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jīng)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wǎng)站相關(guān) | 科技 | 熱點 | 關(guān)注 |
      【道德經(jīng)】兩版較讀·一·天地之始

      發(fā)稿時間:2023-02-22 10:36:10 來源: 嗶哩嗶哩

      看道德經(jīng)是出于做一人之下推考的必須,是有些功利的。


      (相關(guān)資料圖)

      而廣為流傳的通行版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之間的矛盾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主要看的是曾仕強(qiáng)和傅佩榮的解讀。兩者各有取舍吧。

      為便于區(qū)分,通行版和帛書版就使用不同的顏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論哪個版本的道德經(jīng)開篇都是這句話,也正是這句話讓我確信對于道德經(jīng)的版本之爭是完全違背道德經(jīng)的精神的。

      道,專有名詞,代指大道或者天道,即本源,一切的起點。

      可道,這里的道就是動詞了,述道,指用任何方法來描述形容“道”。

      常道,這里的道還是名詞“道”,常就是恒,可以理解為永恒或者唯一或者真正。

      即:可以被描述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

      引申一下就是,真正的“道”是無法被原原本本描述的,所有對“道”進(jìn)行的描述都只能描述“道”的一部分。因此不必執(zhí)迷于對“道”的描述。

      名,專有名詞,代指萬物的本體本名。

      可名,這里的名是動詞,命名。

      常名,還是名詞“名”。

      即:可以被命名的名字,就不是萬物真正的“名”。

      引申一下,名字只是人為的代號,萬物在人類出現(xiàn)前已經(jīng)存在,在人類滅亡后也還會存在,所謂名字只是這短暫時間里的代號。人類的認(rèn)知是建立在名字的基礎(chǔ)上的,沒有名字的代指人類就無法思考。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通行版是天地之始,帛書版是萬物之始。但是當(dāng)作互文看其實意思差不多,分歧主要在斷句上。通行版斷在無和有,帛書版斷在名。

      但是帛書版既然早且明確了斷句,那就先按帛書版來,而且這樣斷句意思也更簡單更好理解。

      即:沒有名字的狀態(tài)是萬物的起始,而有了名字之后名字就變成萬物的母體。

      舉個例子,馬,是先有那種動物還是先有這個名字,必然是先有這種動物。但有了這個名字后,馬也并不是哪一匹具體的馬的名字,而是這一種生物的名字。正是因為給這一類生物命名為馬,這一類的生物就得以在此基礎(chǔ)上獲得自己的名字,馬成為了這一類生物的母體。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從個人的角度,我其實更喜歡通行版的斷法。這句話其實就是無中生有的字面意思。

      老子的基礎(chǔ)思想是“道”生萬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所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即:“無”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起始;“有”是生發(fā)萬物的動力。

      或:把天地萬物的本源叫做“無”,把生發(fā)萬物的動力叫做“有”。

      跟上一句一樣,這樣命名出的無和有并不是真正的“無”和“有”。

      同樣,雖然“無”也是本源,但“無”不是“道”。可以把它理解為來自“道”,是道的一部分。也就是道是一切的本源,無是萬物的本源。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里的斷句也是一樣,通行版斷在無和有,帛書版斷在欲。

      兩者都有些說不通的地方,帛書版尤甚,因為上下兩句說的都不是一個事情,怎么能用“故”作連接呢?

      帛書版的意思是:保持沒有欲望不去干預(yù),來觀察萬物的奧妙;有需求的時候,來觀察萬物的界限。

      這里的觀雖然譯作觀察,但并不只指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領(lǐng)悟、發(fā)現(xiàn)的意思。

      這里的無欲有欲是對萬物的態(tài)度,無欲的時候領(lǐng)悟自然規(guī)律,有欲的時候發(fā)現(xiàn)萬物的作用范圍。徼就是邊界。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其實通行版這么斷句也是怪怪的,怪就怪在這個欲字上。

      常無就是維持在無的立場上,站在無的角度上。

      即:站在無的角度,嘗試觀察宇宙洪荒的奧妙,站在有的角度,嘗試觀察萬物的界限。

      其實我個人的理解,不如解釋無和有為不存在與存在。

      站在無的角度也就是超越個體自身的限制,如同自己并不存在,從更宏大的角度去觀察。

      而有則是從個體自身的角度出發(fā),也就是自己存在。

      這樣可能更好理解一些。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里兩個版本的表述差異比較大,但意思相差不算很大。

      首先是兩者,哪兩者呢?有說有和無的,有說有名無名的,有說妙和徼的,但其實歸納為一就是有和無及其衍生。

      所以就可以暫認(rèn)為是有和無。

      兩者同出于道,名字不同但說的其實一樣,也就是道,道是比玄妙更加玄妙的,是打開/通向/了解一切精妙奧妙的大門。

      這兩者是相同相通的,從道中出來后有了不同的名字,但同樣是很玄妙的,道是比玄妙更加玄妙的,是打開/通向/了解一切精妙奧妙玄妙的大門。

      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的差別在哪呢,在于從有無指向道的過程,但開篇也說了,道是沒法描述的,所以說有無同謂之道我覺得是欠妥的。

      通行版雖然意思不連貫,但從這個角度來講是更合理一點的。

      標(biāo)簽: 人類滅亡 從無到有 一人之下 無中生有 舉個例子

      責(zé)任編輯:mb01

      網(wǎng)站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 免責(zé)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lián)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