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世界速看料】這一年,上海具備“遠東第一大城市”萬千氣象

      發稿時間:2022-08-11 07:00:47 來源: 騰訊網

      近代以來,上海在開放中引風氣之先,東西方文明在此匯流融合,新生事物不斷涌現,城市生活方式發生了一系列轉變。


      (相關資料圖)

      「近代上海城市節奏加速」

      1868年,中國的第一輛自行車出現在上海街頭,“一人坐于車上,一輪在前,一輪在后,人用兩腳尖點地,引輪而走”。

      不過,當時自行車數量比較少。到1897年,全上海的自行車數量才幾百輛。

      1874年,從日本傳過來的東洋車——人力車開始盛行。為了達到醒目的效果,人力車身被漆成黃色,故又名黃包車。后經過一系列改造,黃包車速度明顯加快、覆蓋范圍不斷擴大,進一步提升了上海人的出行效率,繼而成為不少上海平民的謀生手段。

      上海是國內最早擁有有軌電車的城市之一。1905年,上海電車公司成立,鋪設了從今南京路至延安東路外灘的電車鐵軌;1908年,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正式通車,全程6.04公里。

      從獨輪車、轎子到西式馬車、人力車,再到自行車、轎車和有軌電車等初現街頭,上海城市節奏一步步在加速。

      清末年間,一些上海市民除了瓜皮帽、長衫和馬褂之外,還穿起了禮帽和皮鞋,并在袖口寬窄、袍裾馬褂長短、領口高低和紐扣品種上做起了文章。

      女性服裝的變化,相較于男性要大得多、快得多。一開始,上海女性穿的旗袍多是立領、右大襟、寬松、長袖、上下直線剪裁、不開衩、下擺寬大。隨著西方潮流元素的融入,旗袍在翻領/荷葉領/V形領、無袖/荷葉袖、長度縮短和腰身收緊等多方面進行了改良,到20世紀20年代基本成型。

      除了旗袍以外,裙裝成為都市女性的新寵。從1911年開始,圍系之裙逐漸變成套穿之裙,出現了斜裙、塔裙和喇叭裙,縫制的工藝和樣式也趨于簡潔。

      「滿足多樣精神文化需要」

      近代上海大興娛樂場所,正式的營業性戲園數量不斷增加。其中,1851年創辦的三雅園是上海開設的第一家營業性戲園,上午賣茶,下午搭臺子演昆曲,標志著貴族享樂逐漸轉向大眾化。

      1866年,上海第一家京戲館正式開張。1884年,新丹桂茶園成為當時上海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京戲館。1908年,上海十六鋪新舞臺建設落成。

      上海戲院開始從舊式茶園演變成新式戲曲劇場,上演了一系列反映各類社會問題的時裝新戲和連臺本戲,滿足了人們更為多樣的精神文化需要。

      此外,在虹口乍浦路海寧路轉角處,西班牙人雷蒙斯用鐵皮打造了上海最早的電影院——虹口大戲院。

      1918年,商務印書館成立活動影戲部,所攝影片分為風景、時事、教育、新劇、古劇幾大類。其中,風景片內容覆蓋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跡,時事片主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教育片主要傳播文化。

      1920年,活動影戲部拍攝了由梅蘭芳主演的“古劇片”《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兩部影片的導演,都由梅蘭芳自己擔任。

      1876年,從廣東路到南京路一帶,出現了“蘇三興”“日戍”“時泰”“同興”“華興”“恒興”“宜昌”和“公芳”等一批由國人開辦的照相館。

      其中,1864年5月開張的“宜昌”是上海最早有明確創辦日期的照相館;“蘇三興”原創辦于中國香港,于1870年遷移至上海漢口路,以拍攝名媛魅影聞名,“凡柳巷嬌娃、梨園妙選,無不請其印成小幅,貽贈所歡”。

      到19世紀末,上海較為著名的照相館有“寶記”“耀華”“致真”和“保锠”,號稱照相館界的“四大天王”。在1900年召開的巴黎博覽會上,“耀華”送展的照片獲獎,成為清末中國唯一在世博會上獲獎的照相館。

      “耀華”獲獎獎憑

      「思想啟蒙與精神重塑」

      19世紀80年代之后,上海一些市民開始將吃西餐視作流行時尚,并開始接受“分餐制”。

      1897年,上海“德大西菜社”開業,主營德國西餐。與其一同進入上海的,還有一些當時不常見的菜品,如洋蔥、菜花、馬鈴薯和圓白菜等。20世紀初,這些蔬菜開始出現在上海的菜場里。

      “德大西菜社”舊照

      與西餐相關的洋飲料,也陸續傳入上海。19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人在上海開始生產汽水、蘇打水和啤酒等。1892年,英商開設的水廠專門生產蒸餾水、蘇打水、餐用礦泉水、檸檬水和汽水等。

      總體上來看,自開埠以來,上海餐飲業發展的趨勢主要是在本幫菜與外來菜不斷融合發展的同時,西式餐飲逐漸成為上海人追求的時尚。

      1907年,“獅子牌”牙粉開始利用報紙廣告在上海進行宣傳。受此影響,中國第一支牙膏也在上海生產銷售,標志著近代文明衛生的城市生活方式開始普及。

      1912年4月4日的《申報》還登載了書籍廣告,包括介紹國外經濟社會制度的讀物以及英漢辭典等。外來新思想通過圖書進入國人精神世界,逐漸發揮思想啟蒙與精神重塑的價值。

      與之相伴,上海首倡婚戀自由和婚禮簡化,自由戀愛、自主選擇配偶和程序相對簡潔的新模式逐漸改變著國人的婚配觀念,一種主動摒棄西方宗教色彩的新式“文明婚禮”應運而生。

      1917年,上海已具備“遠東第一大城市”的萬千氣象。這一年,上海大世界游樂場開張,滬南體育場落成,先施百貨公司在南京路浙江路口正式開業,洋涇浜(今延安東路)與老閘橋石路(今福建路)之間開通有軌電車……近代上海進一步形成了文明匯流的獨特氣場、城市生態。

      (作者:上海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科研處處長 王勝橋)

      標簽: 上海具備遠東第一大城市萬千氣象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