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jīng)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wǎng)站相關(guān) | 科技 | 熱點 |
      世界觀熱點:文物志|不是蓮,它也出淤泥而不染

      發(fā)稿時間:2022-08-13 07:48:16 來源: 騰訊網(wǎng)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蟬噪也,綠陰夏。”說起酷暑,大家腦海中是不是會浮現(xiàn)出一幅驕陽似火、蟬鳴聒噪的畫面呢?“一聲早蟬發(fā),數(shù)點新螢度”,蟬隱在樹枝中,發(fā)出陣陣吟鳴,譜寫出伏天獨特的奏鳴曲。雖然蟬鳴經(jīng)常與酷熱煩躁相關(guān)聯(lián),可你知道嗎,蟬在古代可是很受追捧和尊敬的昆蟲并被賦予了諸多美好的寓意!

      蟬又名“知了”,在古人眼中是一種神圣的靈物,寓意著純潔、清高、通靈。《史記》中有:“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縱觀其一生,蟬從生到死的生命軌跡十分特別,其幼蟲生活在土中可長達數(shù)年甚至數(shù)十年,之后才會爬上枝頭結(jié)蛹,破殼而出化為飛蟬。但待其蛻變?yōu)橄s時卻攀于枝頭遠離浮塵,只以樹汁露水為食,出淤泥而不染,常被文人用以自喻,表示自己的清高脫俗、與眾不同。曹植《蟬賦》曰:“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其破土重生的經(jīng)歷也象征著一種神奇的變化和再生,符合人們長生不老的追求,故而古人十分推崇。

      (濟南市博物館藏商玉蟬)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將玉之五德與蟬之美德相結(jié)合,就誕生了一種特殊的物件——玉蟬。玉蟬最早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大量出現(xiàn),主要用于日常佩戴稱為“佩蟬”,表示高潔。之后又出現(xiàn)含蟬、冠蟬。蟬放于死者口中稱作含蟬,也是死者的葬玉,指代精神不死,再生復(fù)活。從周朝后期至漢代的葬禮中,都有在死者口中含蟬的習俗。最早見于考古發(fā)掘的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見流行,直至漢代才發(fā)展成為普遍的葬俗,并一直持續(xù)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而把玉蟬作為帽飾稱“冠蟬”,佛教造像中的菩薩像中見飾以蟬紋冠。

      商代的青銅器上有大量的蟬形紋飾。蟬體大多呈垂葉形三角狀,腹有節(jié)狀條紋,無足,近似蛹,四周填云雷紋;也有長形的蟬紋,有足,也以云雷紋作地紋。殷末周初極為盛行,主要裝飾在鼎、爵的流上,少數(shù)觚、個別盤上也飾有蟬紋。蟬被古人賦予了高潔的寓意,蟬紋被廣泛應(yīng)用于青銅器紋飾,可能代表著飲食衛(wèi)生。商周時期是個文明較發(fā)達的時代,飲食衛(wèi)生已作為一件大事受到人們的重視,上層貴族階級更是如此。

      古人把對蟬的喜愛及對蟬意的理解表現(xiàn)在各種器物上,以表示不同的寓意,表明了蟬紋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

      濟南大辛莊遺址曾出土一件商代蟬紋銅鼎,方唇,平沿,束頸,沿面上立對稱拱形雙耳,深鼓腹,圜底。頸部飾帶狀獸面紋,頸部以下飾九組由蟬紋、三角紋等組成的紋飾。整個器物紋飾布局精巧合理,雕刻行云流水,絲絲入扣,反映了商代純熟的青銅鑄造工藝。除了這件商代銅鼎,大辛莊遺址還出土了幾件蟬紋銅鼎,可見當時蟬紋的流行程度之高。

      此外,濟南濼源大街中銀大廈戰(zhàn)國墓也曾出土一件戰(zhàn)國骨蟬,整器由一整塊骨頭打磨成立體蟬形,雖無線條刻畫,但眼睛、蟬翼形象生動,造型小巧精致,圓潤流暢。該骨蟬鉆有貫穿孔,應(yīng)為一件配飾。這些蟬紋文物都在濟南考古館展出,但要仔細尋找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真容,你找到了嗎?(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張依盟通訊員楊陽武艷華 報道)

      標簽: 文物志|不是蓮 它也出淤泥而不染

      責任編輯:mb01

      網(wǎng)站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lián)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