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新春走基層 | 螺螄粉,嗦不盡的鄉思-環球微速訊

      發稿時間:2023-01-25 20:24:11 來源: 中國網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螺螄粉,嗦不盡的鄉思

      螺螄粉,或許是刻在柳州人DNA里的執念。#為了吃螺螄粉有多拼#不僅僅是閱讀量破三億的微博熱梗,還是我們這些外地游子的真實寫照。


      (資料圖)

      在過去上千個北漂的日夜里,我早已在腦海里把它復刻了無數遍——取一夾爽滑彈牙的米粉,澆上由螺螄、藥材、豬骨、雞架、天然香料熬制的湯汁,舀進炸花生、豆角、木耳、空心菜、腐竹,還有被譽為“螺螄粉靈魂”的酸筍,最后再淋上熱騰騰的辣油,看著油在碗里暈開,真是叫人抓心撓肝地想念。

      當然,這種“拼”也有可能體現在,每每有人問起“哪家螺螄粉正宗”“螺螄粉里為何沒有螺螄”“為什么螺螄粉那么臭”等經典問題時,哪怕彼此再不熟絡,我也能打開話匣子,恨不得立刻帶對方“入坑”這一味奇異的美食。以及,每逢聽到把“螄”念錯成翹舌音的人,就連如何矯正對方都成了我的肌肉記憶。

      回首三年疫情,數不清多少次即將到來的見面又要改口為“下一次”,而今春節,終盼來團聚。好友群里相約見面,人還沒下高鐵,嗦粉計劃就排上了日程。彼此都默契地略去了客套寒暄,簡單一句“有空嗦螺螄粉去啊”,就模糊了時間的刻度,讓過去的一切好似從未遠離。

      在街頭林立的螺螄粉小店里,大家把手機擱置在一旁,用不著顧忌什么形象,脫下外套,擼起袖子,閉眼深吸久違的臭香,呲溜一口,灌下去的都是紅紅火火的能量。抬頭瞥見對方被辣得走樣的嘴唇,被熱氣浸得起霧的眼鏡,不禁相視一笑。此刻,身份地位收入的差距,都在辣湯的氤氳蒸騰中消弭,而人與人的關系,也回歸到最為本真純粹的模樣。

      盡管春節肯定少不了大魚大肉,但仍有人心甘情愿地在螺螄粉小店門口排起長隊。不得不感嘆,它確實是一種神奇的食物,喜歡它的人,百吃不厭,甘之如飴;討厭它的人,則視其為“生化武器”,避之不及。現在回頭看,正是這么一碗風評嚴重兩極分化的粉,見證了我二十多年的人生。

      小時候,家樓下就有開到凌晨不打烊的螺螄粉店,那地道渾厚的香臭味,總能在深夜準時順著陽臺爬到我的鼻尖。外婆拗不過我,只能下樓打包宵夜,在一旁靜靜地陪我吃完。年紀稍長時,兜里有了點零花錢,就在周末拉著小伙伴走街串巷地挖掘“寶藏”小店,吃到連頭發絲都浸滿滋味,才心滿意足離開。讀高中住校后,也會偶爾和同學掐點趕在宿舍關門前跑出校外,花不到十分鐘的時間連湯帶粉吸入,用“狼吞虎咽”形容再貼切不過。

      有意思的是,當年和我一起嗦加辣螺螄粉的人,不少都成了歷經時間沉淀的朋友。多年后,我終于在曹雨的《中國食辣史》里找到了答案:辣是一種痛覺,能刺激大腦主動釋放內啡肽,容易形成一種共患難的群體感。這就不難怪,我們為何能在既折磨又快樂的嗦粉體驗中,悄無聲息地深化友誼。

      眼下,柳州螺螄粉已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它載著一代代人的回憶,飄洋過海去到了更遠的地方,讓越來越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被“圈粉”。

      如今,柳州螺螄粉已經實現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發展,2022年預包裝粉銷售收入達到182億元,實現出口8300萬元,亮相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在這條全產業鏈上,田里的螺螄,地里的豆角,山里的竹筍,樹上的木耳,都有了新著落。一碗小小的粉,留住了想要外出務工的父老鄉親,召喚了學成歸來的青年才俊,還吸引了慕名而來的異鄉游客。

      這份新晉互聯網“頂流”美食,帶著生野淳樸的能量,沖出街頭小店,一路馳騁,闖出廣西,紅遍全國,遠銷海外,走上更多人的餐桌,成為柳州一塊閃閃發光的招牌,也成為我常對外人道的驕傲。對于身在他鄉的游子而言,翻山越嶺,只為一碗人間煙火。那熟悉味道,治愈了味蕾,安放了鄉思。

      作為一種地方特色美食文化符號,螺螄粉后勁十足的香與臭,早已把近處的火辣與遠方的朋友聯結在一起。來自天南地北又何妨?我們共同嗦下的是“人間值得”的期待。滿滿一碗,滋味難忘,湯不醉人人自醉。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作者:

      責任編輯:馮崢

      標簽: 抓心撓肝 神奇的食物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