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世界觀天下!紀念周立波誕辰114周年丨回望那個“暴風驟雨”和“山鄉巨變”的時代

      發稿時間:2022-08-09 16:59:52 來源: 騰訊網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儀,周立波是筆名,是從英文Liberty(自由)音譯過來的,表達了紹儀人生最大的想望,就是要自由地不受拘束地思想和生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周立波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他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和參與編劇拍攝的《解放了的中國》影片,先后獲得斯大林文學獎,《湘江之夜》獲全國短篇小說一等獎;1955年至1965年,他回家鄉創作了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和20多篇鄉土短篇小說,開創了鄉土文學的新主題、新風格,與同時期的著名鄉土作家趙樹理享有“南周北趙”之美譽。

      《暴風驟雨》《山鄉巨變》是周立波的兩部最重要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寫的是東北,花了三年的時間;《山鄉巨變》寫的是益陽,更是花了六年之久。

      醞釀這兩本小說的時候,也正是周立波深入參與和見證當時社會改革的時候,《暴風驟雨》和《山鄉巨變》 兩書發表到今天已經六七十年過去了,但是書中描寫的那轟轟烈烈,暴風驟雨般的社會改革實踐,似乎在這兩部作品中依然生動鮮活,依然清晰深刻。

      今天是周立波先生誕辰114周年,就讓我們跟隨團結出版社出版的《人間事都付與流風》《夢思故國靜聽簫》兩本書,一起回到那“暴風驟雨”和“山鄉巨變”的時代,一起閱讀經典作品背后作家傾盡心力的人生故事。

      #01

      - 暴風驟雨 -

      東北的土改進行了三年,東北的戰事也進行了三年,周立波寫的描寫東北土改的三十二萬字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也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用的工夫非常之深。

      周立波1945年10月參加土改工作隊到黑龍江省元寶屯參加土改,半年之后調到哈爾濱市擔任《松江農民報》的編輯。在哈爾濱期間立波花了五十幾天寫出了《暴》書上卷的初稿。

      1947年的7月他和美術家古元、太太林蘭一起到松江省的周家崗一邊觀察那里的土改,一邊在一個只有三條腿,第四條腿是用磚頭碼起來的桌子上改寫《暴》書的上卷,古元則畫了不少的插圖。這一次的改寫花了四個月的時間。

      1947年底到1948年上半年,立波和林蘭住在哈爾濱,他們住的歐式的別墅里面,花草茂盛,環境優雅。林蘭是一位體態修長,衣著有品味,面帶憂郁的太太,在那段時間里留下了不少的很有小資情調的相片。但立波和那環境好似并不協調,他一有空就去鄉下參加土改,去過拉林和葦河的屯子,也去過呼蘭縣的長嶺區收集《暴》書第二卷所需素材。

      立波的穿著像老農,背著土里土氣的包袱,風塵仆仆地跑來跑去。他并沒有融進漂亮歐化的哈爾濱生活,就像他早年沒有被大上海同化一樣,固執地保留著自己農民的氣質,只偶爾和朋友在街上找點本地特產吃吃。

      1948年夏天,《暴》書第二卷的準備工作完成,當時在東北局工作的王首道將軍把他在松花江太陽島上休假用的一間環境優美的房子借給立波寫書。7月份,立波和林蘭一起搬到太陽島上,開始寫《暴》書第二卷。立波每天早上和晚上寫作,中午在松花江里游泳,寫了四十多天,把第二卷的初稿寫出來了。9月份夫婦倆回到原來住的地方之后,立波開始修改,一直改到1948年的12月,第二卷才定稿。寫作是個耗費心力的活兒,立波竭盡心力投入創作,身體強健的他也大病了一場,后來這還成了規律,每次完成一部長篇小說就要大病一場。

      《暴風驟雨》一書的創作是工程浩大、嚴謹認真的工作過程,立波一共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別的創作者,比方畫家古元也同時工作,還得到不少的外部支持,太太林蘭的全心陪伴,哪怕是現在這種富裕的和平年代,也很難看到這么認真的創作者或創作團隊了。何況周立波正當三十八九歲的盛年,文學養成和人生經歷都到了火候,企圖心也旺盛,這許多有利的條件會合在一起,水到渠成,才創作出了他一生中最有才氣,也最受歡迎的作品。

      1948年4月《暴風驟雨》上卷在哈爾濱出版,馬上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這書不但生動好看,也很真實地反映了東北和東北土改的方方面面,當時好多土改工作隊人手一冊,把它當作了教材。

      1952年,《暴風驟雨》得到蘇聯斯大林文學獎三等獎,是中國三個得獎作品之一,另外兩部作品是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和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

      《暴風驟雨》從出版就受到文藝界的推崇,剛剛出版一個月東北文委就召開座談會,討論《暴》書的創作,此后對該書的討論、研究、贊揚、批評以及批判不斷,一直延續到今天。

      #02

      - 山鄉巨變 -

      1955年10月,周立波把家搬到了益陽鄉下,準備在家鄉寫下一個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同時他也不停地寫有關益陽農村的短篇小說,一共寫了二十多篇。當時立波是成名作家,這些短篇多半都在《人民文學》上發表,更有一篇名為《禾場上》的短篇發表在《人民日報》上。

      立波在《山鄉巨變》里把農民們的許多思慮描摹得栩栩如生,如今他故居前的稻田旁還立有一座雕像,正是一位捧著一把泥土沉思的中年農民,他的名字叫陳先晉。

      在周立波的書里,這位叫陳先晉的農民不但勤勞也很肯動腦筋,家事農事都細細籌劃,長計劃短安排樣樣不缺。據周立波介紹,種田的活計也分三六九等,有的活但凡是個人都能干,出力出汗就行,有的活則需要技術經驗甚至天賦才能。只有各類技術活都干得漂亮利落,還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多少摸得透老天爺脾氣的全能農民才能稱得上作家——作田的行家,這位先晉老哥據說在作家中都算是頂尖人物。

      人都說人強強不過命去,農活不管怎樣也是個體力活,沒有兒子的農民多少吃虧些,立波的書里寫了個非常要強,農活也干得十分了得的農民叫菊咬筋,因為只有一個女兒缺幫手,遇到農忙時就搞不定了。先晉老哥的運氣確實不錯,娶了個賢惠能干的太太,還生了兩個威武高大的兒子和一個千靈百俐的女兒。自己有祖傳的幾畝山地之外土改又分了幾畝上好的水田,陳先晉祖祖輩輩渴望的靠種田發家致富的理想生活在他這一代眼見得就要美夢成真了。

      和周老爺周相公一樣心事重重的先晉哥雖然沒有什么文化但腦子很不壞,還特別能算計,他帶著兒子們起早貪黑一刻不停地辛勤勞作,開的飯食卻非常節儉,除了一大鍋沒有什么油水的煮白菜之外就是用各種方式制作的各式風味的辣椒,在新鮮空氣里做了一天體力活的一家大小吃得熱氣騰騰但所費不多,吃完了大家倒頭就睡連燈油也省了,明天早上精神抖擻的又是一天。

      這么做得多花得少會算計有勞力的人家,努力幾年搞不好就會把周圍的土地慢慢地一塊一塊地買下來實力日漸雄厚,這大概也是農民陳先晉念念不忘的終極目標吧。

      陳先晉百般不愿意加入合作社顧慮重重,可惜形勢比人強,他到底還是入了。在入社前的一個晚上他輾轉反復夜不能寐,終于起身摸黑來到自家的田邊,他知道天一亮這些田地就要入到合作社不再屬于他個人的了,憂心忡忡的先晉老哥在黎明中捧起了一把泥土,戀戀不舍。立波描寫的這一幕如此動人,被雕塑家永久地留在了清溪村的土地上。

      作為小說家的立波當時正處在創作的巔峰時期,長篇小說的布局,故事的構造,人和物的描寫都嫻熟老到爐火純青。這時的他沒有成名和經濟的壓力,那一年他還只有五十二歲,身體健康寫作時間充裕,正是可以全心沉浸在純粹的藝術創作中的好時光。

      立波對自己的語言能力非常有信心,《暴風驟雨》用東北話書寫讓人驚艷,《山鄉巨變》則把湖南土話運用得活靈活現。《暴風驟雨》寫得氣勢磅礡,而《山鄉巨變》則更受文學行家們的推崇。

      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先生曾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里提到《山鄉巨變》里有關開會的描寫,婦女主任可以當著眾人喂奶,她的光屁股孩子就在開會的桌子上爬的場景讓他覺得不可思議而印象深刻,這種生動的描寫一定出自熟悉生活,又有藝術眼光的作者之手,可以把讀者帶到不熟悉的年代和環境里去感同身受。

      標簽: 紀念周立波誕辰114周年丨回望那個暴風驟雨和山鄉巨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