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環球微動態丨文學期刊一則通知引熱議 標點符號會不會成為“省略號”?

      發稿時間:2022-08-20 18:46:01 來源: 騰訊網

      8月17日,吉林省文聯主辦的雜志《小說月刊》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一則通知,要求投稿人在作品涉及到對話處,“自行使用冒號、雙引號”,“否則作品一律不予采用”。通知發出后立即引起網上熱議,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注意到,該通知已經從相關公眾號中刪除,但對于如何在文學作品與生活中使用標點符號的討論仍在繼續。


      (資料圖)

      網絡截圖

      現狀:標點符號使用存在個性化、網絡化、流行化趨勢

      “很能理解《小說月刊》這則通知背后文學編輯們的不滿心情。”《鐘山》雜志原副主編、《揚子江文學評論》副主編何同彬告訴記者,他也收到很多因為標點符號使用不規范導致的句意不明、病句叢生的稿件,編輯起來很是頭疼。他曾在朋友圈發過一大段吐槽文字。“投稿作品中出現標點缺失或使用不當,在文學編輯圈里實際上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何同彬介紹道。

      “不僅是標點符號出現錯用、省略,還有大量的‘的地得’不分,造成編輯要花費大量時間修改。”何同彬說,有的同事甚至買了印有“的地得糾察隊”字樣的T恤衫,穿在身上表達“不滿”。

      高校教師、青年詩人汗青說:“有的先鋒創作確實試圖刻意打破標點的傳統用法、規則,實驗作品也確實具有很強的啟發性,但往往完成度堪憂。多做文字實驗值得鼓勵,但投稿文學期刊時,標點符號、用詞等細節還是要認真對待,逐一校對。”

      汗青在進行寫作教學時,發現學生們的作品中普遍存在一些網絡化、流行化的表達。對此,他始終保持理性的態度。“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待這一現象:當他們根據自身興趣,創作一些以娛樂性為主的網絡題材作品時,我們不能剝奪他們表達的自由。例如有的學生就熱衷于創作‘劇本殺’、桌游稿本等;但如果他們從事嚴肅文學創作,那么遵守行文規范還是必要的。”汗青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觀點A:標點符號不必強求,如何使用寫作者有“支配權”

      何同彬從文學的角度認為,對于標點符號如何使用其實并沒有一套嚴格的規范。“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里面,標點符號細究起來其實也是不規范的。”他認為,作家作品里的標點符號是屬于作家本身的,“他們擁有標點符號的‘支配權’。作家根據小說里面的情節、人物的設定,擁有使用標點的自主性。”因此,何同彬更傾向于尊重作品本身。

      針對《小說月刊》所說的現象,他以作家蘇童為例,“蘇童從《妻妾成群》開始就放棄了很多他認為不必要的標點符號,包括冒號、人說話時候的雙引號,原因是蘇童認為‘那兩個標點符號很難看,像蟲子一樣’。另外,他也認為不能把讀者當白癡,沒有那幾個標點符號,他們也知道在對話。”

      “蘇童的作品也沒有引號,這樣可以模糊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模糊之后小說會增加很多歧義,闡釋的空間更大了。”作家徐則臣還曾以馬爾克斯的小說《家長的沒落》舉例,“一段有幾十頁,一部小說就幾大段,也沒有引號。如果你真的認真去研究,就會發現作家在用標點符號時是極其慎重的。”

      “當然,基本的標點符號使用規范還是要掌握的,對于一些使用不規范的情況也要及時指出糾正。”對于文學期刊的通知,何同彬建議最好還是就作品說作品,由專業的語言類期刊或機構來做這類事情,給文學更多的包容度,這樣才能呈現出更為豐富多樣的作品。

      觀點B:標點符號問題要重視,規范使用是公民文化素養的外在體現之一

      “《小說月刊》這則通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標點符號在當下使用中出現的問題。” 在日常閱讀與教學中,南京第十三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曹勇軍常常發現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的情況,“這類文字往往我看了一段就會拒絕繼續閱讀。”

      曹勇軍認為,網絡時代文字輸入的媒介工具,以及網絡即時訊息的文字表達特點,是造成如今標點符號使用退化的重要原因。“網絡表達的特點是快捷、簡單,所以往往也會把標點符號省略掉。但如果沒有了標點符號,就會出現表意不清的情況。”曹勇軍解釋道。

      如何應對網絡時代下標點符號的退化?曹勇軍說,一方面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規范用法,一方面要求學生提交紙質作業。“紙質作業可以讓學生在手寫過程中有儀式感,更為正式。”曹勇軍說,“學生們在這樣的書寫氛圍下,遣詞造句以及標點符號使用都會特別注意。”曹勇軍表示,也有文學大家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或省略標點符號,但其前提是對標點符號規范使用的熟稔,作為學生或青年,一定要先把規范的使用方法掌握好。“標點符號看上去是一個文字表達方面的小細節”,但曹勇軍覺得,規范使用其實是一個公民文化素養的外在體現之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觀點C:標點符號是為書面語言表達服務的,不會在發展中消失

      “雖然網友們意見紛呈,難有共識,但是,這件事本身說明兩個問題:第一,現在的文學創作存在嚴重的標點符號使用上的隨意性和不守規范;第二,一些文學期刊不會毫無原則地過分牽就、放任這類無視標點符號規范、隨意簡省的表達形式。”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燦龍認為,“文學期刊因為稿件的標點符號使用問題特別‘廣而告之’,可以視作忍了多年不想再忍的一聲‘怒吼’,同時也傳達了該文學雜志社同仁對標點符號規范用法的情懷與堅守。這是值得贊賞的。”

      王燦龍指出,標點符號是為書面語言表達服務的,而不是用來束縛書面語言表達的,對文學創作這項偉大的工作來說也仍然如此。像冒號和引號這類標點符號,其使用規則基本是剛性的,一般不存在可以“柔性化處理”的情況。因此,該用不用,一方面會有損語義的表達,另一方面會增加讀者理解的負擔。因為讀者要準確理解作家的表達意圖,就必須還原那些個省掉的標號,有些時候,這是頗費心力的。

      “解決標點符號使用方面的一些不規范問題,主要還是要靠作家、作者們自覺地擔負起規范正確地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的責任。”王燦龍說,“標點非小事,對于追求精細化表達的文學作品來說,更是如此。”

      對于當前存在的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的現象,王燦龍認為要進行“甄別”。他分析,一類是真的不懂標點符號,不具備使用標點符號的基本常識,即使主觀上想用好,實際上也難以做到。這類情況情有可原;第二類是雖具備標點符號的知識,也懂得其使用規則,但是思想上不重視標點符號,認為這是表達的細枝末節,用得好不好沒有什么關系,因此比較隨便,“這種觀念是偏頗的。前一類人需要補標點符號的課,后一類人需要重新認識標點符號的重要性。”

      互聯網時代,像微信、QQ等網絡社交媒體使得漢語書面交流暴增。在這類媒介的表達中,標點符號似乎很不受待見,也有人擔心標點符號會因此“消失”。王燦龍認為這種擔心大可不必。“微信、QQ聊天等書面交流完全是私密性的,有的限于兩人之間,有的限于小群體內部,只要參與的人相互能達到交流的目的,他們采取什么表達形式,是否規范地使用標點等等,都無關緊要,因為其中的諸多不合適、不規范都不會影響公眾,不會沖擊社會層面的語言表達。”

      王燦龍進一步指出,網絡生活里的書面交流無論怎么張揚個性,排斥規范和約定俗成,它都是有邊界的。因為有些語義非得用規范和約定俗成的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來表達不可,哪怕是在極為狹小的交際圈子里。當然,如果當事人進入到大眾交際的環境里,就必須轉換角色,舍棄太過個人化的表達手段,遵循和使用社會的語言規范形式,包括標點符號的使用。

      延伸A:網絡時代對標點符號的不同解讀可能導致誤解

      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中如何規范使用標點符號是個需要正視的嚴肅話題,但在日常生活中,隨著“網言網語”大行其道,交流中不同年齡段網民對標點符號的不同理解,也正在發生著值得注意的小“碰撞”。

      “我老爸是一個標點符號重度依賴者,有時候蠻讓人無奈的。”“80后”小言雖然說的是一句玩笑話,但也吐露了眼下不少年輕人在與長輩溝通時遇到的小不適。年輕人愛用表情包,不習慣用標點符號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對很多老年人來說,標點符號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我爸平時跟我發微信的時候就喜歡用標點符號,尤其是感嘆號,哪怕一句簡單的‘好的’,后面也一定拖著一個小尾巴。”小言說自己倒沒太當一回事,但一件小事讓她開始重新審視老爸的這個語言習慣。

      “最近家里在裝修,拉了一個微信群,負責設計和施工的也都是年輕人,大家剛開始交流得挺愉快。”但是漸漸的,小言嗅到了一絲微妙的不和諧。“對方在群里幾乎不說話了,回復也都是簡單的幾個字,我覺得可能跟我爸不管說什么都喜歡加一個感嘆號有關。”小言說。

      小言隨即向記者展示了微信群里老爸的“迷惑發言”:“麻煩你們早一點到現場!”“劉經理請回復我!”“我覺得這個設計不合理,你們看呢!”“你們今天的施工完成了嗎!”

      小言說,老爸的感嘆號讓她有一種強烈的壓迫感,“大家都是年輕人,我自己都看得窒息,對方又不知道我爸平時的用語習慣,滿屏的感嘆號看上去只覺得是對他們的工作不滿意,態度也不友好。我得找個時間跟對方溝通一下。”小言說,她也提出過這個問題,但老爸不僅沒覺得有何不妥,反而抱怨她平時發微信從來不用標點符號:“但我覺得很方便啊,發消息的時候把意思說明白不就行了嗎?”

      對小言的吐槽深以為然,“90后”小吳在平時交流的時候也很“怵”看到標點符號,尤其是感嘆號和句號。小吳說,“感嘆號我現在幾乎不用,我覺得平常發微信用感嘆號要么顯得不客氣,要么又顯得太客套,句號則讓人有一種生疏感和距離感。我身邊的小伙伴也都是這樣的感受,但確實長輩們都比較喜歡用標點符號。”

      延伸B:漢語書面表達3000多年歷史中,標點符號“成長”的那些事

      記者問:標點符號在漢語中的價值有哪些?

      王燦龍答:漢語是一門古老的語言,漢語的書面表達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雖然說我們有舊式標點符號,但是,我們幾千年的漢語書面表達在清末之前卻從來不用標點符號。所謂的舊式標點符號,不是文人書面寫作用的符號,而是后人讀經、讀書、評點、校讎以及講課時所用的符號,其中既有句讀符號,也有鑒賞符號和校正符號。

      古代浩如煙海的古籍文獻,真正使用標點符號的幾近于無。因此,直至今天,人們閱讀古籍文獻,首先要做的一項基礎工作就是句讀,也就是斷句(當今已經整理標點過的除外)。這項工作無論是對于古人還是對于今人,都是一項耗時費力的工作,而且困難重重。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古人在書寫刻版的時候忽視了用符號標示句子的工作(我們不能因此而認為古人寫作時的思維表達如流水一樣,綿延不絕,沒有邊界。人類表達的邊界其實一直是存在的)。

      新式標點符號有兩套子系統:一是點號,表示停頓;一是標號,表示特定意義。點號一個基本作用就是表停頓,標示句子(包括某些詞語)的邊界。這一點非常重要。利用點號,寫作者告訴人們哪里是短停頓,哪里是長停頓;短停頓是句子內部的停頓,比如頓號、逗號,長停頓是句子之間的停頓,比如句號、問號。這對于理解句子和語篇的意義都是有作用的。標號不表示停頓,它們表達語言基本意義之外的有關語用功能,是語義表達更為精細的一種輔助手段,能補文字表達之不足,比如冒號、引號、書名號、著重號、感嘆號等。

      點號和標號各有分工,都是書面表達的重要輔助手段,不可偏廢。

      記者問:標點符號的規范使用是怎樣一個發展過程?

      王燦龍答:我們現在所用的標點符號是在西式標點符號的基礎上根據漢語的表達特點創制的。這套標點符號相對于我國的舊式標點符號,被稱為“新式標點符號”。我國率先使用西式標點符號的是嚴復1904年出版的《英文漢詁》一書。因此,嚴格說來,新式標點符號在我國的使用迄今不足120年。100多年來,漢語的標點符號在使用中不斷發展,逐步趨于完善。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頒布了《標點符號用法》。進入新世紀之后,國家又頒布了新版《標點符號用法》作為漢語標點符號使用的規范性文件。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范杰遜 胡安靜 黃歡

      編輯:董雙

      標簽: 文學期刊一則通知引熱議 標點符號會不會成為省略號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