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昔日臭河涌 如今白鷺蹁躚

      發稿時間:2023-07-05 05:58:29 來源: 南方都市報

      獵德涌舉辦龍舟賽。


      (資料圖)

      經過有效治理,如今獵德涌魚游清涌。

      位于廣州珠江新城CBD的獵德涌,昔日是人人遠遠避之的臭水溝。經過有效治理,如今獵德涌魚游清涌,白鷺嬉戲,呈現出一幅和諧的生態畫面。而同在天河區內的沙河涌、車陂涌、深涌等河涌,也因水清岸綠景美的風光,吸引著市民游客流連駐足。

      在綠美天河的建設中,治水工作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在6月份公布的廣州市11個區2022年度河湖長制工作考核結果中,天河區獲評考核優秀。近年來,天河區以流域為體系、以網格為單元實行系統治水,通過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方法系統治理水環境,如今天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構建自然修復的河道生態系統,為綠美天河的建設打造碧水“底色”。

      雨污分流

      每個排水單元都有“身份證”

      治理水污染的一個思路是源頭減污和源頭清污分流,前者意味著要規范人們生產生活的各種行為,依法整治各種污染河涌、污染水環境的場所,后者則意味著從源頭打通排污通道,讓污水有專屬的安全通道可走。

      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是系統綜合治水的一大關鍵,天河區在這當中下了狠功夫。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就是建設污水和雨水兩套相對獨立的排水管網系統,從源頭上把人們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各種污水與自然的雨水分開排放,讓污水通過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讓雨水通過通暢無損的雨水管網流入江河湖庫,從而改變以往雨水、污水合流的情況,達到雨、污各行其道的良性循環排水模式,進而從根本上改善河湖水質。

      “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涉及排水單元的權屬人、管理人、養護人、監管人,也涉及千家萬戶,需要全民的支持和配合?!碧旌訁^排水單元達標攻堅組組長王志欽介紹,天河區按流域和管理紅線科學劃分排水單元,按標準化編碼編制每個排水單元的“身份證”,對全區的排水單元實施分類攻堅。全區21條街道都有對應的“任務圖冊”,達標和未達標的用不同的顏色標識。

      在排水單元達標建設中,天河區還設置了由設計、施工、監理、建設、街道、村公司、自來水公司等單位組成的技術保障小組,分片包干提供技術支持。截至2022年12月底,轄區內排水單元面積達標率超過95%,創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接下來,天河區將健全完善源頭雨污分流,市區聯動攻堅排水單元達標,按行業和系統分類,積極聯系上級主管單位,主動上門協調溝通,集中攻堅、較真碰硬,加快推動排水單元整改工作。

      此外,天河區還將繼續統籌推進合流渠箱“開閘”清污分流改造與市政管網完善、排水單元達標建設、涉水違法建設治理等工作有機結合,鞏固清污分流效果,提高防洪排澇空間。

      控源截污

      開創“四洗”地毯式摸查

      治水初期,天河區車陂涌等4條(段)河涌列入廣州市35條重點黑臭河涌治理名單,而在全國也是首批納入監管治理的城市黑臭水體,當時天河并無經驗,車陂涌等河涌的治理就像“摸著石頭過河”。多次調研后得出的結論是:河涌黑臭的問題雖然表現在水里,但根源就在河岸上。于是,在控源截污方面,天河區開創了“四洗”地毯式摸查方式,挖出源頭污染源。通過“洗樓、洗管、洗井、洗河”摸清各流域污染源具體情況并系統分類研究、逐個擊破。

      以車陂涌為例。車陂涌自北向南,流經9個街道、9個城中村,支涌和暗渠23條,主涌長18.6公里,支涌長48公里,流域面積80平方公里,曾是廣州市列入國家監管平臺的147條黑臭水體之一。通過“四洗”地毯式摸查,車陂涌流域洗樓超過2萬棟,排查出管道功能缺陷和結構性隱患、問題排水口及“散亂污”企業偷排現象等問題。

      單單處理污染源頭還未能解決問題。深涌流域位于天河區和黃埔區交界,總長度22公里。中支涌位于深涌流域中部,全長約1.96公里,是深涌流域的“主動脈”。

      中支涌的珠村段曾有約400米被覆蓋成暗渠,周邊城中村樓房眾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涌。形成暗渠的河涌無法進行日常管養、清疏,導致淤泥淤積、行洪不暢、水體惡臭,嚴重阻礙著中支涌乃至整個深涌流域的治理。

      “中支涌珠村段的治理第一步就是揭蓋復涌?!?018年,王志欽擔任深涌流域工程組組長,推動深涌中支涌整治工作。他多次上門、挨家挨戶走訪,在尋求民意中找準了中支涌及珠村截污納管治理與居民群眾利益相關的平衡點。據統計,深涌中支涌累計揭蓋約400米,面積約2500多平方米,清淤清障1.43公里、4000立方米,整治了沿線多幢房屋的逾2000個直排污水口。中支涌揭蓋復涌后,暗渠重見天日,如今的珠村,馬路寬闊暢通,嶺南騎樓風貌獨特。

      岸綠景美

      建成市區兩級碧道超50公里

      2018年12月底,廣州制定全市碧道建設方案。在各區碧道建設試點任務表中,車陂涌(文化水鄉段)碧道建設被納入了廣州11區碧道建設試點之一。車陂村具有歷史悠久的龍舟文化,車陂涌碧道結合龍舟文化的精髓,打造車陂“四橋六景”。

      文化水鄉段作為龍舟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既是村里舉辦龍舟賽事的河道,也是村民重要的活動場所。“道路寬了,綠化多了,車輛少了,我們平時能多帶著孩子出來走走了?!北痰澜ǔ珊螳@得不少車陂村村民的點贊。龍舟和碧道,成為車陂涌河涌治理的兩大亮點名片。

      近年來,天河堅持以碧道建設為牽引,穩步推進全區水安全補短板和水污染治理。區內碧道建設工作切實遵循“清、通、修、立、造”的思路,順利完成6宗11.1公里年度碧道建設任務,到2022年底,累計建成市區兩級碧道50.8公里。

      在日常管理中,天河區優化補水方式,利用大觀凈水廠中水再生利用,補入獵德涌、車陂涌、棠下涌,并探索實行河道低水位運行,促進水生態系統進一步恢復。2021年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現場調研時充分肯定了獵德涌“降水位、少清淤、不調水”的河涌生態治理方式。天河30條黑臭河涌持續實現不黑不臭、“長制久清”,水清岸綠鷺鳥飛,成為生態環境改善的最直觀體現。

      天河區水務局方面表示,接下來將高質量高標準推進碧道建設,助力構建華南國家植物園和諧共生的水生態環境,“十四五”科學規劃實施全流域河道修復工作,構建全流域再生利用系統,形成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態廊道、文化休閑漫道、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

      04-07版采寫:南都記者夏嘉雯陳卓睿通訊員趙中華受訪者供圖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