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廣州日報 ?
(資料圖片)
封面圖|北京日報 ?
物道君語:
國家的每一步探索,每一個印記,就像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版本。
如果古代的藏書樓穿越到現代是什么樣子呢?
我想,應該是國家版本館。
國家版本館是什么?
簡單來說,就是展覽館、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加在一起的巨型文化寶庫。青銅、碑帖、書畫、古籍、報刊、甚至錢幣、糧票、手稿……都算是版本。
上個月,國家版本館相繼完工,一個總館,三個分館,散落在北京燕山、杭州良渚、西安秦嶺圭峰山、廣州鳳凰山。
有山便要有水,約莫是因為藏書最怕失火,所以取個有水的名字保佑它們:北京文瀚閣、杭州文潤閣、西安文濟閣和廣州文沁閣。
想起中國幾個著名的藏書樓亦是如此:“天一閣”,取《易經》的“天一生水”之意。《四庫全書》抄寫的七部,分別藏在北方的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和南方的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它們的名字里幾乎都有“水”。
雖然藏書樓怕火,但杭州的文潤閣已實實在在火出圈了,參觀預約15秒就被搶光。雖不能馬上參觀四個館,但物道君可以先帶大家一起云賞。
文潤閣的設計來自夫妻檔,丈夫王澍是第一個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的中國人,妻子陸文宇和他合伙開了“業余建筑工作室”。
雖然工作室名為“業余”,但設計當然專業。因為目前呼聲最高的,便是杭州文潤閣。
圖|央視新聞 ?
文潤、溫潤,什么材料能表現溫潤如玉的效果呢?設計師想到了龍泉窯的梅子青。
于是,便由此誕生了最亮眼的巨大門扇。似一幅青綠山水,也像青色的屏風。當大門打開,緩緩折疊,反射出晶瑩的光,忽明忽暗、深深淺淺。
圖2|央視新聞 ?
進入主書房,頭頂一大片雖然是鋼木,但看起來好似實木。再往上的屋頂,一個坡也能有兩個弧度,好似園林屋頂的坡度,對大跨度建筑來說,也很環保。
外部很古典,里面卻現代。展廳的“裸眼3D”效果,讓人沉浸在光影中,“富春山居圖”“永樂大典”“玉琮王”“五代雷峰塔經卷”、“元龍泉窯青瓷舟形硯滴”……
各種珍貴展品不僅浮現眼前,頭頂和地面也在與人互動。地上綴滿了各色花朵,隨著人們走過,花朵也在捕捉我們的腳步。
走出主書房,與水榭相望,中間躺著一座橋,通往的小山,竟好似兩幅宋畫——“溪山行旅”、“萬壑松風”。
其中有一面密實的土墻,除了土、沙子和水,沒有其它材料了。因為它對著的方向是良渚,那里孕育了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于是,便想用最原始、真實的一面,望著它。
圖1|央視新聞 ?
回廊曲折,緊貼山體卻沒有接觸,許多百十年的山石、草木在野蠻生長,好像大自然才是主角,建筑用來“填空”。
雖是現代建筑,卻有著宋時風韻;雖是人為建造,卻保留了原真,掩映在一片山野間。
圖1 2|央視新聞 ?
文瀚閣,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院士帶領團隊共同設計。相比之下,北京總館莊嚴,一條中軸線規整嚴謹,穿過全園。
圖1|北京日報 ?
圖2|中國之聲 ?
整個園子里,文瀚閣高高挺立,它是最中心,也是制高點。從遠處看,仿佛來到敦煌,看見莫高窟九層樓。
兩座“莫高窟”遙遙相望,鳴沙山的寶庫已遭遇重重劫難,惟愿燕山能護住文瀚閣,沒有侵蝕、沒有偷盜、沒有毀壞。
圖1|北京日報 ?
在古籍展區,流離的珍寶終于回歸。原本七閣的《四庫全書》損毀一半,只剩下文淵、文溯、文津、文瀾四閣的真本和影印本。
而在古代文明展中,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大名鼎鼎。上面的銘文“宅茲中國”是目前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實物記錄。
圖1 2|北京日報 ?
在文華堂的“國家書房”里,還有一片星空穹頂。這是宋代石刻天文圖的樣子,也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星空。
圖1 2|清華大學設計團隊 ?
想起黑格爾說,一個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透過這個穹頂,能否看見那些仰望星空的先人呢?
不得而知,但透過文瀚閣,一定能看見一片關于文明的燦爛星河。
圖1 2|清華大學設計團隊 ?
西安分館的設計,來自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張錦秋。她曾是梁思成的學生,研究生畢業后,就來到了西安。改造過大明宮的丹鳳門,也設計過大唐芙蓉園……大唐氣象幾乎貫通了她的作品。
而在這次的設計中,她將一脈相承的漢唐氣韻落在了文濟閣上。因為漢長安城的“國家藏書閣”天碌閣、石渠閣都是高臺建筑。所以穿過中軸線,就是文濟閣的高臺。
圖1 2|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 ?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面對星空,古人想觸碰,卻又收回手。
如今,登上文濟閣的我們,不知道有什么心境,但一定比先人們,看得更遠。
圖1|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 ?
時光流轉,古人也成了天上的星星,他們望見的人間遼闊,變成筆下山河,被藏在館中的巨型通頂書墻。
來到絲路展廳,看見一座時光之輪——日晷。才恍然,長安人也曾生活在這片土地,而長安,還是絲綢之路的起點……
來到這里,也算是跟隨先人,淺淺走了一回絲路。山高水遠、前路迢迢,跋涉過后,我們的腳步是否會更堅定一些呢?
圖1 2|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 ?
廣州分館文沁閣,由何鏡堂院士帶隊修建,當年的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就出自他手。
相比中國館亮眼的紅色,文沁閣顯得有些“低調”,倚靠鳳凰山,被流沙河靜靜環繞。主體建筑的灰白底色,讓人想起嶺南園林“清暉園”的青磚灰瓦。
圖1|新華社 ?
圖2|廣州日報 ?
園子中心有一方水池,池中有一塊全國最大的硯臺——端硯,這是肇慶的特產。池中有硯,便有水墨丹青的意境。
200多年的古樹“格木”,被水池環繞,像整個園子的“眼睛”,也寓意這里是中華文化的根。
圖1|新華社 ?
圖2|廣州日報 ?
相比館外設計,館內的展覽活潑起來——“黑膠唱片版本展”“廣式月餅文化專題版本展”。而一碗“老高豬雜粉”帶火了新設的“石雕藝術作品展”。
許多游客慕名而來,一邊懷舊,一邊“嗦粉”。
圖1|廣州日報 ?
圖2|CGTN ?
看完展覽,來到主館大堂中央,館內像五層寶塔,又像交錯壘積的白色巨石。石之外有池,池中有樹有硯,池外有山有水。
山、水、墨、石、根為一體,或許這便是文明基石,乃萬物之源。
圖1|CGTN ?
圖2|中國之聲 ?
在不知道“國家版本館”為何物時,以為“國家”像某個軟件,不斷升級,更新版本。
雖然理解有誤,但卻很形象。國家的每一步探索,留下的每一個印記,不正是一個個版本嗎?
可無論朝代怎樣更迭,歷史如何沉淀,如果沒人看見,沒人記得,興衰就只是輪回,歲月就只是時間,古籍就只是舊書,版本就只是數據。
所以文沁閣設計師何鏡堂說,希望這個館就是第一個展品。從選址到設計,從創意元素到建筑材料……雖然無聲,卻能說出中華文明的故事。
好的建筑,一定會吸引我們走進它。所以希望有更多人能走進這第一個展品,推開門,發現昨日浩瀚,從青銅到絲帛,從簡牘到紙張,從文字到影像……
圖|新華社 ?
參考資料:
有方紀錄片︱王澍+陸文宇新作:杭州國家版本館 . 有方空間
讀懂版本里的中國 . 上觀
標簽: 如果古代的藏書樓穿越到現代 是什么樣子的
- 衢州風華學校教師宋晴斬獲省級比賽一等獎
- 阿根廷隊將與阿聯酋隊進行一場友誼賽后前往卡塔爾
- 卡塔爾世界杯各隊大名單全出爐 我們總結了5個“最”
- 世界消息!北京唯一“五線換乘”樞紐!麗澤城市航站樓交通樞紐獲批
- 全球新動態:美國今年流感季已致1300人死亡 專家呼吁民眾積極接種流感疫苗
- 天天快播:世界首個唾液孕檢試劑盒即將上市
- 天天滾動:今年以來我國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45項 創歷史新高
- 熱點聚焦:北京朝陽:繼續增加核酸檢測點位和通道,優化點位布局
- 美國登月火箭終于發射升空 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任務
- 看熱訊:10月民航客運數據發布 ?主要運營指標同比下滑
- 世界熱資訊!綠色菜單引領餐廳低碳消費新風尚
- 燕麥奶不等于燕麥加牛奶
- 四川省總工會職工心理健康服務活動走進遂寧
- 今日關注:北京新增感染者中,147例為隔離觀察人員,涉及13區
- 全球播報:貴州大方:非遺傳人高光友獲“貴州工匠”稱號
- 世界通訊!用包裹著火焰的詩句,撫平時光的皺紋|“娜夜詩選”首發
- 2000千克是多少噸?1噸等于多少磅?
- 含“相接”的成語有哪些?人山人海出自哪里?
- 描寫潮水的四字成語有哪些?悶雷滾動近義詞都在這兒!
- 中國最嚇人的一本古籍是什么?為什么現在中醫不學本草綱目?
- (V面日報11.15)彩虹醬哇、鈴宮鈴、阿薩獲漲粉、營收、人氣榜榜首
- 干燥劑怎么重復利用?與壓片型干燥劑類似的干燥劑有哪些?
- 世界微資訊!疫情午報|31省區市昨日新增1.9萬余例,詳情匯總
- 環球今日訊!國內旅游市場再迎利好 出行信心恢復仍需時間
- 焦點精選!2022“閱讀北京·十佳優讀空間”評選結果出爐
- 全球新資訊:衢江區“一庫一策”動態清零病險水庫
- 世界熱文:安化縣退休交警給村民送頭盔
- 每日熱文:?衢州“烏引”建設高速互聯“智能引水網”
- 速讀:黃山風景區探索"信用游" 能否成旅游業趨勢?
- WTA發布明年1至8月賽歷 澳網農歷春節期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