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當前通訊!用戶側分散資源靈活調節潛力待挖掘| 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之路專題報道④

      發稿時間:2023-01-29 17:04:50 來源: 中國網

      面對不斷增長的新能源發電占比及帶來的波動性,僅從電源側著力顯然不夠,亟須擴寬渠道、創新思維,引入需求側資源協同構筑新型電力系統已成為必然選擇。

      隨著終端電氣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用電設備類型的日益豐富。在廣大的電力需求側,電動汽車、空調、工業生產等大量的柔性負荷蘊藏著巨大的靈活調節潛力。


      (資料圖)

      電力需求響應可以將分散的用戶側資源聚沙成塔,提升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入能力和消納能力,可以有效彌補新型電力系統調節資源的不足,成為符合新型電力系統發展需要的重要方式。

      大量的柔性負荷蘊藏著巨大的靈活調節潛力

      調高空調溫度、開啟電動汽車充放電……需求側響應是廣大用戶參與新型電力系統友好互動最簡單、最輕量的方式。通過對用電側的需求進行整合和優化,使用電負荷盡可能地與新能源出力變化相吻合,更好地促進新能源消納。

      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強調了挖掘用戶側響應資源的重要性:“用戶主動響應是新型電力系統區別于傳統電力系統的重要內容。應推廣智慧用能管理,加強電動汽車、智能家電、家用儲能、可中斷負荷等需求側響應能力建設?!?/p>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周伏秋介紹,電力需求響應是指為應對短時的電力供需緊張或可再生能源消納利用困難等情況,通過實時電價信號、可中斷負荷電價補償、長期備用容量補償等經濟激勵措施,引導電力用戶通過自主調整用電行為、提高電能精細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在特定時段減少或增加用電,實現削減電力系統負荷高峰或填充負荷低谷(即削峰和填谷),從而促進電力供需平衡,助力新能源消納,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綠色低碳發展。

      2021年,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強化市場監管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今冬明春電力供應保障的通知》,推動高載能工業負荷、工商業可調節負荷、新型儲能、電動汽車充電網絡、虛擬電廠、5G基站、負荷聚合商等參與輔助服務市場,激勵需求側主動參與系統調節,減少系統運行峰谷差?!丁笆奈濉爆F代能源體系規劃》也提出,在用電與靈活性資源方面,加強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建設,整合分散需求響應資源。開展工業可調節負荷、樓宇空調負荷、大數據中心負荷、用戶側儲能、新能源汽車與電網(V2G)能量互動等各類資源聚合的虛擬電廠。

      “積極推動電力需求響應與現有靈活性調節資源協同構筑新型電力系統,是切實可行的清潔、低成本戰略路徑?!敝芊锉硎?,一方面,這類負荷占比很大,僅空調負荷就占諸多地區尖峰負荷50%以上;另一方面,這類負荷具備能量存儲特性,如果可以大規模地協同這些柔性負荷開展常態化的調節,就可以有效為上級電網提供所需的調節服務,從根本上彌補新型電力系統調節資源的不足。

      他表示,在短時負荷快速調整的場景下,電力需求響應具有較好的經濟性。據初步測算,為應對東部負荷中心短時出現的尖峰負荷,開展電力需求響應的年單位綜合成本約為新建頂峰煤電的37%~50%、新建調峰燃機53%~70%以及新建抽蓄電站的32%~41%。同時,近年來電力系統中廣泛應用的新型儲能,可以通過與電力需求響應融合,進一步提高儲能電站的利用效率,從一定程度上降低新型電力系統中靈活性資源新增投資的需求。

      電力需求響應和虛擬電廠逐步在地方試點推廣

      事實上,“電力需求響應”并非新鮮詞,已經出現有十年時間。我國自2012年啟動電力需求側管理城市綜合試點工作,選取北京、蘇州、唐山和佛山為試點城市,明確將推廣電力需求響應作為試點的重要內容之一。2013年以上海為電力需求響應試點城市,我國首次電力需求響應正式實施,并逐步在綜合城市試點或相關省份中推廣。

      江蘇自2015年在蘇州推動首次需求響應以來,不斷擴大實施范圍。2020年,削峰、填谷需求響應規模均位居全國第一。最大削峰響應能力達700萬千瓦,最大填谷響應能力超過300萬千瓦,自動需求響應能力達100萬千瓦,全年累計促進清潔能源消納達1.8億千瓦時。

      近年來,有關部門采取一系列舉措支持開展需求側響應,在需求側積極引導調節消費習慣,促進用戶參與系統互動。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并印發《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修訂版)》,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開發和利用需求側響應資源。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的通知》,按照高峰、尖峰、低谷、深谷四個不同時段的價格落差來引導形成新的消費習慣。

      在政策鼓勵下,電力需求側響應主體的多樣化。響應主體準入門檻不斷降低,包括居民在內的各類型電力用戶逐步具備參與響應的資格,為電力需求響應提供充足的資源庫。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運營商等主體的引入,為中小型電力用戶、居民、黨政工團和公共建筑用電開展精準響應創造了條件。用戶側儲能和電動汽車的推廣已逐步成為龐大的可開發需求響應資源。

      各類分布式電源、儲能系統、充換電站以及微電網、樓宇空調等多元化需求側資源共同組成了“虛擬電廠”,參與電網實時調度,實現電源側的多能互補、負荷側的柔性互動。

      2020年,上海市黃浦區商業建筑虛擬電廠作為上海電力需求響應日常調度資源,累計調度近1500幢次/26萬千瓦,單次最大響應電量達50.5兆瓦時。

      2022年12月,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虛擬電廠:用例”由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一次性通過,將于近期正式發布。此標準是虛擬電廠領域全球首套國際標準,標志著我國在虛擬電廠領域實現了從追趕到領先的重大突破。

      仍面臨可靠性、經濟性挑戰

      近年來在各地具體實踐中,由于不同類型用戶響應能力和意愿的差異,實現響應資源的可靠調用仍存困難。

      有專業團隊調研了解到,中小型電力用戶參與較為積極,但其用電行為相對無序,響應能力弱,單體響應成功率一般在60%左右甚至更低。部分地區放開了居民負荷參與電力需求響應,從實施初期的情況看,居民用戶參與積極性較高,但實施精準度、負荷調節能力等方面仍差強人意。

      大型用戶用電管理精細化程度較高,響應能力強,成功率高,通常以獨立主體身份參與響應。其參與意愿易受主營業務的市場行情影響,且許多情況下是為了規避有序用電而參與需求響應。

      電動汽車作為新型主體參與電網調節的應用中,公交車輛、物流車輛等集中響應的參與度較好,但私家車受個體行為隨機、價格敏感性差異化大等因素影響,難以成為可靠的調用資源。

      真金白銀的降本或增收效果,可激發用戶參與電力需求響應的積極性,這筆錢從哪里來?

      據了解,電力需求響應補償激勵資金來源一般按照購電側價差資金池、售電側價差資金池、超發超用形成的盈余空間以及輸配成本統籌考慮。

      近年來,部分地區結合電力市場建設進度,加快探索按“誰受益誰承擔”原則向終端疏導的模式并取得成效。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可再生能源裝機比重不斷增加,各區域電力需求響應的響應頻次、規模不斷加大,補償資金需求規??焖僭黾印YY金來源的穩定性仍然是限制各地實施需求響應的重要難題。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對虛擬電廠的實踐,在相關配套政策、市場機制以及技術要求等方面均還有待完善,比如,國內大部分市場中用電側報量不報價,電力用戶只能被動地接受價格,使得大量資源的靈活性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

      以市場化方式培育更多參與主體

      新型電力系統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其成功實施也依賴于每一個人以及無數大大小小的市場主體參與到電網互動中來。

      但市場的建設和社會的認知都需要一個培育過程。落基山研究所部門總監劉雨菁建議,可通過為消費者提供更強的經濟激勵,準確地反映需求側在系統中的價值,這種模式具備可大規模、持續性發展的潛力。

      她具體建議,對于各省級主管部門對省內大小負荷及分布式資源歸檔建庫、分類管理,根據它們的規模大小、行業類型、可調節能力、參與調節的意愿與價格敏感度、參與響應的可靠度與經濟性等特性,形成定制化的調用策略以及逐步開發的計劃,并將此類信息適當公開。各省級主管部門可以結合省內電力市場改革的節奏,制定不同類型的激勵措施。若一兩年內市場化準備不足,可通過政府定價和行政渠道收集補貼資金池的方式,對售電公司和負荷集成商給予激勵,從而培育市場主體。

      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會同有關部門切實提升電力負荷側靈活調節能力,保障能源電力安全。一是加快推進需求側響應能力建設,將以市場化方式開展需求側響應的先進經驗做法逐步推廣至全部省份,明確需求側響應資源的確定標準和程序,規范簽署協議。二是指導督促各地做好分時電價機制政策的落地執行,充分發揮電價信號作用,引導用戶高峰少用電、低谷多用電,提升電力系統運行效率效益。三是繼續完善輔助服務市場機制建設,推動可調節用戶參與輔助服務市場,提高需求側等第三方響應能力。四是進一步健全完善電力規劃實施工作機制和相關協同推進機制,確保規劃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有力推進、有效實施,推動各地有效發揮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

      來源:環球網

      作者: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電力系統 電動汽車 用戶參與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