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那些年,雞蛋到底能燒出多少菜|滾動

      發稿時間:2023-02-09 15:26:11 來源: 中國網

      ■ 張元


      (相關資料圖)

      這段時間,愛嵊州社區“我愛古詩詞”欄目很是熱鬧,家長、孩子參與的積極性很高。聽著孩子們的朗讀,忽然想起了一個關于唐詩與美食的故事。

      古時候,有位文人酷愛詩詞,妻子受他影響,也能背誦些詩詞。一日黃昏,家里忽然來了客人,可廚房里只剩下一把青菜,兩個雞蛋,怎么辦呢?文人犯了愁,妻子卻說,你去陪客人坐坐,飯菜稍后就好。不一會兒,第一道菜就端了上來,是圓圓的蛋黃,加調料清蒸后,點綴著幾根嫩嫩的青菜絲放在盤中。妻子不慌不忙地說道:“這道菜的名字叫作‘兩個黃鸝鳴翠柳’。”接著上了第二道菜,把熟蛋白切成絲,下面墊著一片青菜葉子,排成一字隊形。妻子笑呵呵地解釋:“一行白鷺上青天。”第三道菜是將蛋白煎成雪白的一片放入盆中,這就是“窗含西嶺千秋雪”。最后,第四道菜也上桌了,這是一碗清湯,上面漂浮著幾片蛋殼,這回大家都懂了,一起吟出這道菜的詩名:“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四道菜合起來,就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絕句》。

      細細想來,雞蛋的確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最溫暖的食物。以前,大家物質生活都不富裕的時候,雞蛋就是硬通貨。家里日常用品,油鹽醬醋,是雞蛋換回來的,人情往來也靠雞蛋爭面子。

      家里來了客人,就去雞窩里掏出幾枚帶著余溫的新鮮雞蛋,燒一碗糖水雞子,滑溜溜,甜津津,樸素殷實,禮數周到。

      小時候去甘霖西王村姑婆家做客,每一次老人家一定會做一個白煮蛋給我當點心,至今手心還有溫暖,嘴角尚有余香。

      在自己家里,小時候要想吃到雞蛋,通常要等到過年或是生日,印象最深刻的是弟弟過生日時,媽媽會多煮一點菠菜雞子榨菜面,弟弟吃大碗,我吃小碗,兄弟倆一來一去,算是一年過了兩個生日。

      還有一次是我過生日,那會兒我跟爸爸住在嵊縣動力機廠。那天上學前,爸爸忽然塞給我兩枚雞蛋。爸爸說,之所以給我兩枚,是因為這雞蛋實在太小,我定睛一看,確實比鴿子蛋大不了多少。

      兒時物資供應緊張,但外婆偶爾會給我做荷包蛋。蛋殼敲開,熱油滋滋響,片刻之后,蛋黃被高溫烘托得脂香暗透,蛋白逐漸翻滾出絲絲縷縷層層疊疊的焦黃酥脆金邊。單面煎熟后翻起一邊對折,折成形似元寶的半圓形,這才是“荷包蛋”。

      后來,家里條件漸漸好了,吃年糕或是吃面條時,一句“要不要加個荷包蛋”,就成為日常餐桌上最樸實、最真摯的關懷。

      記憶深刻的,還有外婆的雞蛋羹。那年入秋后,下了幾場細雨,石板路上都積了厚厚的青苔,老房子里散發著潮濕的味道。雨天路滑,外公不方便出門去鎮上買東西,外婆就蒸了滿滿一碗雞蛋羹讓我補補。

      一只雞蛋敲破,清澈的蛋清和橙紅的蛋黃流入白色的瓷碗中,外婆拿起竹筷攪拌,發出輕快的“當當”聲,隨后將備好的溫鹽水順著攪拌的方向倒入,繼續攪拌直到滿碗起泡,放到飯鍋的蒸架上,蓋上厚重的木鍋蓋。

      外公點燃了灶火,紅紅的灶火映著他慈祥的面容。不久,飯香隨著熱氣裊裊飄出,我感覺肚子更餓了。

      飯熟,火停,外婆揭開鍋蓋,端出雞蛋羹,從豬油罐里挖出一小勺豬油輕輕放在雞蛋羹上。純白的豬油慢慢融化,變成鋪在蛋羹上的那層若有若無的油花,最后在上面滴上四五滴醬油,雞蛋羹就可以上桌了。雞蛋羹擺上桌,總是被我一人霸占,外公外婆看著我瞇瞇笑。

      我將雞蛋羹倒在白米飯上,攪拌在一起,送入嘴中。你會感到雞蛋的嫩滑與米飯的甘甜,是多么的默契。

      從前的從前,燈火可親,布衣溫暖,一個雞蛋可以引出許多故事……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張元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這段時間 怎么辦呢 層層疊疊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