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快資訊:愛上非遺?:環守龍珠寄祥愿 草藥制芯填盈囊

      發稿時間:2022-08-27 10:09:34 來源: 騰訊網

      編者按

      艾葉香,做香囊。自古以來中國人民便有佩戴香囊的傳統,《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明確記載了香囊一詞。香囊從禮制到配飾再到商品,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發展。在廣西百色右江地區,麼乜香囊是當地人民常在端午時佩戴的安神鎮驚、招百福的香囊,從形體、圖案、色彩、裝飾等方面表現出壯族對神力、生命的美好信仰。


      (資料圖)

      本期,我們走進百色右江上游,探訪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右江壯族麼乜制作技藝,感受小小香囊中蘊藏的民族文化內涵。

      右江壯族麼乜制作技藝

      類別:傳統技藝

      級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批次:第四批

      地域:百色·右江區

      麼乜是百色市右江上游地區特有的壯族民間吉祥飾物,由艾草、檀香、菖蒲等天然中草藥及棉花填充成內芯,再用各式特色花紋和吉祥圖案的布料和絲線縫制,做成形似人形張開四肢環抱圓球狀的香囊。通常在每年五月初五端午時節,當地人會佩戴或贈送麼乜,以此寄托吉祥平安的祝福。2012年,右江壯族麼乜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麼乜”(讀音mō miē,壯語譯音),是當地人民常在端午時佩戴的安神鎮驚、招百福的香囊,起源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右江上游一帶的桂西壯族地區,是右江地區傳承歷史最悠久的吉祥飾物。

      右江江畔的麼乜香囊。陶潔 攝

      “麼乜”一詞,在壯語里有神和母親的意思,據了解,其名字和造型來源自于一個壯族古老傳說龍與太陽的故事。

      相傳龍珠是太陽的火種,太陽靠龍珠的火才能光照大地,龍是負責照看龍珠的守護神。有天龍珠突然失落到右江支系澄碧河畔,龍在壯族青年伯皇的幫助下,歷盡艱辛萬苦,終于在農歷五月初五(即端午節)找回龍珠使太陽重現光芒。后來每到端午時節,人們在右江、鵝江、澄碧河交匯處的三江口建起祭龍臺,并用布制成一個人張開四肢環抱龍珠造型的配飾物,象征著勇士守護龍珠,并稱之為“麼乜”,來供奉和紀念英雄伯皇,相互饋贈,寓意著守護太陽、擁抱希望,也用于祈求世代平安吉祥,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如今的麼乜香囊,有豐富多樣的造型款式。陶潔 攝

      因神話傳說衍生而成的麼乜,承載著右江壯族人民的精神向往,也在世代的傳承之中不斷發揚與演變,逐漸發展成為兼具民族文化價值與實用保健功能的特色工藝品。

      右江壯族麼乜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珍。陶潔 攝

      在百色中華街的老街上,坐落著經營十余載的“五妹”麼乜手工作坊,店里映入眼簾的是整齊排列的各式麼乜工藝品,以及工作臺上擺滿了制作麼乜的材料:顏色花紋各異的布料、一大籮筐的草藥、針線、中國結等等。右江壯族麼乜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珍正坐在店門口,一針一線專注地縫制一個個麼乜。

      制作麼乜的材料工具。陶潔 攝

      麼乜的制作主要包括原料處理、布料裁剪、身軀與龍珠制作、組裝縫合、裝配配飾等步驟。

      黃桂珍介紹道:“裁、縫、翻、挑、塞,這些步驟看似簡單,但它需要你有足夠的定力和技巧,將各處細節反復調整到位,才能達到麼乜各部位最匹配最和諧的狀態。”

      裁剪前先畫出布料的大小,而后根據裁出兩塊圓布與一塊方布。李彬華 攝制

      裁好的三塊布料,處理好邊緣后備用。陶潔 攝

      裁剪出麼乜主體所需的布料,通常制作一個麼乜需要裁出兩塊大小一致的圓形與一塊方形布料,分別作為麼乜的頭部、龍珠以及四肢三大部分。

      縫制布料鎖邊。陶潔 攝

      裁出三塊布料后便開始進行縫制。“縫制要先縫邊,方形的布對后從兩個中點入針開始縫合,而后翻轉過來,麼乜的四肢就初步成型了。”黃桂珍邊縫制邊說道。

      把布翻轉過來后需要將四肢的四個角用粗針挑出來,讓爪子的形狀更尖更細節,這樣也能讓后續填充材料更飽滿。李彬華 陶潔 攝制

      圓形布料縫線一圈后,拉緊成球形。陶潔 攝

      圓形布料的縫制類似,需要繞著事先勾勒的線縫上一圈,而后拉線收緊,原本扁平的圓布便變成了球形。

      填充麼乜用的艾草與檀香。陶潔 攝

      初步縫制和翻挑成型后,便到了麼乜制作的一大重要步驟,也是決定麼乜形態的關鍵,便是往麼乜內里填充中草藥材料

      黃桂珍正在處理艾草,把艾草的梗挑出,只留下柔軟的艾草葉。李彬華 陶潔 攝制

      麼乜主要以艾草、檀香、菖蒲等中草藥填充內部,使其具有驅蚊蟲,怯邪去病的作用。麼乜制作對于中草藥的要求也十分講究,以艾草為例,需選擇放置兩到三年后的艾草,使其干燥充分,才能保證麼乜做好后不會發霉或被蟲蛀。

      1

      2

      3

      依次填入棉花、艾草、檀香等材料。陶潔 攝

      填充中草藥前,要先鋪滿一層棉花,以免艾草的梗扎出來,也能先固定麼乜的基礎形狀,隨后分別加入艾草和檀香等中草藥。

      填塞材料,縫合。李彬華 攝制

      “塞草藥的時候一定要舍得用料,也要即使調整填充的位置,最后要塞到捏起來硬但又有彈性的程度,這樣才算是合格的麼乜。”黃桂珍說。

      縫合前,要先對齊頭部與四肢的圖案。陶潔 攝

      麼乜的頭部、龍珠以及四肢都做好后,便需要將其組裝縫合。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麼乜各部分在縫合前需對齊調整,讓圖案花紋能夠很好地銜接對上,使得整體看上去更一體化。

      給麼乜香囊加入掛墜。李彬華 攝制

      縫合好后,通常還會給麼乜加上中國結或流蘇等配飾。至此,一個麼乜香囊制作完成。

      壯錦花紋制作的麼乜擺件。陶潔 攝

      早期的麼乜作為壯族人民在端午節佩戴的香囊,以實用價值為主。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審美觀念的轉變,麼乜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融合了壯族元素的各類麼乜工藝品。陶潔 攝

      在“人抱龍珠”的造型基礎上衍生出了更多形態,如采用織錦、蠟染等布料,在背部及珠球部繡以“福、壽、祿”等吉祥的字符或各種花卉動物圖案,甚至是人偶造型上增加了民族頭飾、卡通外形等形象設計。

      麼乜耳環。陶潔 攝

      同時,使用場景也得到了拓展,不再是單純僅能用于佩戴的香囊,如今更創新出了麼乜耳環、發簪、箱包掛件等等,融入了現代生活元素,受到了更廣泛的歡迎。

      目前,社會各界正有計劃地利用各類節慶活動,到大學、中學、小學、社區開展右江壯族麼乜制作技藝培訓與展示,讓麼乜的技藝及其民族文化根植到更多人心中,煥發出更多新的生機。

      / 特別鳴謝 /

      百色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

      — 完 —

      向左滑動查看非遺煥新海報

      策劃統籌丨曾俊峰 羅莎

      本期采寫丨陶潔

      本期編審丨謝琳琳

      視覺設計丨韋若琳

      影像攝制丨李彬華

      總值班丨車欣欣 葉焱焱

      廣西云非遺傳播團隊出品

      標簽: 草藥制芯填盈囊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