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民族舞劇《紅樓夢》:美得讓人心醉的十二釵挽歌

      發稿時間:2023-08-27 16:02:13 來源: 北京日報


      【資料圖】

      根據《紅樓夢》創作的舞臺作品,大多會以寶玉作為線索和主視角,通過他的經歷帶出寶黛釵的愛情故事以及賈府的興衰,但由江蘇大劇院出品, 黎星、李超共同執導的民族舞劇《紅樓夢》與眾不同。這部備受關注的作品本周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劇中寶玉的故事被弱化,呈現的是一曲封建王權籠罩下的女性挽歌。

      舞劇《紅樓夢》的主角不是寶黛釵,而是金陵十二釵。從正式開演前十二釵相繼登臺的暖場,到劇中太虛幻境、大觀園等場景,再到結尾“花葬”齊登臺,劇中不少十二釵“同框”的畫面十分唯美養眼,群舞美得讓人心醉。但若論雙人舞或獨舞,反而讓人印象不太深刻。

      老實講,在原著中十二釵都沒有什么機會“同框”,但舞劇甚至打亂了原著的敘述順序讓她們“同框”,當屬有意為之。例如表現大觀園的場景,妙玉不止一次和寶黛釵以及三春同出場,湘云的姿態則是“醉臥”,這在書中顯然不是同一時空發生的故事。這不禁讓人想到宋代乃至明代的文人畫,諸如芭蕉、梅花、竹子等不屬于同一時節的植物,經常同時出現在一幅畫作中,這并非繪畫者不懂植物生長規律犯了錯,而是為了彰顯文人品格,反而不必執著于一時一地之景,是中國藝術精神乃至中國哲學的體現,十分巧妙。

      這部《紅樓夢》講述的是十二釵的命運與喜悲,從她們青春年少、鮮活爛漫到逐漸凋零,呈現封建王權、封建禮教對女性的壓迫,其中“省親”一場尤為亮眼。舞臺上立著一排排笨重又板正的服裝,仿佛古代命婦穿的禮服,舞者把它們套在身上,就像牽線木偶一樣跳起可怖的舞蹈,脫下來就恢復自然靈動。從觀感上說,這段舞蹈給人帶來了明顯的不適感,帶有陰詭的氣息,但這種不適感又與封建王權對女性的壓迫相契合,與劇情也十分契合,是成功的呈現。

      如果說“省親”是《紅樓夢》對“不適感”的善用,那結尾的“花葬”一場,似乎將“不適感”用得有些過頭。這一場在全劇故事完全結束之后,十二釵齊齊出現,換上了和此前戲服迥然不同的純色長袍,站在椅子上散開長發,甩頭跳起了現代舞。從十二釵作為講述主體的意義上講,這里她們再出現,表現為對命運的控訴與抗爭,在敘事邏輯上非常完整。但讓不少觀眾不太能立刻接受的是,“花葬”一節的舞蹈風格和此前大不相同,在欣賞習慣上實在突兀,而這種表現形式,一下就能讓人夢回導演黎星的其他作品,感覺從《紅樓夢》“跳戲”到了別處。

      我們當然鼓勵導演對古典名著進行當代化的解讀,但如果在劇目結尾比較突然地改變畫風,還與自己以往的作品相似,難免會降低觀眾的接受度。反不如讓創新走得更遠些,從上半場開始舞臺呈現就可以更加現代,這樣一來前后連貫,也會帶來更大的沖擊力,當然,這樣做對導演來說必定是更大的挑戰。

      另外,劇中有一場命名似乎值得商榷。上半場最后一場名為“葬花”,表現的并非是書中第二十七回黛玉吟誦《葬花吟》的葬花,而是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共讀西廂的故事。誠然,黛玉在讀《西廂》之前也有葬花的舉動,但舞劇中的這一場顯然并不著意描繪葬花,而是共讀西廂。這一場也幾乎是全劇中唯一一場只表現了原著中單一故事的場景,并沒有雜糅后文“飛燕泣殘紅”、吟誦《葬花吟》的情節。對大眾來說,“葬花”與《葬花吟》關聯最為密切,因此,從表達內容乃至貼合小說回目的角度,這一場不太適宜與《葬花吟》的葬花混淆。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