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
盤點2022年度河南農業十大榜樣人物
(資料圖片)
事靠人做,業由人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無論是鉆研農業幾十年的專家學者,還是選擇投身農業的“農創客”“新農人”,河南農業的發展都離不開這些榜樣的力量。大河助農團為您盤點2022年度河南農業人物,看他們在各自崗位上如何發光發熱,為河南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張新友:河南種業第一股“掌門人”
2022年12月7日,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上市,成為河南育種行業第一股。這個河南種業第一股的掌門人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省農科院院長、神農種業實驗室主任——張新友。
張新友是著名的“花生”院士,從1984年起,他帶領科研團隊培育出“豫花”“遠雜”系列花生品種50余個。其中,“豫花7號”“豫花15號”“遠雜9102”“豫花37號”等品種成為我國北方花生產區不同時期的主導品種。
茹振鋼:40年為麥癡狂的“糧財神”
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2022年,河南小麥產量繼續穩定在700億斤以上。而說到河南小麥,就繞不開茹振鋼這個名字。
40年為“麥”癡狂,終成正果。如今,在全國14億人吃的饅頭中,每8個就有一個來自于他培育的小麥品種。他的百農系列,累計種植超5億畝,成果價值高達600多億元,農民發自內心地稱他為“糧財神”。
郭天財:手機24小時不“打烊”的小麥專家
2022年,河南小麥再創新高。“要想創高產,種啥?咋種?咋管?得問郭老師!”在河南,這是農民口口相傳的一句話。而農民口中的郭老師,就是河南省著名小麥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
郭天財不僅是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也是河南農業大學作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小麥栽培方向學術帶頭人,他帶領課題組依據河南生態生產條件和小麥生長發育特點,集成了選用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等關鍵技術,使河南小麥畝產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目前的850多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全省小麥總產量由51億斤增加到720多億斤。
王偌飛:用數字技術“種”辣椒的新農民
2022年省委書記兩次調研辣椒產業,都選擇了王偌飛的辣椒基地,這讓王偌飛2022年在河南農業圈里“存在感”拉滿。今年35歲的他從打拼十年的深圳回到家鄉漯河后,便一頭扎進了辣椒產業里。
返鄉后,他創立了河南益民控股有限責任公司。3年來,他深耕辣椒產業培育,探索推行數字化、標準化、精細化發展模式。在壯大產業的同時,創新“三方分享”利益聯結、二次分紅聯農帶村、托管服務增效共享等運營模式,有效帶動了村集體和農戶共同發展。
2022年,他所代表的臨潁數字辣椒產業模式在第五屆鄭州農博會上更是大放異彩,辣椒已經成為河南農業的一張新名片。
王桂鳳:土地里走出的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
2022年又拿獎了!王桂鳳主持的“玉米籽粒硬度調控的分子機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2022年度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直接經費252萬元。
與科班出身的教授不同,王桂鳳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老家地處黃河故道的新鄉縣楊任旺村,只有高小文化水平,同時她也是著名的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
雖然沒有學歷,可是她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1997年,她培育的水稻新品種“豫粳6號”,確定為“九五”期間國家重點推廣品種,享受國家新品種“后補助”。“豫粳6號”推廣面積遍布河南、山東、陜西、江蘇、安徽等地,每年銷售量達500多萬公斤,黃河流域種植面積達80%以上。
張庭蓮:帶領大別山革命老區群眾致富的女書記
張庭蓮是黨的二十大代表,也是信陽市平橋區龍井鄉南雷村黨支部書記、信陽農林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她帶領村民們共同研究構思的稻草藝術手工品,既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又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廢棄的秸稈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黃金草”。在張庭蓮的生產車間門口,有一條標語“讓群眾富在產業上”。
返鄉創業以來,張庭蓮的公司累計培訓了300余人次,為600余人次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幫扶龍井鄉5個行政村94戶191名困難群眾,間接帶動了幾百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裴春亮:不一樣的全國人大代表
有那么多村支書,裴春亮為什么能當上全國人大代表。從2006年開始,裴春亮帶領黨員群眾一道,制訂實施村級發展規劃,前3個五年規劃如期完成,30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讓裴寨村變了樣。當地政府依托裴寨新村,整合全鄉11個行政村1萬多人建成了裴寨社區,讓裴春亮帶領更多群眾一起發展。
時至今日,裴寨村人均年收入由2005年的不足千元增長到2萬多元,不但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示范村”“文明誠信示范村”,2017年還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徐明凱:養鴿子成創業典范的“鴿子大王”
在河南省2022年高素質農民創業創新大賽上,獲得成長組一等獎的徐明凱是個“鴿子大王”,而且他還是國家認證的高級育翔師。
徐明凱不僅把自己的鴿子事業經營得紅紅火火,更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近三年投入科普工作28.2萬元,培育科技示范戶2108戶,開展技術培訓48次4200人次,開展科普講座47次3780人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位“鴿子大王”采用“專業農民合作社(育種基地+研發基地+加工基地+營銷回收)+農業養殖戶(商品鴿)”的模式,通過全產業鏈運作,已經成為當地鄉村振興創業的典范。
王毅博:研究“泥土哲學”的海歸碩士
今年32歲的王毅博,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留學于美國紐約新學院大學,曾在北京新東方學校任GRE講師。受父母經營飯店的影響,他認為一定要選用好的食材才能烹飪出好菜肴,而好的食材必然是純天然、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2017年回到家鄉后,王毅博沒有去父母經營的飯店幫忙,而是一頭扎到父母創立的汝藍莊園里,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種出健康無污染的農產品。
2022年,經過改良土地品質,優化種植模式,引進優質品種,逐步走向有機農業種植道路,汝藍莊園被確定為省“四優四化”種植示范基地,還有效帶動了當地的村民就業。
楊新芳:致力當“番茄大王”的80后農民
2022年,在汝南縣舉辦的2022河南優質番茄產業發展觀摩研討會上,楊新芳擲地有聲地表示,“希望番順番茄代表中國番茄走向世界”。
“種番茄在別人眼里可能是一件小事情,在我眼里卻是一個大產業。如果現在要我談夢想,那便是把鑫芳農業公司打造成中國最大的品牌優質番茄種植基地。”楊新芳說,他花了整整7年的時間,專注一件事,以匠人之心,用匠人精神,專注一個產品,對他的番茄種植基地幾乎是寸步不離,對“番順”這個品牌也傾注了全力,他希望有一天自己頭上能夠多一個稱謂——“番茄大王”。
- 盤點2022年度河南農業十大榜樣人物-今日要聞
- 記者觀察丨7年期基金業績告訴投資者什么?
- 京津冀大力發展冰雪旅游 三地推5條冰雪旅游線|報道
- 全球短訊!2023年GDP增長目標,南陽“領跑”全省,鄭州、長沙“中部第二城”競爭白熱化 12城定目標為何都相中“7%”
- 備戰新年投資 公募基金調研忙_世界快訊
- 中國旅游研究院:國內旅游暑期或迎全面復蘇|觀察
- 怎么把真人照片畫成二次元人物?為何會“翻車”將貓狗畫成人? 動態
- 美國媒體:想去中國旅游嗎?以下是行前須知
- 逾370只迷你基“黯然離場”-全球消息
- 每日報道: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將籌備啟動
- 環球頭條:裕達國貿酒店正式換牌 由萬達接手,改為鄭州嘉錦酒店
- 中國旅客重啟國際旅程 多國準備接待中國旅客
- 世界微動態丨受大霧影響 四川多條高速公路局部路段封閉
- 河北黃驊港2022年完成煤炭運量超2億噸_重點聚焦
- 天天熱文:主動型基金“冰火兩重天”
- 今年河南各地GDP增長目標出爐 天天視點
- 2023國考有熱門職位競爭比5872∶1 焦點播報
- 世界播報:中國旅游業在優化防疫政策之后復蘇勢頭明顯
- 1月9日起 成都恢復城區機動車“尾號限行”
- 萬只遷徙候鳥渾河過冬
- 知名私募展望2023 擾動因素減退 A股有望迎來“機會之年”
- 每日視點!擴散!“乙類乙管”后,新冠治療費用四川醫保這樣報銷
- 煙火氣歸來!青島百年大集紅火迎新春-全球看點
- 全球球精選!為撈“政績”執意填海,收受巨額賄賂對抗整改!三亞鳳凰島二期的背后
- 抬頭看!北京天空點點云霞相伴,美不勝收
- 天津女排第15次奪得女排超級聯賽冠軍
- 5萬年一遇彗星將造訪地球 或肉眼可見-世界微頭條
- 張恒反擊鄭爽!欠款已還,虐童案啟動,鄭爽買別墅拒絕讓孩子回國 當前獨家
- 王室也追星!泰國烏汶叻公主現身BLACKPINK演唱會
- 世界時訊:清晨恰最新鮮的小可愛【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