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郫都區繞城高速外側犀團路的“馬卡龍”大橋上,不少市民游客正在騎行,感受生態公園之美。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海洋 攝
【資料圖】
推窗見綠、雪山陽臺、綠道騎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擦亮“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底色。
近年來,成都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11月3日至4日,“共筑高品質生態圈共繪都市圈藍圖”媒體行活動走進成都,來自中央、省、市10余家主流媒體一起探尋“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生態密碼。
看實踐
以“智”促“治”創新綠色低碳新場景
寬闊整潔的道路旁,藏著監控機動車尾氣的“千里眼”;入河排水口裝著AI“眼睛”,24小時監測水質……日常生活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正讓城市變得更加綠色低碳。
采訪團走進成都生態環境保護的“中樞大腦”——成都市生態環境指揮調度中心。電子大屏上,成都市域地圖正動態更新數據。
“大氣污染的監測和溯源是難題。”成都市環境應急指揮保障中心主任賈濱洋介紹,通過成都數智環境系統整合各類監管數據,并結合走航、遙感、電力報警等科技手段,建立智慧生態環境、智慧工地、智慧水務等平臺,形成可視化、系統化、高效化的工作體系。
以“智”促“治”,各類智慧化環境治理手段持續推進。
公共交通出行、節約用水用電、不制造噪聲……這些“舉手之勞”的低碳行為,在成都已形成量化標準和獎勵機制。活動中,采訪團現場體驗了“碳惠天府”綠色公益平臺的碳積分場景。
近年來,成都在國內首創“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雙路徑碳普惠機制,推出專屬綠色公益平臺——“碳惠天府”,對公眾的低碳環保行為發放碳積分,積分可兌換相應的獎勵。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軍介紹,從“碳惠天府”機制創新提出到落地實施,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打造了15個碳積分場景,線下推出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熊貓基地紅旗連鎖等44個低碳消費場景,開發碳減排項目40余個,審核登記碳減排量8萬余噸。到2023年,“碳惠天府”力爭用戶突破200萬名。
“讓綠色低碳生活成為我們的日常,就是為守護碧水藍天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媒體代表紛紛感嘆。
看成效
十年深耕 交出綠色低碳的“生態答卷”
“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是近年來成都亮麗的城市名片,“窗含西嶺千秋雪”的歷史勝景已逐漸成為日常。
數據顯示,十年間,成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132天增長至299天;PM2.5濃度累計下降58個百分點。
升降之間,“氣質”顯現。
“這源于這十年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在成都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張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成都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十三五”期間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長支撐起年均7.3%的經濟增長。
十年來,成都交出的“綠色答卷”引人矚目。瞄準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成都持續深入打好錦城藍天、蓉城碧水、天府凈土等十大攻堅戰,市控以上斷面優良水體率由71.1%提升至100%,黃龍溪出境斷面實現“劣Ⅴ類變Ⅲ類”的歷史性跨越;規劃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和公園城市綠道,森林覆蓋率40.33%,創建天府錦城、錦江公園等10個國家級生態價值轉化示范區和23個公園城市示范片區。
瞄準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成都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0.8%,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62.6%,軌道交通通車里程558公里,成都“5+1”區域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提高至60%。
瞄準智慧精細現代化治理,成都在全國率先全覆蓋設立鄉鎮環保機構;出臺《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12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建成大氣院士(專家)工作站,健全1197個大氣和208個水質水量自動監測站的天空地一體環境監測體系,推廣科技監測監控手段,7日空氣質量預報準確率超92%。
看謀劃
保持定力 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既看成效,也聽打算。成都將如何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為大美公園城市添“青綠”?這也成為采訪團關心的話題。
有久久為功的持續推進——
幾乎每到秋冬季,四川盆地空氣質量都會遭遇嚴峻考驗。日前,成都啟動今年秋冬首個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秋冬季藍天保衛戰邁入攻堅期。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成都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印發實施《成都市2022—2023年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方案》,從持續抓好移動源管控、深化開展工業源治理、扎實推進揚塵源監管、加強其他面源污染防控、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和區域聯防聯控等方面多措并舉,持續改善全市空氣質量,全力爭取更多的優良天。
為細化工作、推進落實,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還出臺了專項工作方案,對打響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進行包片幫扶,共劃分7個市級包片幫扶組和2個市級專項幫扶組,對各區市縣進行全覆蓋,逐一明確重點任務、提供技術支持、加強督察督辦。
也有聯防聯控協同發力——
隨著成都都市圈建設的提速,成德眉資四市在大氣治理、生態建設、污染防治、聯合執法、信息共享等方面開展了諸多合作,助推了生態環境同城化、一體化發展。
“類似互動在未來將有更多。”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建立成德眉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探索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的科學路徑,促進協同治理。
還有更高標準的提質增效——
張軍表示,下一步,成都將堅持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綠色低碳轉型是其中的重點。成都將著力從供給端和消費端同步減碳,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四大結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楊柳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亞飛)
標簽:
- 衢州風華學校教師宋晴斬獲省級比賽一等獎
- 阿根廷隊將與阿聯酋隊進行一場友誼賽后前往卡塔爾
- 卡塔爾世界杯各隊大名單全出爐 我們總結了5個“最”
- 世界消息!北京唯一“五線換乘”樞紐!麗澤城市航站樓交通樞紐獲批
- 全球新動態:美國今年流感季已致1300人死亡 專家呼吁民眾積極接種流感疫苗
- 天天快播:世界首個唾液孕檢試劑盒即將上市
- 天天滾動:今年以來我國新開工重大水利工程45項 創歷史新高
- 熱點聚焦:北京朝陽:繼續增加核酸檢測點位和通道,優化點位布局
- 美國登月火箭終于發射升空 執行“阿耳忒彌斯1號”任務
- 看熱訊:10月民航客運數據發布 ?主要運營指標同比下滑
- 世界熱資訊!綠色菜單引領餐廳低碳消費新風尚
- 燕麥奶不等于燕麥加牛奶
- 四川省總工會職工心理健康服務活動走進遂寧
- 今日關注:北京新增感染者中,147例為隔離觀察人員,涉及13區
- 全球播報:貴州大方:非遺傳人高光友獲“貴州工匠”稱號
- 世界通訊!用包裹著火焰的詩句,撫平時光的皺紋|“娜夜詩選”首發
- 2000千克是多少噸?1噸等于多少磅?
- 含“相接”的成語有哪些?人山人海出自哪里?
- 描寫潮水的四字成語有哪些?悶雷滾動近義詞都在這兒!
- 中國最嚇人的一本古籍是什么?為什么現在中醫不學本草綱目?
- (V面日報11.15)彩虹醬哇、鈴宮鈴、阿薩獲漲粉、營收、人氣榜榜首
- 干燥劑怎么重復利用?與壓片型干燥劑類似的干燥劑有哪些?
- 世界微資訊!疫情午報|31省區市昨日新增1.9萬余例,詳情匯總
- 環球今日訊!國內旅游市場再迎利好 出行信心恢復仍需時間
- 焦點精選!2022“閱讀北京·十佳優讀空間”評選結果出爐
- 全球新資訊:衢江區“一庫一策”動態清零病險水庫
- 世界熱文:安化縣退休交警給村民送頭盔
- 每日熱文:?衢州“烏引”建設高速互聯“智能引水網”
- 速讀:黃山風景區探索"信用游" 能否成旅游業趨勢?
- WTA發布明年1至8月賽歷 澳網農歷春節期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