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在京新校區來了

      發稿時間:2023-08-28 23:14:39 來源: 北京日報

      8月以來,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3所大學紛紛傳來在京新校區的最新消息。其中,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一期9月將投入使用;北京大學懷密醫學中心將承接北京大學醫學部70%的學生;首都醫科大學新校區建成后將騰退現有5個校區,實現“一校一址”辦學。一起來看詳情~


      【資料圖】

      北京大學懷密醫學中心

      承接醫學部七成學生

      近日,密云區規自分局對北京大學組織編制的懷密醫學中心項目初步設計方案進行了公示。該項目位于密云云西MY00-0502街區,懷柔科學城東區,總建設用地面積約335869.13平方米,擬用于建設文化設施、體育設施、教學樓、科研樓及配套設施,總建筑面積約662350.91平方米。項目建成后將有力承接中心城區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密云醫藥產業和公共服務水平。

      密云區人民政府發布的信息顯示,去年1月,北京大學懷密醫學中心項目獲教育部批復。項目將按照整體規劃、分期建設的思路,打造教科產一體化的國際一流醫學中心,承接北京大學醫學部70%的學生。重點圍繞協同創新、新藥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四大平臺,布局創新藥物研究院、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P3實驗室)等科研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

      一期9月投入使用

      8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朱信凱到通州新校區辦公,并主持召開第一次配套工作專班會。

      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新校區項目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重大項目。新校區地處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創新發展軸和生態文明帶“一軸一帶”相交形成的東北區域,總用地規模110公頃,建筑規模105萬平方米,學生規模達21800人。

      新校區計劃分兩期建設實施。一期預計于202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首批8000名學生屆時將入住新校區。全項目計劃至2025年建設完成。

      首都醫科大學新校區

      將實現“一校一址”辦學

      近日,市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首都醫科大學新校區(校本部)項目建議書(代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是2023年市重點工程、城南行動計劃重點項目,已納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十四五”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將進一步推動全市教育資源合理布局。

      首都醫科大學是北京市屬醫科院校,辦學定位為立足北京、領先全國、國際一流研究型醫科大學,重點發展學科包括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等。目前設右安門、順義、和平里、花鄉、東四十條等5處校區。

      首都醫科大學新校區(校本部)項目位于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北至太福路、南至新志路、西至永慶南大街、東至蘆興南大街。總建筑面積約67萬平方米,主要建設教室、實驗實習用房、圖書館、重點實驗室、實驗動物用房、師生活動用房、學生宿舍、食堂等。新校區以師生為中心、教學為核心,由內向外分為公共核心區、科研和教學區、師生生活區三個圈層,聚焦教研結合、強化師生互動、突出學科融合。公共核心區由師生活動中心、圖書館及中心綠地組成;科研和教學區由科研樓、教學樓和動物實驗樓組成;師生生活區由學生宿舍、食堂和體育設施組成。項目計劃于2023年年底前開工,2027年完工。

      新校區建成后,首都醫科大學將騰退現有5個校區,實現“一校一址”辦學。目前首都醫科大學5個校區中4個位于中心城區,其中主校區位于豐臺區南二環外。實施新校區建設,將學校位于中心城區教育科研功能全部遷出,能夠更好地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

      高校搬遷贏得更多發展空間

      是改革與重組的全新機遇

      早在北京市教育“十三五”規劃發布時,北京市就表示將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促進區域教育協同發展。北京市將不再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不再新設立或新升格普通高等學校,高等教育學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積。城六區高等教育不再校內擴建。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屬高校通過整體搬遷、辦分校、聯合辦學等多種方式向郊區或河北、天津轉移疏解;扎實推進良鄉、沙河高教園區建設,支持入駐高校本科生基本教學功能和部分實驗室遷入。

      分列北京一南一北的昌平區沙河高教園區和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近些年連續接納了10余所高校。未能及時入駐的其他北京高校,則相繼投入通州、大興、懷柔等地的郊區地圖。就連距離北京105公里的雄安,也成為了不少優質高校的選擇。

      高校搬遷不僅為學校帶來了更大的辦學空間,更帶來了改革與重組的全新機遇。如首都醫科大學承載的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將輻射帶動新校區周邊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同時,新校區將與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等方面深入合作,推動教育、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為區域發展注入新動能。

      來源 北京考試報

      編輯 孟紫薇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