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打死不能報新聞學?炒作“天坑”才是真坑

      發稿時間:2023-06-17 20:03:35 來源: 北京日報

      高考志愿填報在即,作為固定節目的支招避雷再次上演,今年的矛頭指向了新聞學專業。

      網紅考研指導老師張雪峰以985院校的新聞傳播老師還沒其粉絲多來論證新聞專業不值得報;學院派則認為,高校不是MCN網紅培育機構。唇槍舌劍之下,張雪峰自稱“離被人搞不遠了”,一些網友則“正義感”爆棚,大呼保護“說真話”的張老師。這場口水仗越來越跑偏,讓人不吐不快。


      (資料圖片)

      其實,任何專業都有人吐槽。從“生化環材四大天坑,土木機械兩大護法”,到“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勸人學法,千刀萬剮”,“天坑專業”的版本持續翻新。即便是所謂的熱門專業,你也能搜到一堆勸退帖。這里頭,有真心話不假,但更多是同學們和從業者一時的抱怨與自嘲。然而,從上學到上班,誰不是一邊吐槽一邊堅持?

      所謂“天坑專業”那么多,為啥新聞學招致的炮火那么猛?這和每年高考后引發熱議的只有高考作文是一個道理。相較于外行不懂的理工科以及哲學等相對“高冷”的文科專業,新聞傳播離大眾更近,所以誰都能點評幾句。而從一眾人的發言可以看到,論據基本上可歸結為人人都能做自媒體、現在的“垃圾媒體”太多、做記者編輯不賺錢云云。

      傳統媒體的渠道優勢式微不假,但自媒體的魚龍混雜反而凸顯了專業性的稀缺。況且,大多數優質自媒體的主理人,都是科班出身、記者轉行。事實說明,專業的訓練從來都不會白費,而一些網友將對輿論亂象的怒氣發泄到新聞學專業身上,這本身就不客觀。僅從這場情緒宣泄大于理性討論的口水仗,就能看出一些人媒介素養堪憂,反倒證明了新聞學專業的任重道遠。

      今年的“天坑”主角換成了新聞學,但每年的爭論本質上都圍繞著一個問題:填報志愿,到底是為了理想,還是為了“錢途”?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事實上,志愿怎么填,從來沒有標準答案,簡單粗暴的二分法也禁不起推敲。

      一來,任何專業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學有所成都有用武之地。特別是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新技術新業態層出不窮,沒人能夠精準預判哪一個專業前景好。“張雪峰們”也不過是套用了過去一段時間粗淺感性的觀察,那些經驗在幾年后就會成為明日黃花。

      二來,強扭的瓜不甜,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每個人的脾氣秉性、夢想追求都不同,那些被所謂經驗操辦的人生,真的是當事人想要的幸福嗎?即便進了所謂的熱門專業,躺平四年,就能等著數錢嗎?惟有熱愛能抵歲月漫長,不論是選擇了什么專業,都要靠勤勞付出才能有所收獲。

      近些年,動輒就有聲音渲染某某學科無用論。事實上,不是某某學科無用,而是這些人所言的“有用”標準太窄。畢業后要為面包和牛奶奔波不假,但大學求知的意義絕不僅限于此,它更多是一種思維的訓練、視野的涵養,以及為未來蓄能。很多“無用之學”或許無法立竿見影地變現,但長遠觀之,不僅豐盈著我們的頭腦,更可能是真正的富礦。

      還記得“北大屠夫”陸步軒嗎?按一些人的觀點,農家子弟出身的他,選擇中文也屬“天坑”,當屠夫更白瞎了其北大履歷。但今天,他賣豬肉也賣出了連鎖企業。陸步軒說現在他想明白了,讀書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讀書能改變思維。

      當一些人吐槽基礎學科是“天坑專業”時,可曾想到,正是基礎研究的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高精尖產業發展?當一些人喊出文科無用論時,可曾想到,正是人文精神的貧瘠,才讓自己那么焦慮又那么偏激?

      青少年令人艷羨之處,正在于他們擁有人生的無限可能,有機會為自己的真正所愛窮山距海。希望更多高考生能從心底的熱出發,去成就屬于自己的事業和人生。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夏天

      編輯 崔文佳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