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試驗成功 行動計劃覆蓋17年|當前聚焦

      發稿時間:2023-04-25 15:06:11 來源: 新京報

      【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試驗成功】據農業農村部3月27日消息,近日,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試驗監測到長江鱘自然產卵行為并孵化成苗,長江鱘保護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這是自2000年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停止后,長江鱘首次在天然水域孵化出苗。新京報記者獲悉,2018年,農業農村部就曾發布《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按照計劃,在這17年間,長江鱘資源將逐漸恢復,種群重建將獲得成功。


      (資料圖片)

      長江鱘人工群體成熟個體在野外具備自然繁殖能力

      據農業農村部介紹,長江鱘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多年來受攔河筑壩、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自然種群規模急劇縮小,2000年左右野外自然繁殖停止。

      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長江鱘野外滅絕。針對長江鱘高度瀕危的現狀,農業農村部組織有關科研單位全面加強長江鱘保護科研攻關,在全人工繁殖、實驗室環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礎上,積極探索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開展相關試驗活動。

      2022年7月起,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會同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在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竹島長江夾江開展人工調控下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試驗。

      今年3月19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將雌雄各10尾長江鱘性成熟親本投放至預制網籠產卵巢,利用水下攝像機24小時不間斷現場監測。3月21日起,監測到長江鱘自然排卵和受精行為,3月24日在試驗點水域孵化出苗,長江鱘野外繁殖試驗取得成功。此次長江鱘在天然水域自發交配產卵并成功受精,證明了長江鱘人工群體成熟個體在野外具備自然繁殖能力,為下一步全面恢復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行動計劃覆蓋17年 近期目標已經實現

      長江鱘又稱達氏鱘,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2018年,農業農村部曾印發《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其內容顯示,長江鱘作為長江特有魚類,壽命可達30齡以上,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中上游干流及其各大支流中,曾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漁業捕撈對象,經濟屬性優良。20世紀80年代后,長江鱘自然種群規模急劇減小,20世紀末,自然種群已無法自我維持。在1988年,長江鱘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據悉,作為低等的硬骨魚類,長江鱘在研究地球氣候變化和魚類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在2018年《行動計劃》發出時,長江鱘野生種群基本絕跡,人工保種的野生個體僅存20尾,且已進入高齡階段,當時物種延續面臨嚴峻挑戰,保護形勢也十分緊迫。

      在《行動計劃》印發前,長江鱘物種及其關鍵棲息地獲得立法保護,資源收集和人工保種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例如在2018年,人工保種技術已經獲得突破,全人工繁殖和子三代繁育也獲得成功。同時人工增殖放流初步實施,相關科學研究也為長江鱘物種保護提供了支撐。

      記者注意到,《行動計劃》將2018年到2035年的工作劃分為近、中、遠三個階段目標。按照《行動計劃》,在2030年前,長江鱘將有效補充野外資源量,實現自然繁殖,并達到一定規模、保持穩定,完成近、中期目標。到2035年,長江鱘資源恢復和種群重建將獲得成功,屆時棲息地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資源呈穩定和上升趨勢,形成穩定、可自我維持的野外種群。同時,長江鱘人工保種繁育體系也將完備,可通過產業化利用,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