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天天熱點評!“momo大軍”興起,既反網暴就莫當“法外狂徒”

      發稿時間:2023-05-18 19:14:44 來源: 北京日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頭、豆豆眼、握著小爪爪的粉色小恐龍,與這個頭像一起出現的昵稱是“momo”……一段時間以來,經常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可能會發現,昵稱為momo的賬號幾乎無處不在。媒體調查顯示,僅在小紅書上就有200多個相關用戶,豆瓣等平臺也都有其身影,改名momo似乎成了互聯網文化的一種新潮流。

      所謂momo,并不特指某一個人,而是由一群互聯網散戶組成的匿名群體。起初,諸如此類的造型只是新用戶注冊賬號后自動生成的默認信息,而隨著越來越多人主動加入“momo大軍”,這場集體行動也被賦予了更多意義。

      猶記社交媒體剛興起時,這一虛擬空間成了不少人擺脫現實束縛,表達自我、抒發感情的理想世界。然而,一輪輪的技術升級除了帶來信息便利,也讓隱私被窺伺、私域被占領,迅速給人帶來強烈的社交倦怠。與此同時,與日俱增的非理性討論也加劇著網絡戾氣。觀點稍微相左就攻擊謾罵,動輒訴諸人肉網暴,當受害者名單越來越長,在社交媒體上“不敢發言”也就成了普遍心態。這個角度上,與其說momo們是在主動跟風“更名換姓”,倒不如說是希望獲取一份“泯然眾人”的安全感。

      加入“momo大軍”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護隱私、防范網暴,這一點還有待檢驗。不過可以肯定,盡管匿名潛水的需求始終存在,可這些高度雷同的頭像與昵稱,又多少給人一種被水軍圍攻的既視感,進一步降低了網絡信息的真實性與可信度。更值得警惕的是,群體之下,當一些人穿上匿名的馬甲、戴著相同的面具,網絡發聲反而容易變得更加隨性,甚至不乏momo戲稱自己為“法外狂徒”。當然,頭像與昵稱只是表象,每個用戶都有獨一無二的賬號ID,互聯網從來都不是法外之地,絕不存在什么法不責眾的幻覺。但透過這場網絡狂歡也能看到,主動隱身換不來交流和諧與彼此尊重,倒給平臺治理提出了更多考驗。

      正如“江湖騙子”“已注銷”等網名已被部分平臺制止,當momo們顯現出擾亂秩序的風險,平臺恐怕也不會坐視不管。但相比于一次次復盤,平臺更需處理好的是公共與隱私的邊界、揚善與制惡的關系,讓用戶感受到更多實實在在的網絡安全感。對于網友而言,主動隱身也許能避免不必要的爭端,可長期來看,少一些情緒宣泄、極端思維,多一些同理心和包容心,或許才是追尋集體網絡舒適感的解藥。畢竟,一個和諧健康的網絡風氣,既會讓所有人受益,也決定著我們“數字化生存”的最終走向。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