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環球新資訊:崇左這位八旬老人讓壯族服飾制作技藝“出圈”

      發稿時間:2022-08-21 17:46:56 來源: 騰訊網

      近日,一條關于廣西一位壯族姑娘身穿大新壯族傳統服飾參加英國杜倫大學畢業典禮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評論區里網友除了留言表達對壯族傳統服飾的贊美之外,還非常關注壯族服飾制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問題。


      (資料圖)

      而在大新縣寶圩鄉就有一位八旬老人在傳承與保護這項技藝。

      走進崇左市大新縣寶圩鄉壯族服飾制作技藝第三代非遺傳承人農廷興的家中,最醒目的莫過于擺放在正廳的三架被防塵布覆蓋著的“大家伙”,農廷興介紹著壯族服飾制作技藝的傳承歷史,并用手緩緩將防塵布掀開,被時光打磨得圓潤的木制織布機呈現在我們眼前,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仿佛還能聽到織布機運作時的“吱呀”聲。

      農廷興在介紹壯族服飾制作技藝。

      80歲的農廷興在傳承壯服制作技藝的道路上堅守了52年,雖然歲月在他的臉上留下了許多紋路,但談及壯族服飾技藝時,他眼中依然閃爍著希冀。

      邊境線上獨具魅力的“短衣壯”服飾

      大新縣寶圩鄉是中越邊境線上古駱越文明的傳承地之一,是桂西南區域傳統民俗文化形態得到較完整保存的地方。尤其是板價村民俗風情濃郁,在語言、服飾、飲食、習俗等方面仍保留著壯族古村落的明顯特征。

      風景優美的寶圩鄉板價村。

      在寶圩鄉土生土長的農廷興老人一直致力于壯族服飾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在當地政府和農廷興的努力下,2018年“大新寶圩壯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為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該技藝制作出的“短衣壯”服飾,是大新縣寶圩鄉壯族人民的常服。

      上衣短緊,下裙寬長的“短衣壯”服飾。

      “‘短衣壯’服飾是壯族‘黑衣壯’的細分支系,而寶圩鄉‘短衣壯’服飾制作技藝是歷史延續的文化產物,服飾以婦女的短衣長裙為主要特色,即上衣短緊,下裙寬長。”農廷興介紹,除了“短衣長裙”外,其頭帕也相當具有特色,它是由一條藍、白相間或繡有紅、黃、白、黑等色的花錦頭巾制作而成,成品圖案精美。這樣的打扮不僅讓村民們顯得秀麗瀟灑,還短緊的上衣還方便人們日常勞作。

      “‘短衣壯’服飾主要以藍黑色、黑色為主,用斜織機紡織平紋布,所用的紡織棉不是尋常的白棉花,而是當地種植的帶有淡褐色的彩棉。”農廷興告訴記者。

      淡褐色的彩棉。

      彩棉織成的布。

      在農廷興看來,“短衣壯”服飾制作技藝是“短衣壯”文化能夠傳承至今的根本原因,它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是寶圩鄉壯族人民動態的歷史文化,對凝聚和維系民族的團結與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護寶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歷史上,每逢佳節,寶圩鄉的人們都會穿上自家準備好的“短衣壯”服飾,歡欣鼓舞地慶祝節日的到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服裝進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寶圩鄉只有一些老人還掌握著“短衣壯”的制作技藝,村民在生活中也幾乎不再穿著“短衣壯”服飾,這項技藝面臨著無法傳承的困境。

      “會這個技藝最年輕的傳承人也有40多歲了。”農廷興說,村里的青年男女多到外地務工,留守當地的人們對復雜的“短衣壯”服飾制作技藝缺乏興趣,且彩棉種植面積的減少、織布機的荒廢,都使這種傳統的服飾制作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危機以及逐漸走向衰落。

      1970年,農廷興正式從第二代傳承人手中接過傳承壯族服飾制作技藝的重任。當時僅28歲的農廷興是一名小學老師,常利用業余時間,沉浸于“短衣壯”服飾的研究,在傳承技藝的道路上不斷嘗試探索。

      1995年,農廷興從教師崗位退休,此后,全心投入對“短衣壯”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他不辭辛苦地走村串戶收集散落在民間的蜆木木磨、蜆木織布機、紡紗機、脫棉籽機以及瀕臨失傳的頭帕頭巾和腰巾等物品,還組織村里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婦女拆了織,織了拆,反復摸索練習,終于把失傳已久的“短衣壯”特有的頭巾編織方法找回。

      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動。

      農廷興還自發組織了民俗風情表演隊,經過30多年的發展和積累,寶圩鄉的民俗風情表演隊已有20多人,演出場次在2019年已累計達1000多場,曾在第三屆崇左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原生態民歌展示會獲三等獎、在第五屆中國崇左(德天)邊關國際文化旅游節“明仕杯”原生態山歌比賽獲得優秀獎等30多個獎項,“短衣壯”民俗歌舞表演還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舞臺,向世人展現了“短衣壯”服飾的獨特魅力。

      古老非遺技藝“出圈”煥發新光彩

      近幾年,大新縣為了守護好邊境線上的這一文化瑰寶,致力于打造民俗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基地,全力做好“短衣壯”保護和開發工作,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興建了板價村民俗風情度假村,建設了民俗傳統文化活動室、廣場、風雨橋、屯道等,組建的“短衣壯”民俗風情表演隊,經常性外出表演迎客送客歌舞、舂糍粑、山歌對唱、紡紗、織布等,寶圩鄉的“短衣壯”文化因此逐漸“出圈”,帶動了當地的旅游業,為村民增收添了新路子。

      織布展示。

      迎賓歌。

      舂糍粑。

      在農廷興老人的奔波努力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短短數年時間里,寶圩鄉的織布機從原來的荒廢轉變為現在的200架正常運轉,寶圩鄉的彩棉也開始走出國門、邁向世界,福建廈門一家外貿公司已經開始打造寶圩鄉彩棉品牌,試銷國內外市場。

      寶圩鄉的“短衣壯”文化因這支民俗表演隊的推介漸漸名揚四方,2016—2021年陸續獲得國內外眾多新聞媒體宣傳報道,2019年捷克友人到訪寶圩鄉交流民族服飾制作技藝,此外,這些年還陸續吸引了挪威、美國、日本等十多個國家的游客以及國內外民俗專家學者前來考察旅游。

      “壯族服飾制作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能有如今的成果,離不開黨和政府對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持和關懷。”農廷興說,作為一名老黨員,希望在有生之年,繼續發揮自己傳承人的作用,讓“短衣壯”文化融入民族風情特色旅游,讓廣大的村民都走上致富的道路,讓壯族服飾制作技藝一直傳承發展下去。

      記者 | 曹琦琦 黃蘭英

      部分圖源 | 大新縣寶圩鄉政府

      編輯 | 方秋麗

      校對 | 馮敏玲

      二審 | 農超武

      三審 | 陳文圣

      標簽: 崇左這位八旬老人讓壯族服飾制作技藝出圈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