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熱資訊!藝術里的服飾|和服何以也被稱作吳服

      發稿時間:2022-08-18 17:04:47 來源: 騰訊網

      和服這些天成為一個大眾頗為關注的話題。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流深遠。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各方面均有諸多影響,服飾即為其中一例。現在的和服是日本傳統的民族服飾,而和服最早也被稱之為吳服,這一名稱的歷史來源最早可追溯至中國三國時期的中國吳地,至今日本仍有這一稱謂。


      【資料圖】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日本和服吸收了中國傳統服飾的部分形制,也逐漸發展出了本身的特色。在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和日本浮世繪作品中,可以一覽這一同根同源的東方傳統服飾的魅力。

      日本三越服務店海報,用的是“吳服”二字

      日本四面環海,早期因交通不便,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也較為緩慢。應神時代(公元270年-310年)之前,服裝材料多用原始植物纖維,以紡麻以及剝桑樹皮紡線織布為主?!段褐尽べ寥藗鳌分性涊d,倭人著“貫頭衣”,“其衣橫幅, 但結束相連 ,略無逢,……。作衣如單被 ,穿其中央 ,貫衣頭之”,這種用直線形的布遮蓋身體而露出頭部的服飾,作為日本原始社會服裝的基本形態歷時很長,也是和服的最初形態。

      葛飾北齋,《富岳三十六景之青山圓座松》局部

      據日本史料記載,為了改變日本列島上居民衣著的紡織與縫制技術落后的現狀,應神天皇派遣阿知使主等人去中國江南吳地,尋求縫衣女,學來織綾技術 ?!度毡緯o·應神紀》、《日本書紀·雄略十四年》中分別記載:“三十七年春二月,戊午朔,遣阿知使主 、都加使主于吳 ,令求縫工女。爰阿知使主等渡高麗過 ,欲達于吳?!薄笆哪甏赫?,丙寅朔戊寅 ,身狹村主一青等共吳國使 ,將吳所獻手末才伎,漢織、吳織及衣縫兄媛 、弟媛等,泊於住吉津?!?/p>

      吳服神社 圖片來源網絡

      “吳服”這一說法早期特指用吳地織布制成的服飾。值得一提的是,吳地較之中原地區,開發較晚,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與中原百姓為躲避戰亂,紛紛南遷,文化亦隨之南遷,江南得以持續開發。隋唐時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繁榮。

      東洲齋寫樂《三世澤村宗十郎之名古屋山與三世瀨川菊之丞之傾城葛城》

      從上述史料可知,應神天皇三十七年 (公元306年),阿知使主、都加使主歷經波折,從高麗輾轉來到中國到達吳地,學習紡織技術及服裝樣式,并帶回吳織、漢織、兄媛 、弟媛等織女。雄略天皇也曾派使者來中國的江南聘請縫衣技工。吳地織女進入日本后,推廣了養蠶織綢,織錦紡花、制作四季衣物等技術,由此改變了日本此前簡陋的穿衣方式。

      喜多川歌麿《姿見七人化妝難波屋阿北》

      隋唐時期,中國國力強盛,日本對于中國的推崇達到頂峰。公元603年,日本頒布了“冠位十二階”。規定宮廷制定的冠服和朝服的制度,模仿中國隋代的服裝制度:服裝為立領,改右衽為左衽 ,筒袖衣,下穿白表禱 ,系帶并垂結于前。公元701年,日本政府頒布《大寶律令》,其中規定制衣用冠,都要仿效中國的著裝制度,宮廷朝服模仿唐代朝服。至此,日本和服完成了中國化改革,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中國織女的事跡在日本不少神社的石碑上皆有記載,她們逝世后,也被奉為神明或先祖,日本人民或建造吳服神社以示紀念,或供奉于其他神社。由于曾取經中國,所以日本和服也被叫做“吳服”“唐衣”等。至今,日本街頭也可見到一些專售和服的店取名“吳服店”。

      《女史箴圖》(局部),傳顧愷之,約5至7世紀,絹本設色

      服飾的發展與演變是一個復雜而長久的過程,中國傳統物質文化研究者孟暉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認為,和服確實受中國傳統服裝的影響,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日本有崇古的傳統,史料有夸張和過早溯源也未可知?!安贿^可以明確的是,三國時期,中國男女服飾都已經有褲裝了,裙子里面均著有褲子,但日本的傳統服飾始終沒有褲子,也就是說日本人學中國服飾時只學到了一部分,沒有學全。當然,三國時代,相對北方,吳地是落后地區,遠離文化中心地帶,所以當時日本人是到中國文明的后發地區引進經驗,這也是他們學不全的原因之一。但是,三國時流行的將士軍服是短上衣配長褲,外罩鎧甲,吳地將士也是一樣的;可是,日本武士包括幕府將軍出征打仗,都是光著大腿的?!?/p>

      日本使者三國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來朝,看到的中國服飾樣式,可參考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女史箴圖》由顧愷之根據晉代詩人張華于公元292年寫的《女史箴》所繪,用歷代賢妃的故事來告誡宮廷婦女需遵守婦德,該圖創作時間距吳國政權時期(公元229年-280年)相去不遠。

      《女史箴圖》(局部,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女史箴圖》原有12段,現存9段。在現存的“馮媛擋熊”段和“女史司箴敢告庶姬”段中,可以清晰看到畫中人物的衣著特點。女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下著折裥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飾帶層疊,隨風飄揚。魏晉時期崇尚老莊,飄逸瀟灑的文化追求也體現在服飾之中,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宮廷禮服則秉承了東漢的華麗風格,婦女梳有靈蛇髻、驚鶴髻、飛天鬢、緩鬢等各種樣式,或戴步搖花鈿,或簪以鮮花,正如漢賦所言“珠翠的礫而炤耀兮,華袿飛髾而雜纖羅”,曼妙異常。

      《女史箴圖》(局部 馮媛擋熊)?????

      孟暉對澎湃新聞介紹說:“服裝的要素包括形制與材料,而材料也會影響形制的發展。和服缺乏多種中國傳統服裝普遍應用的衣料,最明顯的就是和服沒有細薄透氣的紗和羅,所以和服里沒有半透明的衣裝?!?/p>

      湖南馬王堆古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就是“西漢直裾素紗襌衣”,這件襌衣僅有49克,不足一兩。如果再除去袖口及領口部分,所剩重量只有25克左右,輕薄至極。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馬王堆古墓出土

      孟暉介紹:“中國是發明絲綢的國度,絲綢工藝一路絕塵于世界,早在戰國時代就有質量極高的紗,豐富的紡織品種形成了中國傳統服飾的獨特風貌。如《漢書》中提及的‘充衣紗縠襌衣’,是指男性與女性一樣,在不透明厚衣料做成的華服之外再罩一層薄紗外衣。實際上那是中國一直流行到清朝的習慣,到了夏天,清朝的王公大臣都是罩著半透明的薄紗朝服去上朝,如此的服裝形制流行了至少兩千多年。日本和服中,不僅男性沒有半透明紗羅的服裝,女服也一樣沒有,受限于物質水平是很重要的原因?!?/p>

      紗、羅的產生,使得布料有了輕柔感,由此服飾的形式就產生了豐富的變化。孟暉說:“從南朝一直到宋代,中國女性流行在夏天直接穿半透明的輕紗薄羅上衣,露出肩影和臂影。此外,不分季節,都時興在綾錦裙外再圍罩一條半透明的紗羅裙,形成疊映。這一點,日本的和服也沒有學到。”

      《北齊校書圖》中身披透明紗衣的學士們,內穿布裙

      宋 蘇漢臣《嬰戲圖》中穿透明紗衣褲的幼童

      在唐宋繪畫上,也能看到畫家主要用鐵線描和游絲描來表示仕女衣服的順滑飄逸之感,如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周防的《簪花仕女圖》、宋人作品《花石仕女圖》等都是對貴族和宮中女性閑適安逸生活的刻畫,這些作品中女子身上的衣服款式多樣,色彩明亮,有的穿著緊衣寬袖,有的穿著拖地長裙,披一件透明的薄紗,顯露出優雅美麗的身材和華貴雍容的姿態。浮世繪藝術家則用不一樣的粗細線條來表示和服的厚重感。

      《簪花仕女圖》春夏間的仕女紗衣下微微露出的玉臂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宋摹本)

      “財富實力也會影響到服裝的樣式和風貌。中國自古就是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之一,所以實力雄厚,一直習慣于在華貴服飾上大量裝綴天然珍珠的做法,像宋代貴族女服就在衣領、兩襟等處縫一溜珍珠,甚至皇帝龍袍、男性王公貴族的華服上也綴珍珠。日本和服從來沒有類似做法?!?/p>

      南宋 《荷亭嬰戲圖》中穿紗衣的婦女

      “形制上,中國傳統服飾各朝各代種類繁多,日本和服則相對單一。所以無論是從形制還是材料上來說,日本和服只學到了中國傳統服飾最基本的服裝樣式。當然,日本和服有它自己的民族特點和美感,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孟暉說。

      標簽: 藝術里的服飾|和服何以也被稱作吳服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