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jīng)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wǎng)站相關(guān) | 科技 | 熱點 |
      世界滾動:馮純智:稿費的故事

      發(fā)稿時間:2022-08-22 18:53:51 來源: 騰訊網(wǎng)


      (資料圖)

      稿費的故事

      作者 | 馮純智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領(lǐng)到稿費時的情景,那是40年前的事了。1977年我在寺頭公社(現(xiàn)寺頭鎮(zhèn))擔任專職通訊員。在十年動亂中,“稿費”也同樣逃不脫它的厄運,被當做“封、資、修”的“金錢刺激”好一頓批判后而扼殺。粉碎“四人幫”后,在百廢俱興的日子里“稿費”也得到了恢復(fù)。我得到的第一次稿費是我寫的一篇《花椒的栽培與管理》的知識性稿件,被《山東農(nóng)業(yè)知識》雜志1977年22期采用,給我寄來了15元的稿費。這事在公社機關(guān)院內(nèi)引起了不小的反響。15元的稿費很引人注目,當時,一般公社干部的工資僅在30元左右,專職通訊員的工資每月才28元錢,一篇稿子就等于半個月的工資。當時的物價又便宜,一斤生豬肉0.72元,可買20斤豬肉,大眾化的“豐收”牌香煙0.20元一包,可買75包,就是大煙鬼也夠他吞云吐霧兩個月用的。當時我成了一時的“大紅人”,這個喊“小馮請客”,那個叫“小馮聚聚”。

      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我拿這筆錢讓公務(wù)員小李去村里買了三只大紅公雞,僅花了7元錢。燉熟后同事們在一起搓了一頓,過了一回“金錢刺激”癮。從那以后,每來稿費同事們都約在一塊犒勞一頓。但我每次湊堆都有言在先:“無功不受祿,每吃一次每人至少提供一條新聞線索,否則下回不候。”還別說,這法子還真靈驗,同事們下鄉(xiāng)出發(fā)打聽到好信息都主動告訴給我。從此以后經(jīng)常有好新聞線索傳到耳朵里,每逢如此,我便及時跑去采寫。

      后來在《中國青年》刊上發(fā)表的《姑娘的心》,《半月談》和《中國農(nóng)民報》上刊登的《畫中人》,《農(nóng)村大眾》刊登的《三提不開壺》、《特殊嫁妝》,《中國青年報》刊登的《模范墻報編輯——陳同順》以及《人民日報》上刊登的《“班長”怎樣正確對待不同意見》的組稿等等比較有影響的稿件,都是同事們提供給我的好線索,從而拓寬了報道路子。

      我寫這事絕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炫耀自己有寫作才能,我深知自己才疏學(xué)淺。雖說寫了幾十年,但在寫作上仍是個“低能兒”。我只是想說明一點,當年的稿費是如何使人羨慕,引來不少“紅眼”者,以致不愛寫作的冬烘先生也想“下海”。在機關(guān)中有位王姓同事,見我七寫八改就來了稿費,不禁也動了心,于是他也點燈熬油地寫了起來。誰知一連寫了十多篇卻是“泥牛入海”,此后銳氣大減,他嘆息道:“想不到登篇文章還真不容易呢!”只好鳴金收兵了。

      馮純智,筆名智勇,號愚叟。寺頭鎮(zhèn)石佛堂村人,從事通訊報道工作二十余年,退休后習(xí)作文學(xué),先后出版文集《年輪》、史志《玉象山下—石佛堂村志略》、非遺文化民間游戲《童趣》、族譜史志《石佛堂村姓氏初考》。現(xiàn)為臨朐縣地方志學(xué)會會員、臨朐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臨朐縣寺頭鎮(zhèn)文學(xué)聯(lián)合會副秘書長。

      標簽: 馮純智稿費的故事

      責任編輯:mb01

      網(wǎng)站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lián)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