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生活場景日益增多】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移動支付“觸角”正向多地多場景延伸,促進數字場景與人民生活高度融合。
(相關資料圖)
移動支付安全是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抓手之一。業內人士表示,移動支付的誕生與普及在給予人們日常生活和出行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有關個人信息及財產安全的問題。移動支付安全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努力,筑牢防詐反詐的堅固“防火墻”。
數字生活場景日益增多
近日,中國銀聯發布《2022年移動支付安全大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77.5%的手機用戶每天都會使用移動支付,常用場景接近11個,較2021年進一步增長。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9.04億,較2021年12月增長81萬,我國移動支付整體市場覆蓋率排名全球第一。
伴隨智能設備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以其快速便捷的特點迅速占領市場,成為重要支付手段之一。移動支付是指通過手機、掌上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借助移動網絡和移動支付系統所進行的購物交易、繳費、賬戶間轉賬等活動。2007年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方向發展,移動支付獲得了網上購物、社交轉賬、公共事業繳費、社區團購等更多新穎、多元化的應用場景。
根據《報告》,“商店、便利店及餐飲店”“小攤販、菜市場水果店”“水電煤、網絡費”這三個圍繞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場景成為了移動支付發生最多的場合,分別有81.2%、73.1%、74.1%的被訪者表示會在這三個場景中使用到移動支付,較去年的78%、68%、71%進一步增長。
“移動支付打破了傳統支付對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幫助用戶隨時隨地進行支付活動。特別是一些高齡或行動不便的群體,移動支付讓他們不再需要走出家門就能通過一部手機購買到想要的產品,支付需要繳納的水電煤網絡費等。移動支付還方便了支付用戶與收款商家對自己賬戶的管理,用戶可以輕松查詢自己的賬戶余額和轉賬記錄。”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支付安全方面,用戶不安全行為數量呈明顯下降態勢。調查顯示,2022年受訪用戶人均存在1.2個不安全習慣,而2021年人均約有2個不安全習慣。“所有支付密碼都相同”“有優惠促銷的二維碼都會嘗試掃”“換新手機時不解除銀行卡及不刪除存留的敏感信息”等不良行為的發生率明顯下降。調研顯示,在面對移動支付安全問題時,有37.1%的被訪者對自己在移動支付安全性方面的自我保護能力非常有信心,47.3%的被訪者表示比較有信心,同時還有15.6%的人持謹慎態度。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目前移動支付仍面臨一些安全方面的問題和挑戰,比較突出的是,個人信息和隱私安全面臨挑戰,一些涉世未深、存在信息鴻溝的年輕群體和老年群體容易受到網絡詐騙影響;同時,由于資金快捷與不法分子手法隱蔽,導致資金追蹤溯源難度較大等。
支付安全形勢嚴峻
在移動支付快速發展、便利居民生活的同時,老百姓對移動支付的信賴度、使用度、依賴度不斷增強。《報告》提到,一些不法分子在移動支付全民普及的大方向中找到了“商機”。有67.1%的被訪者表示曾遇到過電信詐騙,22.6%的被訪者表示財產受到了損失,受損者的占比比2021年增長了8.6%。一些群體的移動支付風險更高,更易成為網絡詐騙受害者。
最容易被盯上的是學生群體,34.7%的被訪者曾為獲取免費服務與優惠提供了個人敏感信息并遭遇欺詐。其次是“80后”“90后”群體,個人保護意識較低,面對“兌換積分詐騙”等逐利類的詐騙手段時更容易上當。“25歲以下年輕群體,在使用手機和銀行卡時個人防護意識欠佳,不良使用習慣個數高于平均水平,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更容易輕信他人。”中國銀聯有關業務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看來,部分年輕人盡管對互聯網等新事物更為熟悉,但缺乏深度金融知識,對社會了解不深,以至于更容易缺乏銀行卡安全使用意識,也更容易上當受騙。
龐溟認為,各類移動支付風險較高的群體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對個人敏感信息警惕性不高、保護性不強;未能正確把握與處理使用移動支付手段時的安全性與便利性之間的關系;對逐利型詐騙手段與電信詐騙方式相結合的移動支付風險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應對能力不足等。
專家指出,當前電信網絡詐騙、虛擬貨幣殺豬盤、網絡直播詐騙、發布虛假招聘信息等圍繞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詐騙手法不斷翻新。詐騙手法呈現出“新瓶裝舊酒”、緊跟熱點、短期更迭快的特點。此外,部分商戶利用商品和服務的交易過分獲取用戶信息的行為,也讓不少消費者感受到自身利益受到損害。
多措并舉共防風險
一系列圍繞移動支付安全的問題亟待解決,以保護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為提升移動支付使用安全和保護個人權益,《報告》認為,深入了解我國居民在移動支付方面的行為與習慣,把握高風險人群的整體樣貌與特征,分析網絡詐騙的高頻場景和典型手段,結合用戶生活及消費場景探討切實可行的安全問題解決方案,是當前維護移動支付業務健康發展與消費者財產安全的重中之重。
中國銀聯相關專家提醒消費者,一是提升自我防范意識,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不隨意掃二維碼或留下自己的個人敏感信息;二是時刻提高警惕,不因貪圖小利而讓網絡詐騙尋到可乘之機造成巨大財產損失;三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不要為追逐短期高收益而輕信所謂的投資專家;四是如果不幸遭遇詐騙或其他類型的個人侵權行為,應及時向公安及官方求助,將損失降到最低。此外,還可以主動了解學習各類防范措施與防騙技巧,提高防范能力。
作為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重要手段,反詐宣傳發揮了顯著作用。根據《報告》,有93.9%被訪者表示,平日生活中接觸過防騙防詐宣傳,而日常未接觸過的僅占約6%。“除了消費者自身提高防騙意識,相關部門還需持續完善安全監管標準,針對多發風險出臺相應管理政策,推動多部門配合形成合力。”王蓬博表示,同時,企業要守好業務和個人隱私保護以及數據保護的邊界,不管是移動支付服務商還是電信運營商都應以保護客戶權益為基本出發點,注意風險防控。
龐溟認為,有關部門應針對易受騙人群、高風險群體、案件高發行業和重點地區加強宣傳教育和典型案例展示,堅持廣泛宣傳與精準教育相結合。堅持全鏈條、全環節治理,依法行使執法和管理手段,加大對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的懲處力度。另外,針對動態變化的欺詐手段,建立健全風險防控的長效機制,精準打擊各類新型移動支付詐騙行為。
對金融機構而言,龐溟建議,在身份驗證、風險提示、客戶畫像、交易異常監測等方面規范權責、加強要求,并與數據、公安、電信、市場監管、稅務等部門實行信息共享、數據聯通、聯網核查,提升聯防聯控效果。
“消費者要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很多案例顯示,電信詐騙等都是通過個人信息途徑獲取。”周茂華建議,建立和完善移動支付交易安全監控體系,提升風險防范精準度;完善法律制度等,提升違法違規成本,對相關違法行為形成震懾。此外,金融機構需要加強可疑交易監控,對于可疑交易要有常態化的報告機制,共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標簽:
- 每日速看!數字生活場景日益增多 支付安全形勢嚴峻
- 遺跡煥新生,來北京這些遺址公園覓春
- 泰國部分酒店價格上漲,過去兩年該國旅游業流失300萬勞動力
- 才子寫的:奏請女王陛下廢查爾斯聯合王國王儲疏_天天報道
- 關于《徹夜之歌》第二話
- 【百合向搬運/漢化】BangDream冰川雙子同人漫畫:撒嬌的妹妹可愛呢(揉)|環球速讀
- 微資訊!相約木蘭琴聲“郎”朗 2023中國·武漢木蘭旅游大會在黃陂盛大啟幕
- 當前關注:展示各民族多彩文化 贊美新時代幸福生活 | 四川省第九屆少數民族藝術節在西昌啟幕
- 今年來最大范圍雨雪明起進入最強時段
- 今天是首都全民義務植樹日,各界群眾栽下新綠 全球新動態
- 目白多伯個人劇情總結_當前焦點
- 海南:民營企業成功發行上市給予500萬元獎勵
- 旅客自帶盒飯用高鐵微波爐被拒 12306客服回應
- 多地查處公務員考試作弊行為,有人被禁考5年
- 環球熱點!房產“帶押過戶”是什么意思?全國15個省份100多個地市已試點
- 【獨家】巴西總統已將訪華時間重新安排在4月11日至14日
- 當前消息!搶抓好農時 各地春耕備耕忙
- “2023抗郁聯合行動百城萬人健心跑”啟動
- 世界即時看!4月起京津冀三地異地就醫實現“一卡通行”
- 旅游休閑街區走品質化發展新路 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要聞
- 搭建“渡橋”助金種子跨越“深谷” 湖北中試平臺加速推進科技成果入市 全球新資訊
- 一季度中央在鄂企業和湖北省屬企業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全球今亮點
- 最資訊丨@ 要考試的小伙伴!四月考試日歷來了
- 無需提前還貸,“帶押過戶”讓住房交易更便捷
- 外媒:意大利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
- 全球速遞!天津南開消防通報一洗浴店外墻凌晨起火:已撲滅,無人傷亡
- 焦點熱文:鄭州青年人才驛站啟用 免費為求職青年提供7天住宿
- 提升應急能力 做好備汛工作 全力以赴打贏防汛抗災硬仗
- 許昌牽頭制定“頭上時裝”國家標準|當前熱議
- 今熱點:2023秋冬中國國際時裝周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