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最新快訊!孩子愛上“盤手串”,家長應該怎么辦?

      發稿時間:2023-05-09 18:25:56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賈曉燕

      近一段時間,中小學生“盤手串”的新聞引發社會持續關注,而某明星與女兒同框的視頻中也坐實了孩子愛上“盤手串”這件事。有學生表示,“盤手串”是為了減壓,期望變得更加“佛系”。現在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壓力?愛上“盤手串”是否有不良影響?假如孩子變“佛系”了究竟好不好?今后若再遇到類似“盤手串”這樣的行為家長應該如何對待?


      (資料圖)

      【問題一】

      現在中小學生為何感覺壓力大?

      多重原因導致學生尋求解壓

      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校長 陳立華

      近日,各式各樣的手串成為校園里的新寵,引發社會熱議。“盤手串”之所以能受到學生的追捧,在我看來,一是為了尋求解壓,二是孩子們的跟風行為。

      其實,近年來學生群體里有不少減壓的玩具,比如各種擠壓、揉捏的玩具等。這些解壓玩具之所以能在學生中流行,主要是因為現在學生的壓力過大,通過這些玩具,可以轉移注意力。那么,現在學生的壓力大在什么地方呢?

      一是來自學習的壓力。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但是過重的學業負擔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作業、準備考試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形式較為單一,抄寫作業、刷卷子等形式無形中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學生的學習時間較長,學習任務又比較重,比如小學生、中學生在學校的時間都比較長,學生回家之后,很多家長還要求孩子再進行一些補習和提升,周六、周日的休息也很難有保證。有的孩子長時間處于這種緊繃狀態,慢慢就會產生學習壓力,甚至會出現厭學的情緒。

      二是來自家庭的壓力。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在日常學習中,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求較高,孩子可能會因為家人的期待,或者對自己較高的要求無法達成而感到壓力。現在有個詞叫“內卷”,很多家長處在一個“卷”的狀態,孩子被夾在其中裹挾著前行。尤其一些家長過度期待自己孩子的成績,希望他們能夠比別的孩子更加優秀,這種期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力,當孩子不能達到家長的期望時,很容易感到自卑和無助。與此同時,為了滿足家長的要求,一些孩子不得不在課外死讀書本,忽略了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還有一些單親家庭的學生因為家庭矛盾產生了很多負面情緒,他們會因為家庭環境不穩定、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等原因而感到壓力。

      三是來自人際交往的壓力。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產生一些社交壓力。這主要是指孩子在與人交往中面臨的不適和困難。中國青少年研究網曾做過一次關于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3%的學生感受到人際相處(與老師、同學、家長)有壓力。比如有的孩子是因為對自己的外貌、性格、才華、成就等方面的擔憂或負面評價產生一些壓力,或者是因為和同學相處關系不融洽而產生了壓力。當前,部分小學生與同伴交往時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一些孩子總是以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不懂得顧及他人,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一旦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受到影響,他們就會產生過激的情緒變化。

      四是來自升學的壓力。“教育內卷”已經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遍問題,一個學生努力學習考高分,一群學生努力學習提升了錄取分數線。所以,很多初、高中生會面臨中考、高考等關鍵時期的升學壓力,他們需要取得好成績以便進入自己心儀的高中或大學。學生之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導致很多學生和家長處于焦慮和高壓的狀態。

      學生的壓力多元,產生壓力的原因也多種多樣,一個手串或者一些減壓的玩具是否能解決這些問題呢?我認為是解決不了的。老師和家長要引導孩子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當中去,把該有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為孩子創造寬松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孩子多參與體育、藝術、社會公益等各種活動,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促進身心健康。

      【問題二】

      愛上“盤手串”會有不良影響嗎?

      留意“小癖好”但無需過度關注

      黃岡中學北京朝陽學校校長 牟成梅

      就像2022年突然之間中小學生都會唱《孤勇者》一樣,2023年中小學生又開始“盤手串”了。想想自己的學生時代,小學時收集過水果糖的包裝紙,中學時用彩色線繩編各種花式的手鏈。網上也有人吐槽,在學生時代玩兒過“轉筆”、抄過“歌詞本”……這些不同年代在學生中流行的“小癖好”,從未像“盤手串”這樣引發社會關注,究其根本,是因為當今小學生的這個愛好原本是中老年人的“專利”。那么,愛上“盤手串”會不會有不良影響呢?

      近來,我針對這種現象做了一些調查,結果表明:多數中小學生“盤手串”也就是一種“小癖好”,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從眾的舉動。其原因與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有關:一方面,中小學生喜歡模仿,容易跟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他們的一種社交方式;另一方面,這個階段的學生處于心理飛速成長期,他們的喜好有較強的不穩定性和可變性,一段時間之后,他們的興趣愛好也就會轉向,就像中小學生先是喜歡唱《逆戰》、后來又喜歡唱《孤勇者》一樣。

      雖然“盤手串”“轉筆”等“小癖好”都會在風靡一時之后轉向,但總是會有新的“小癖好”來替代。“癖好”雖小,本身也無特別明顯的優劣之分,卻也需要家長和老師適當留意,注意引導,才不至于跑偏。

      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家長和老師應關注這些“小癖好”本身是否具有傷害性,有沒有安全隱患,既要考慮到身體健康方面的,也要考慮到思想意識方面的。在安全這個問題上,家長和老師必須把好第一道關。如果就是“盤手串”“轉筆”這樣的“小癖好”,我認為無需過多關注,只要留意觀察、及時引導就好。如果確實存在安全隱患或風險,那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及時糾正、指導,甚至制止。

      其次,從眾可以理解,但是攀比不能認同。一些“小癖好”能流行,主要是因為中小學生希望與同齡人交朋友,保持友誼,渴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而共同的“小癖好”就成了他們的一種社交方式。這種“從眾”滿足了他們的安全需要及歸屬需要,以得到大多數人的心理認可和接納,從而消除他們由于與眾不同而產生的焦慮,為他們的進一步交往和參與群體生活創造前提,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這是“從眾”的積極一面。但是,當中小學生的這種“從眾”變成了一種不切實際地同強于自身的一方進行盲目比較,比如“盤手串”變成了對手串款式、價值等方面的盲目比較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負性攀比心理”。面對這種“負性攀比心理”,家長和老師就需要通過引導小學生建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念和充分發揮老師、家長的示范作用,營造良好的家庭(或班級)心理環境與氛圍,在民主和諧的心理氛圍中培育中小學生自信、開朗與積極的心理品質。

      第三,適時、適宜才是“小癖好”免遭嫌棄的關鍵。類似“盤手串”的“小癖好”雖然無傷大雅,但是,上課盤、寫作業盤、睡覺也盤就很難得到家長、老師的支持。掌握好了“什么時間玩兒”“怎么玩兒”,家長和老師是不會反對中小學生的這些“小癖好”的。說到底,這就是時間管理和規則意識的問題。在中小學階段,我們經常會在游戲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學習時間管理。所以,面對“盤手串”盛行的局面,家長和老師可以通過民主、平等的方式,比如召開主題班會等形式,讓學生展示“盤”的花式,討論“盤”的規則,約定“盤”的時間,這樣適時、適宜地“玩兒”,才不至于影響成長與學習。

      誰的學生時代還沒點“小癖好”或“習慣性舉動”呢?其實,我們無需過度關注是“盤手串”還是“轉筆”,重要的是家長、老師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和良性互動。

      【問題三】

      孩子變“佛系”究竟好不好?

      青少年要敢于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北京市魯迅中學教師 王晶

      “雙減”之后,“教育內卷”還存在一定慣性,孩子們面臨的壓力并未完全消失。如何勞逸結合,找到學習和放松之間的平衡?最近在中小學生間流行的“盤手串”似乎成了這個平衡點。有些孩子說,此舉能令他們放松,甚至變得“佛系”。那么,孩子變得“佛系”究竟好不好?我認為,這種態度需要客觀看待。

      近年來,社會普遍在關注“教育內卷”現象,卻很少注意到,一些“佛系”學生也在悄悄生長。從好的方面來看,這部分學生溫和謙讓,隨和的他們能夠輕松地融入團隊、和同伴和諧相處。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這部分學生明顯缺乏競爭意識,小小年紀干什么都無所謂,學習成績差也不在乎,覺得順其自然就好,做事慢慢悠悠、拖拖拉拉更是常態。相比之下,他們的家長很著急,覺得自己的孩子沒有努力的方向,缺乏奮斗目標,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

      據我觀察,“佛系”學生大概有兩種情況:第一種,這部分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好,孩子從小沒吃過苦,想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他們不需要努力便能輕而易舉地心想事成。曾有家長跟我反映,自己的孩子從不缺錢,就是缺乏奮斗精神,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克服而是怎樣逃避,在學習上尤其如此;第二種,有些孩子并非真的“佛系”,只不過是把“佛系”當借口,他們沒有找到學習方法、做事規律,當現實不如人意時,便用這個外殼來保護自己,背后隱藏的其實是孤獨與自卑。

      前者也好,后者也罷,無論屬于哪種情況的“佛系”,我覺得都需要進行正確引導。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里早就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國家強盛離不開青春活力,青少年就應該有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當然,我們引導的目的并不是讓這部分孩子也“卷”起來,而是幫助他們早日確立人生目標,成為在某個領域能獨當一面的棟梁之材。

      對于缺乏奮斗目標的“佛系”孩子,家長可以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日常的家務中來體驗勞動的辛苦,也可以帶領他們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去體會生活的艱辛。這樣不僅會讓他們更加珍惜現有的幸福生活,也會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自己的點滴“奮斗”對家庭的和諧、社會的進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孩子們一定會耳濡目染。

      至于拿“佛系”當幌子的孩子,其實他們并不是不想參與競爭,而是“怕輸”心理在作祟。如果家長給他們制定的目標太過高遠、遙不可及,他們就會仰天長嘆,甚至會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既然拼盡全力也達不到想要的結果,還不如“躺平”算了。這樣,會導致他們一遇到困難就有意逃避。家長一定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幫助他們制定合理的目標,成為他們前進道路上的陪伴者、引導者,因為只有讓他們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進取心。

      孩子們的興趣愛好不盡相同,有的擅長數理化,有的喜歡唱歌,有的樂于跳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只要不斷引導、鼓勵孩子去發現自己擅長做的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自然也就增強了競爭力。慢慢地,孩子就會脫胎換骨,變得敢于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問題四】

      今后再遇上類似行為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創設有趣活動喚醒孩子心中夢想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心理教研員 白玉萍

      “盤手串”是許多中老年人熱衷的一種休閑愛好,甚至被認為是“油膩中年男人”的一大標配。今年,“盤手串”在中小學生間流行了起來,孩子們上課盤,下課盤,相互比較手串的款式、質量和價格,以及誰盤珠盤得更加嫻熟有技巧。

      有的教師和家長認為“盤手串”類似玩手機和網絡游戲,是孩子不認真學習的一種具體表現,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可能會影響健康,應該明確禁止。有的教師和家長認為中小學生好奇心強,看到別人玩自己也跟風玩一下,過段時間新鮮熱鬧的勁頭就過去了,只要不過度沉迷,適當玩玩未嘗不可。

      中小學生“盤手串”自然不是因為他們變得“油膩”,他們只是在成年人或者網絡的影響下模仿習得一種解壓方式。如同過往年代的中小學生普遍愛玩玻璃球、跳皮筋、跳房子、頂拐等游戲一樣,我們對中小學生“盤手串”這件事情既不能強行壓制,也不必過于擔心和過度解讀,而是需要加以正向引導。

      首先,要理解并接納孩子們的行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教育改革者以及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杜威認為:兒童期不僅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它具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即兒童不能只為將來活著,也應為現在生活,他們應該享受童年這一特殊的時期。教師和家長要認識到游戲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兒童生活中天經地義的事情,玩是孩子們認識世界、人際交往、學習知識技能、體驗人生的自然而正常的途徑。“盤手串”只是孩子們當下玩的一種游戲,教師和家長大可不必將其視為“洪水猛獸”。

      其次,要認可孩子們進行的探索。客觀來講,即便是在當今“雙減”政策實施的背景下,孩子們承擔的學習壓力也不容忽視,何況他們可能或多或少還有來自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壓力。孩子們覺得“盤手串”可以緩解壓力,這說明他們在探尋可以讓自己的壓力得以釋放的出口。面對壓力,不隱瞞、不拖延,而是去嘗試自我調適,讓自己情緒平和,變得更加輕松快樂,對于孩子這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做法,教師和家長當然應當給予肯定。

      第三,要了解孩子們內心真實的需求。實際生活中,教師和家長往往都太忙了,很難真正做到以兒童為中心,蹲下身子來與孩子從同一個視角去看問題。所以當一個熱點話題、熱點現象出現時,當孩子們呈現出一些特別的言行時,教師和家長應該掌握好這個教育契機。比如,孩子覺得“盤手串”可以解壓,教師和家長就要進一步溫和而又耐心地和孩子溝通,詢問是什么使得孩子感到有壓力,他們平時有哪些苦惱,喜歡采用什么方式解壓,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游戲滿足了他的哪些需求。這樣做不僅有助于優化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而且能夠發現真正的解決問題之道。

      第四,要為孩子營造積極溫馨的環境氛圍。教師和家長要不斷修身養性,不斷提高平衡家庭和工作的能力。要避免“踢貓效應”,即把屬于自己的負面壓力感受帶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帶回到家庭中,讓孩子成為我們發泄消極情緒的“替罪羊”。教師和家長在成為孩子積極正向的榜樣力量的同時,還要善于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更加溫馨美好的環境。如果教師和家長尊重、包容和支持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建立與孩子親密的情感連接,孩子的壓力感受就會減輕。

      第五,教給孩子們多元有效的減壓方式。教師和家長要和孩子討論,讓孩子認識到世界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要把不抱怨、不放棄、努力奮斗的樂觀信念傳遞給孩子們,幫助孩子們發展出不同的策略與方法,以建設性的方式應對壓力。許多孩子“盤手串”其實并不是因為手串本身有多好玩,而是由于缺少更有吸引力的東西,換言之,孩子們盤的不是手串而是寂寞。如果我們的學校和家庭能夠設計出更有趣的活動,比如共讀一本書、郊游、打球、聽音樂、繪畫、交朋友等;如果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通過更為多樣化的渠道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社會交往等需求,就會分散他們對于“盤手串”的依賴,他們可能就沒空也沒興趣惦記手串了。

      第六,引導孩子喚醒心中的夢想。由于流行文化和商業性的操作,就算沒有手串,也會有其他東西出現。當一個孩子沒有方向的時候,他就容易隨波逐流。而如果一個人找到了內在的自己,形成了核心價值觀,也就是為自己的人生定位了理想目標,就不會輕易被周圍人帶偏。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幫助孩子確立人生導向,對未來產生積極美好的憧憬。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內心到底想要什么,懂得延遲滿足,懂得一些等待是值得的;懂得面對壓力與其焦慮,不如付出認真努力的行動;與其從眾,不如去尋找各種適合自己的方式。

      供圖:視覺中國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22016495號-7

      聯系郵箱:939 674 6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