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注 |
      天天熱門:20+30+40+女性請置頂“職場免疫力”

      發稿時間:2023-03-03 14:09:46 來源: 中國網

      如果我可以跟30歲的自己說一句話,我會說:“不要做玻璃杯子,要做塑料杯子。”正如李宗盛說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數。”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不用太糾結于我到底要去哪兒,先問自己:“你當下能做出的一小步改變是什么?”走起來再說!人生說來說去就是思考這幾個問題:what(做什么)、how(怎么做)、why(為什么做)。而所謂的“年齡焦慮”,不過是在本該研究“做什么”的時候,瞎琢磨“為什么”;本該總結“怎么做”的時候,卻還糾結于該做不該做。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

      ■ 高琳


      (相關資料圖)

      新年伊始,恰恰是職場人躊躇滿志的時候。“后疫情”時期,職場女性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職場免疫力”?說到“職場免疫力”,可能你覺得這是個新詞,但說到“反脆弱”你可能更熟悉。它是指當一件事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壓力和風險下時,你不僅不會受到損害,反而能從沖擊中受益,茁壯成長。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提出了三種狀態:脆弱狀態,玻璃杯雖然很硬,但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強韌狀態,塑料杯雖然容易變形,但掉在地上,卻也摔不爛;反脆弱狀態,就是想象有一種材質做成的杯子,當它掉在地上,會變成兩個杯子。

      20+:“瞎折騰”好過“不折騰”

      最近我招了個新媒體負責人,是從“大廠”出來后創業失敗的“90后”。“大廠”出來說明她訓練有素,敢創業說明她有追求,有創新精神。創業失敗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換種狀態繼續努力,這可能意味著她最起碼不是個“玻璃杯”,而是個塑料杯——禁摔,耐磨。我創業之后最大的感悟就是:原來所謂的見過世面,并不是指去過多少國家,坐沒有坐過商務艙,會不會帶拐彎地念出“Croissant(牛角包)”,而是你是否經過足夠的波動和失敗。

      年輕的時候,要主動折騰自己,瞎折騰也勝過不折騰。因為將自己主動暴露在風險變化中,反而是應對風險的最好方法。所以提升“職場反脆弱”最好的方法就是“以毒攻毒”——不要追求絕對的安全和穩定,有一點波動是好事。更不要相信什么“成名要趁早”。要我說,年輕人要樹立“失敗要趁早”的信心。我覺得,我最大的遺憾就是失敗的不夠多,不夠早。“以前在外企被保護得有多好,現在就有多脆弱。”

      如果我可以跟30歲的自己說一句話,我會說:“不要做玻璃杯子,要做塑料杯子。”塔勒布在《反脆弱》這本書的結尾說:“脆弱的事物喜歡一成不變的安寧環境,而活的東西才喜歡波動性。驗證是否活著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驗你是否喜歡變化。”正如李宗盛說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數。”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不用太糾結于我到底要去哪兒,先問自己:“你當下能做出的一小步改變是什么?”走起來再說!

      35+:在折騰中反思,修煉自己的“看家本事”

      前一陣我在招聘,我發現很多人,35歲了,號稱有10年工作經歷了,但是你一看他簡歷,再一面試,就會發現他不過是把1年的工作經驗重復了10遍而已。能力邊界跟一個應屆生區別不大,“價錢”還貴好幾倍。

      你可能會問了,你的意思是人不能在一個崗位做太久?要經常換工作?那倒不一定,有人10年恨不能換8份工作,但你問他最擅長什么?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換不換工作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一個“看家本事”,而且這個“看家本事”還必須是可復制到其他新的情景中的。而不能說換個崗位、換個公司或者換個行業,這個本事就完全廢了。

      要知道,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能力,誰都無法逃避不斷“用作品證明自己”的殘酷現實。

      當你能不斷積累你的工作經驗,把它變成“看家本事”,而且還能把知識結構化,技能體系化,讓它變成可復制的能力,那么一個杯子就變成兩個了。

      想要突破35歲危機,不但要有穩定的能力,還有能穩定的輸出能力——要有自己的那一套,還能把它用出來。

      如果你現在也35+,問問自己:“我的‘看家本事’是什么?可復制嗎?”

      40+: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擁有“該干嗎干嗎”的底氣

      對于40+的職場人,我有種特殊的感情。從40到42歲,我經歷了想辭職又不敢,想為自己規劃人生下半場又不知道能干什么,同時又意識到留給自己折騰的時間不多了……有人就此躺平了,也有人為了抵御這種焦慮,會加入各種讀書打卡群,到處上課……哪種選擇都沒有錯,只要你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

      因為如果到了四十多歲,還處于“我忙故我在”,用忙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感,這說明你還沒有建立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如何衡量自己是否成功?是否進步?用術語來講叫作“核心穩定性”,用大白話說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樣,你要有“該干嗎干嗎”的底氣和勇氣。

      我最近看到網飛創始人MarcRandolph講到他在過去30年,每周二,雷打不動的5點離開辦公室跟他老婆約會——看電影、吃飯、逛商場……他說:“對于我來說,成功不是創建7個公司,而是跟同一個老婆在一起,看著孩子長大。這是我最驕傲的事情!”

      當年在我最焦慮的時候,我也問了自己這個問題:“如果你現在80歲了,當你坐在搖椅上,跟你的孫子說,奶奶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情是什么?”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并且用盡我所有的勇氣去驗證我的答案。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也就進入了人生最好的狀態——“自洽”。

      人生說來說去就是思考這幾個問題:what(做什么)、how(怎么做)、why(為什么做)。而所謂的“年齡焦慮”,不過是在本該研究“做什么”的時候,瞎琢磨“為什么?”;本該總結“怎么做”的時候,卻還糾結于該做不該做。

      查理·芒格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承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地方。”我們不能決定外界發生什么,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用什么方式去應對。提高“職場免疫力”無疑是一個我們需要重點提升的能力。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高琳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看家本事 說來說去 創業失敗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