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無需為農村孩子習武渲染“悲情色彩”|新京報快評

      發稿時間:2023-07-30 14:29:23 來源: 新京報

      ▲《八角籠中》電影海報。

      近期,電影《八角籠中》的熱映,讓綜合格斗這項規則開放的搏擊運動受到了廣泛關注。據新黃河報道,在山東濟南城北的伯樂搏擊俱樂部里,學散打的孩子們聚在一起,年齡跨度從4歲到18歲,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逆襲的通道并不寬廣,當發現學習沒有天賦的時候,習武成了不得已的選擇。

      對于這些4歲到18歲的習武孩子,也需要區分看待。4歲到十五六歲,應該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如果不去上學而到搏擊俱樂部里進行全日制訓練,就已經違反了《義務教育法》,要讓他們回到學校學習,只能利用課余時間學習武術。


      【資料圖】

      而對已經初中畢業的孩子,由于已經完成義務教育,他們專門學習武術,則可視為職業發展選擇。對于這種選擇,也不能片面定性為“不得已”。要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就應該給他們提供多元選擇。已經完成義務教育的孩子,選擇習武,從事搏擊運動,就屬于這種多元選擇的“一元”。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存在的教育焦慮甚至內卷,就與選擇太單一直接相關。很多人都把升學之外的其他選擇視為無奈的、不得已的選擇,包括不能上普高、只能進中職等,都被歸到“無奈”“不得已”。隨之就出現了兩種值得關注的現象。

      一是,在義務教育階段,有的農村孩子學業成績差,家長就讓其輟學打工,或者學習武術。一些人也瞄準這些成績較差的農村學生,動員其父母將其送到格斗俱樂部。多年前,成都一家格斗俱樂部里有不少輟學孩子,就曾引起輿論關注。

      二是,雖然練習散打、搏擊也成就了不少職業選手,比如亞洲首位UFC世界冠軍張偉麗,名將李景亮、張美煊等,但學習武術,通常仍被認為是貧困家庭孩子,在學業成績不好時才會作出的選擇。

      當然,這兩種情況都會有人支持。比如,對農村孩子輟學習武,就被認為完成義務教育也沒有更好的出路,不如早點兒去謀生。這是受“升學有用,讀書無用”功利觀念影響,認為不能升學,讀書就沒有價值。這樣的偏見,何嘗不是一個自我設限的“八角籠”。

      實際上,讀書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升學,也是完善自我。就算是選擇學習武術,今后從事散打、搏擊等運動,也需要運動員有良好的綜合素質。

      選擇習武的大多數都是沒有學習天賦的農村孩子,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事實。但是,如果對此賦予某種“不得已”的“悲情色彩”,則可能影響到他們的人格與價值觀形成。從現實看,這其實也是農村孩子結合家庭情況、社會發展,作出的適合自己的人生與職業選擇。合理合法,就無可厚非。

      從長遠看,未來也會有家庭經濟條件不錯的孩子,從自己的興趣、天賦出發來選擇學習武術,而不只是從謀生角度。就如以前有一些家長也會認為,家庭經濟情況不好的學生才去練習又苦又累的體育運動,而今這一觀念顯然已經沒有了市場。

      要讓各行各業都得到發展,就要轉變對行業職業的傳統認識,突破這種觀念上的“八角籠”,也會拓寬年輕人的選擇空間。要知道,僅靠升學這一單一選擇,不可能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給足年輕人成才多元選擇空間,我們的社會就能充滿生機與活力。

      撰稿 / 蔣理(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趙琳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