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前沿熱點:因為這項工程,北京山區的喬木碳儲量增長350%

      發稿時間:2023-06-16 23:07:22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朱松梅 通訊員 方昊

      6月17日是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獲悉,經多年造林,首都山區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67%,沙化土地面積下降六成。

      風沙曾讓深深困擾著京城。老舍先生在《北京的風》中這樣描述:“北邊的禿山擋不住來自塞外的狂風……青天變成黃天,降落著黃沙。”


      (資料圖片)

      治沙之策在種樹。從上世紀80年代起,本市陸續開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等工程。2000年6月,一場旨在遏制風沙危害的國家級生態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啟動實施,門頭溝、房山、昌平、平谷、懷柔、密云、延慶等7個工程區開始了一場人與沙的艱苦搏斗。20余年來,工程共完成造林營林922萬畝,有效逆轉了沙化擴展勢頭。監測顯示,全市沙化土地面積由5.62萬公頃減少到2.23萬公頃,減少近60%。

      治沙之外,驚喜不期而至:京郊密林成為野生動物植物的理想棲息地。近幾年,“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出現在延慶野鴨湖濕地,20只“國寶”白鶴成群到訪密云水庫涵養林,一簇簇白花槭葉鐵線蓮,年年清明在京西山崖上迎風綻放……北京無喙蘭、北方鳥巢蘭、水毛茛、百花山葡萄等稀有植物,相繼在工程區內被發現,北京已成為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工程區內茂盛的植被,為本市鎖住了寶貴的水資源,首都水源涵養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據測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范圍內,每年可減少單位面積水土流失量54.3噸/公頃,有效降低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率。北京地區的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率由上世紀90年代的最高年發生7起,到如今最高年發生1-2起。工程區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治理后出水水質全部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以上;密云水庫水質連續十年保持在Ⅱ類標準以上。

      工程區也成為寶貴的碳庫。據研究測算,2001年工程區內喬木植被碳儲量263萬噸,而到2022年工程區內的喬木植被碳儲量躍升至1100余萬噸,20年來喬木植被碳儲量增長350%以上。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帶來的喬木和土壤固碳貢獻1500.40萬噸碳,相當于累計吸收二氧化碳(總碳匯量)5501.47萬噸,釋放氧氣4001萬噸。

      此外,綠進沙退也讓很多人吃上了生態飯。京津風沙源工程助力綠崗就業人數達5萬余人,工程區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22年的2萬余元。

      “防沙治沙工作有長期性、艱巨性、反復性和不確定性。”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是鞏固拓展成果的關鍵期。本市將優化農林水土地利用結構,留足必要的生態空間,保護好永定河流域等五大風沙危害區沙化土地治理成果,守護首都生態安全。結合落實國家相關規劃,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提升首都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沙塵隨風流動,需跨界治理。本市還將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加強與沙源區、路徑區的交流合作,在沙塵暴監測預警、防沙治沙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合作。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供圖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