性也有兩面,善惡并存,人的生命就是由這兩極的東西交雜在一起,人生如鐘擺在兩極間晃蕩,沒必要對這樣的現實絕望,要以“滄浪之水清則濯纓,濁則濯足”的通達的人生態度生活,將郁悶的情緒消解在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中,沒必要把自己追逼到難堪的境地。作者試圖解決現代化中人的精神皈依的問題,告訴我們心安處是吾家,生存本身就有價值,要珍惜生命。作者以喃喃自語的句式、疑問的句式,以其真切、誠摯的語言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

      通訊員張鐵燕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標簽: 大河的一滴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學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