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注 |
      讓“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轉變! 聊城援青打造帶不走的高原醫療人才隊伍

      發稿時間:2023-03-27 16:18:38 來源: 中國網

      君住黃河源,我居黃河尾。山東聊城與青海剛察雖相隔萬水千山,卻始終守望相助,心手相牽。一批又一批的聊城援青醫療人才沿著黃河溯流而上,從海拔30米的魯西平原來到海拔3300多米的青藏高原,把初心與使命、忠誠與擔當、大愛與奉獻書寫在了海濱藏城——剛察,只為兌現來時的那句鄭重承諾——“剛察所需、聊城所能”。

      把優質的醫療資源送到基層百姓家門口,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如今,在剛察縣人民醫院,聊城“組團式”的醫療援助落地開花,早已讓兩地醫療人員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資料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聊城援青醫療專家、剛察縣人醫院副院長高秀娟的帶領下,通過“團隊帶團隊”“專家帶骨干”“師傅帶徒弟”的扶智模式,正在努力完成從“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的轉變,把“接力棒”真正地傳到當地醫生手中,以增強內生動力,為剛察醫療衛生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師傅帶徒弟”,規范化培訓顯成效

      在剛察縣人民醫院,山東援青專家均擔任援助科室副主任一職,以便持續指導本學科建設,推動臨床專科能力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支援任務不結束,結隊關系不脫鉤。

      援青專家對低年資住院醫師采取的培養方式嚴格按照《山東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的要求進行培訓,帶教的技能操作以及年終考核也完全按照山東省各項技能考核評分標準進行。

      麻醉科援青專家副主任醫師孫建國和當地麻醉科住院醫生劉發賢就是結對“師徒”中的一對,這讓劉發賢成為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從書本走向臨床,剛開始與患者接觸是我面臨最大的一道坎。我第一次與患者溝通非常膽怯。孫老師讓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做好溝通,還教會了我很多溝通技巧。”劉發賢激動地說。

      孫建國帶教時,手把手教導氣管插管時導管的位置、力度、動作、角度,每一個過程都像教科書一般。正是他一次次的悉心教導、一次次不厭其煩的糾正,才確保了學員都能熟練掌握急診搶救和基本麻醉的技能。

      “過去對醫生培養注重的是專業技能,現在把學員作為一個整體,讓低年資醫生方方面面的技能在得到體系化的學習,這就是和原來的帶教最大的不同。如今,醫院的規范化培訓包含基礎理論、基本操作以及臨床思維訓練等多項內容,讓年輕醫師在規范化培訓和實踐中切實得到了成長。”高秀娟說。

      “專家帶骨干”,奮楫楊帆傳技術

      對科室骨干力量進行重點培養,是醫院發展的重要一環。

      科室骨干的培養過程中,有些骨干送往聊城市人民醫院進修學習,促使其在短時間內對疾病有了新的認識,提高了專業性。另一部分骨干,進行多動手實踐,參與疑難病例討論,手術時完成從第一助手到主刀的轉變。并經過有效的培訓,樹立了敢收治病人的信心、治愈病人的決心和推動醫院發展的恒心。

      山東援青專家李茂才和五官科醫師石彩琴結對師徒。每次手術帶教時,李茂才總是不厭其煩的向石彩琴講解手術操作步驟、操作技巧、注意事項等,時時分享自己的心得。可喜的是,目前,石彩琴已能夠獨立完成手術和操作,包括耳鳴突聾耳后注射治療、鼻骨骨折復位術、上頜竇穿刺沖洗術、鼻內鏡下鼻出血探查電凝止血術、扁桃體切除術等今年新開展的技術。而且,內鏡檢查方面也由原來的不懂不會到現在熟練規范,實現了自我突破。

      通過一年的帶教,師徒二人聯手順利完成了幾臺疑難四級手術。無獨有偶,像這樣的成功結對不勝枚舉,還有援青專家王偉峰和旦正多杰、沈志鵬和德吉措、白靜和索南達日杰等。

      “團隊帶團隊”,全力以赴解疑難

      作為第五批聊城援青醫療人才,一直重視對“團隊帶團隊”的智力援助模式。

      對于疑難危重患者,老年基礎性疾病較多的患者,風險大合并重要臟器功能改變的患者,他們善于抓住時機,帶領當地骨干展開多學科會診和聯合救治,以培養當地團隊的統籌協調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緊急救治能力。

      在“團隊帶團隊”的智力援助模式下,今年,成功完成了多臺疑難手術,成就了“凝心聚力救治危重孕產婦”“多學科保駕護航,完成疑難復雜咽旁間隙腫瘤切除術”“‘魯青聯手’31分鐘‘搶’回兩條生命”“小針眼 大文章--超聲引導下微創治療頜下間隙膿腫一例”等多個實現成功救治的典型醫療事例。正是通過這些實踐,才使當地的醫師團隊理論知識更扎實,技能操作更嫻熟,開闊了眼界,掌握本學科最前沿的信息,學到了援青專家的先進理念及多年積累的臨床經驗。

      “付出終有回報,本批次援青醫療團隊成功培養當地骨干醫師20余名,信得過、用得上、留得住的當地人才隊伍正逐漸形成,實現學科建設有后勁、可持續目標的同時,正向著“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美好愿景邁進!”高秀娟滿懷信心地說。

      聲明:本文為資訊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有違規或您認為該頁面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來源:中國網生活

      作者:高健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