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訊息:隱藏在南京的七條市井老街,你有沒有去過?

      發稿時間:2023-04-23 14:25:24 來源: 影娛讀社

      如果說南京周邊只有青山綠水的風景,那你就想錯了。還有一些地方,藏著古樸的韻味,傳統的煙火氣息,還有仿若倒流的光陰。

      那就是,這些被時光遺落的老街。

      現在,就帶你尋找南京有年頭的老街,享受繁華之外的片刻清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熙南里

      熙南里地處南京新街口商圈南延和夫子廟商圈西延的交匯點,是一個具有獨特金陵城市風貌的歷史文化街區,被譽為老字號最多的老街。老街的建筑風格延續了甘熙故居“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的特點,黛瓦、粉壁、馬頭墻隨處可見,配以木雕、磚雕、石雕為裝飾,同時還兼有時尚元素的意大利仿木紋,古樸典雅與現代都市完美融合,傳承金陵文化,締造風尚生活。

      熙南里顧名思義,是指甘熙故居以南,毗鄰繁華的三山街一帶。以“里”字作地名,古已有之,意思是街坊、小巷。

      這一帶四周雖已被摩天大樓包圍,自身卻一直秉持著明清風貌,一路青磚黛瓦,回廊別院,風雅精致。熙南里所打造出的街區,擺脫了純商業的喧鬧,又沒有新街口那樣高樓林立,整個老街邊上的樓房大多在三層左右,仿佛靜觀世事的學者,一支筆,一疊紙,一盞茶而已。

      熙南里老街里的商家,大多經營文房四寶、金飾玉器、古玩家私等文化用品。不求門庭若市,生意興隆,但愿守著這一方傳統文化的天地,不變初心。

      來這里走一走,沒有過分的商業氣息,好像走進一個商業中心的書店,這里沒有行色匆匆的白領,沒有川流不息的豪車,配得上這里的,只有一襲漢服,一把折扇,一首小詩。

      對于非遺資源,熙南里重點以金陵十八坊為基礎,營造大師工作室群落,發展文創手工作坊聚集地,以此傳承老南京的非遺、手工藝文化和技術。

      左所大街

      左所大街位于南京市浦口區東門外西北,曾經是南京江北最為繁華的一條大街,東南起魚市口,西北至古墨泉邊,附近還有衍生地名左所前街、左所后街,是南京現存的基本完整、最長的一條明清歷史街區,又名東門古鎮明清一條街。

      在明清時期,東門古鎮作為南北要沖,東西通道,是水運碼頭、漕運集散地。這里曾經聚集了大量南來北往的商賈,各種物資運輸、貿易十分發達,左所大街大街兩邊密布商行、客棧、酒樓、錢莊等等各種門店四百余家,繁華一時。

      現在的左所大街知名度并不是很高,很多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對于一些上了歲數的中老年人來說,這里存在著滿滿的童年回憶。當時有許多人都生活在這里,這里以前也非常熱鬧,大街并不是很長,甚至可以說,這里在外人看來不像是一條商業大街,更像是一處胡同里弄。

      左所大街全長約一公里,寬度是四米左右,大致是南北走向。街道上的建筑大多都是紅漆刷就的大門,門頭很高,門面卻很窄。走進這里好像穿越回到過去的世界,沒有燈紅酒綠車來車往,只有安靜的雜貨店、理發店等老門面,雖然開門卻也少有人在外主動迎客,很有一些八十年代的味道。

      在大街上散步,與其他江南水鄉古鎮里面清一色的建筑不同,這里看起來異常的滄桑,“滄?!逼鋵嵏褚粋€修飾詞,其實真正說的是“破爛”。

      記得前些年有一部電影名為《致青春》,當時有很多關于90年代生活的場景就是在這里取景的。我記得前幾年的時候,還因為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很多影迷特意過來打卡拍照,不過隨著時光的流逝,已經沒有什么人了,可見沒有持續話題的老街還是很難保持活力。

      這樣的老街越來越少,因為生活的不便,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搬離了這里。只是希望能夠看到有一條它真正將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保存在這條街的不僅是空殼的建筑,還有歷史沉淀的靈魂。

      高淳老街

      高淳老街位于高淳區淳溪街道,又稱淳溪老街,現在也是高淳的商業中心,有“金陵第二夫子廟”之稱,還有“金陵第一古街”的美譽。

      這條老街長八百米, 兩邊都是明清時期的建筑, 樓宇式雙層磚木結構,上下兩層,挑檐、斗拱、垛、墻、橫桁、樓窗,風姿古樸,造型既具皖南徽派樣式,又有鮮明的地方傳統風格。既有鮮明的皖南徽派風格, 又有濃烈的高淳特色, 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明清建筑,老街因呈“一”字形,又被稱為一字街。

      這些建筑雖然經過了這么多年, 很多地方也已經有破損的痕跡, 但是你仔細觀察一下, 還是能夠發現這些建筑的木頭上幾乎都有著精美的雕花, 這些都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特點。

      高淳老街的建筑外墻都是黛瓦白墻, 與現代建筑使用的石材相比算不上豪華, 但是卻另有一種文化的氣息。

      老街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吳氏宗祠,前后三進,抗戰時期曾經是新四軍一支隊的指揮部 。現在吳氏宗祠已辟為民俗館,可以在這兒見證古時候的農具、魚具以及民間壽禮、婚禮的場景。最巧奪天工的是古代磚雕石刻,特別是可以在青磚上雕刻出一條完整的桂魚,簡直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老街最著名的特產是淳溪老酒、固城湖螃蟹、老棉布鞋以及羽毛貢扇, 其中羽毛貢扇還曾經是明朝皇室貢品。 除此之外, 在高淳老街上你還能吃到當地的特色美食, 比如飄香豆腐、高淳鍋巴、云溪香鵝等。

      我愿意在這樣的老街中漫步,了解當下的人文,回味著歷史的滄桑,最值得欣賞的就是那形形色色的煙火氣息。走近老街,就仿佛走近了高淳的歷史,走近老街,就等于體驗了金陵的歷史風情……

      陶吳老街

      陶吳老街位于江寧區陶吳古鎮,曾經是古鎮的商業中心,據說此地最早有陶、吳二姓世居而得名。南京的千年古鎮有二十多個,陶吳古鎮便是其中之一。陶吳老街已經跨越了千年歷史,也已經褪去昔日的輝煌,許多歷史名勝古跡已遭損毀,但如果作為一名土生土長在這里的七零后,回首望去,依然能尋覓到往日的印記。

      漫步于老街上,仿佛時間未曾光顧過這里,一墻一瓦都充滿了故事。

      陶吳疏云橋,本地人稱之為“大橋”,據說這是一座始建于宋代的橋梁,歷史悠久,雖然飽經滄桑,但依舊屹立不倒,如今但依舊保留著古橋的風貌。

      陶吳至今還保留一處老糧站,大到榨油設備,小到打油桶定價牌,都是八十年代的老物件。在以前每到收糧的時候,這里就排滿了長長的隊伍,一筆一筆都記錄在專用的賬本上,如今這里還能看到當年使用過的賬冊。

      陶吳電影院,始建于1974年,據說前身是大禮堂,后來為了豐富當地的業余文化生活,改為電影院,保留至今。手寫的海報,吱呀的座椅、鋪滿灰塵的放映機……曾經的影院留給了無數個家庭的歡笑。

      在跨越千年歷史后,陶吳這條老街即將被時代所湮沒,它經歷了朝代更迭、歲月變遷,如今卻將消失與“時代發展,舊城改造”中,實在是令人感到惋惜。然而,也許這又是一個機會,陶吳老街將以新的面貌重新崛起與這個時代,今天只是后天的昨天。

      新民路

      提起新民路,在老南京人心中是一條擁有美食記憶的老街,位于鼓樓區,南至大橋南路,東起五所村、西至新民門,北至四平路,再往東走便是三牌樓大街。隨處可見的商販、小店,街頭巷尾,裊裊炊煙。

      步入新民路,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新民路美食街”字樣的石碑,默默地矗立在道路一旁,就像一位殷勤的侍者,歡迎每一位到來的食客。

      一道美食,一條老街,一段故事.……五光十色的街道和熱氣騰騰的夜晚,每天都有不同的劇情在這里上演。

      每天夜里車水馬龍,人流摩肩接踵,不想自己做飯的吃貨們,就喜歡在新民路的味道,甚至有人特意從外地趕來,就為了這一口,這就是新民路的魅力。

      馬老漢燒雞公、紅大龍蝦、京可酸菜魚,沒有你吃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這里是大家公認的最地道的深夜食堂。

      慧園里老街

      慧園里老街位于秦淮區夫子廟附近,由數十幢民國時期的兩層聯排樓房組成,連成一片街區。

      這里大部分都是紅磚砌成的小洋樓,非常漂亮,有點像上海石庫門的里弄,老虎窗、小院落、鐵藝陽臺都充滿了民國風情,慧園里也被譽為“南京石庫門”,是南京“民國味”最純正的地方之一。

      慧園里雖在鬧市,但入口并不為外人留意,有點“大隱隱于市”的味道。民國時期,這里的居民多是銀行職員、公務員、醫生、商人等,都算得上是當年的小資階層。弄堂似的過道,石材裝飾的大門,漫步于慧園里,時刻都有穿越的感覺。

      南京城在建設的時候,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慧園里片區得到了妥善的修繕,街道鋪上了仿三四十年代的彈石路面,通道中安裝了仿古街燈。

      在慧園里,可以感受到文化與市井的氣息,還有滄桑歲月的洗禮,在陽光之下弄堂里的紅墻黛瓦,也都充滿了生機。

      老門東

      老門東地處秦淮區中華門東邊,所以稱之為“老門東”,它也是目前南京最紅的老街。漫步在老門東的巷子里,你能看到整個金陵的縮影,傳統的明清建筑,高大的石雕牌坊,還有很多傳統的小吃都在這里保持的原來的味道。

      成都有寬窄巷子,西安有大皮院,福州有三坊七巷,南京則有老門東和熙南里。

      南京城一邊緊靠著險要的山形,另一邊被秦淮河圍繞,形成一道天然的城防格局。在所有的城門中,中華門修建得最高大最堅固,而以中華門為界的老門東和老門西自古便是金陵繁華之地。

      “中華門”的城墻之下埋著江南巨富沈萬三家的“聚寶盆”,因此這里也被稱為“聚寶門”。任何人都想來沾一點財氣,時間一久人氣越聚越多,成了明清兩代南京城最繁華的地方。如今已經按照傳統的樣式將這里修葺一新,還豎起了老牌坊,牌坊上書“老門東”。

      石牌的楹聯上刻著:“布衣將相合書千載大文章,市井坊間盡染六朝煙水氣”,精準而形象地為老門東定位。街區在對老建筑采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更將近代一些老廠房改建成文化館、美術館、工作室等文創樂園……

      除了豐富的文化食糧,老門東也備足了生活中的美食,飯香總比書香濃。老門東的美食主要在北門外面的街道,各種小吃奶茶小餐館,老門東里面的話主要就是三條營那條路,連鎖的、網紅的、特色的都有。因為都是那種小巷子,人多的時候就比較擁擠,而且許多店鋪都是要排長隊,運氣好的話就很快了。畢竟是千人千味,如果你是第一次來,根據你自己的口味去選擇,也不要太盲目地相信網紅店!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