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jīng)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wǎng)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獨家】八閩文脈·人物|朱熹與鄭樵的“君子之交”

      發(fā)稿時間:2022-08-26 09:49:04 來源: 騰訊網(wǎng)

      ? 鄭樵(1104—1162年),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宋代史學家、校讎學家。所作《通志》,堪稱鴻篇巨制,與《通典》《文獻通考》合稱“三通”,是繼司馬遷《史記》后又一部規(guī)模宏大的紀傳體通史。

      ?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相關資料圖)

      夾漈山

      鄭樵一生淡泊名利,筆耕不輟,潛心讀書修史著書。少年時不應科舉、無心仕進,三次被舉孝廉,兩次被舉遺逸,都被他辭掉。他曾幾次向朝廷獻書,并求到秘書省翻閱書籍,為其修史著述做準備。在被朝廷封官后,他因不附權貴,屢遭彈劾,后憤然辭官回夾漈山繼續(xù)著作。

      朱熹十分敬佩鄭樵隱居“山林三十年,著書千卷”的執(zhí)著精神,一直想找個機會拜訪他。

      夾漈草堂山門

      夾漈飛瀑

      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2),朱熹從建陽到泉州同安赴任,路過莆田時,于夾漈草堂見到鄭樵。

      朱熹下馬石

      夾漈草堂

      年近五旬的鄭樵以禮相待,朱熹取出一部手稿,請鄭樵指正。鄭樵恭敬地接過,放在桌上。然后,他燃起一炷香仔細閱讀,被朱熹的才學所吸引,提了不少好建議。之后,他們進行學術交流,兩人志趣相投,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一連談了三天三夜。鄭樵不但把自己鉆研的《詩》學傳授給他,還把《詩辯妄》書稿贈給他。朱熹對鄭樵精辟的見解贊嘆不已,當即書寫“云礽會梧竹,山斗盛文章”條幅敬贈。

      《通志》

      洗硯池

      青煙裊裊,淡然瀟灑,無風自遠,心意相融。

      吃飯時,雖有貴客光臨,生活捉襟見肘的鄭樵只能端出白鹽、白姜、蕎頭和白豆腐招待客人。這平淡無味的“四白”,朱熹仍吃得津津有味。

      占星石

      草堂方竹

      曝書石

      朱熹離開時,書童憤憤不平,他認為朱熹是當代名儒,鄭樵用“四白”接待十分怠慢。

      朱熹深知鄭樵隱居深山著書之不易,這“四白”已經(jīng)是傾其所有了。他向書童解釋道:鹽產(chǎn)自海里,白姜、蕎頭、白豆腐是山里的特產(chǎn),這“四白”是“山珍海味”的高規(guī)格。他還告訴書童,鄭樵到現(xiàn)在還鶴立山崗送行,這才是厚禮。

      鄭樵塑像

      書童不信,兩人再次回頭看時,果真看見鄭樵還站在原地,保持送客的拱手姿態(tài),久久目送,手里還拿著一本書。

      朱熹笑著說,送客不忘讀書,鄭樵的學問乃由此而來。

      出米石

      風動石

      鄭樵與朱熹相知甚深,兩人之間的交流,無需太多的言語,更多的是彼此欣賞、心照不宣與心靈契合,真可謂“洋洋乎志在流水”。回去后,被鄭樵隱居深山著書精神所感動,朱熹又派人送一聯(lián)給鄭樵——“三十年力學不下山度量包羅天地;五百部著述曾詣闕精神貫徹古今”。

      在這副對聯(lián)中,朱熹把對鄭樵博識多聞、執(zhí)著修史的欽佩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史學大家鄭樵以“山珍海味”宴請大儒朱熹的故事也由此傳開。

      摩崖石刻

      夾漈草堂俯瞰

      人生貴相知。朱熹與鄭樵兩人之間有著太多的共同語言。一樣的博學多才,相似的理想、追求和抱負,共同的詩歌愛好,使兩人在詩書酬和中一見如故、相互傾心。他們是高山流水之交的典型代表,兩人不僅學術造詣高深,更以“君子之交”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來源:福建紀檢監(jiān)察

      圖片:陳劍清 蔡昊 范將 姚慶濱 鄭明涵 林慶華 陳建華

      編輯:許曉玲

      值班主任:陳霖

      標簽: 八閩文脈·人物|朱熹與鄭樵的君子之交

      責任編輯:mb01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lián)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