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注 |
      街頭修車攤兒找起來太費勁!市民盼望“小修小補”有序回歸

      發稿時間:2023-03-01 13:08:44 來源: 北京日報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徐英波


      (相關資料圖)

      自行車胎沒氣了,推著走半小時都找不到修車攤兒;車胎扎了,品牌自行車店只換不補,花費不菲……這樣的無奈不少騎車人都經歷過。近日,商務部表示,要讓“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地回歸百姓生活,讓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大家盼著修鞋、配鑰匙更方便的同時,也希望修車攤兒能重回身邊。

      視覺中國供圖

      中學生建議增加修車網點

      “沒想到找個修車攤這么費勁。”去年暑假,陳經綸中學分校初一學生楊晗章碰上了一件尷尬事。那天她和媽媽騎車去望京,開鎖時不小心把車鑰匙擰斷在鎖眼兒里了。她拿出手機,卻搜不到附近修車攤兒的信息;沿著路邊尋找,走了小時一個修車攤兒也沒找到。

      她和媽媽只好一起把自行車抬回了家。“我倆抬著車走了三四公里,回到家時我倆全身都濕透了。”愛好騎行的楊晗章這才發現,身邊的修車攤兒實在是太難找了。她在家門口找了兩天,又向鄰居多方打聽,好不容易找到了3處離家較近的修車攤兒,最近的一個離她家也有近2公里,需要經過兩個十字路口、穿過4條街道。

      開學后,楊晗章特意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在收回的246份問卷中,有78%的人都表示,在家附近難覓修車攤兒的蹤影。接下來,在第十四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學建議獎評選活動中,楊晗章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自行車也需要維護與保養,現在城市中自行車維修網點數與自行車存量并不匹配。我建議將自行車維修這項民生服務納入到網絡便民服務信息中。自行車維修點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服務,相關部門也可以和共享單車運營商合作參與。”最終,她的建議獲得了“科學建議獎”。

      街頭修車攤兒難覓蹤影

      圓明園西路附近居民區密集,有大大小小十多個小區。在圓明園西路與天秀路的十字路口,記者分別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出發,每個方向走了約3公里,都沒有在路邊找到便民修車攤兒。

      隨后,記者又沿小路繼續尋找。在竹園東街附近,一位騎車的居民告訴記者:“我們小區17號樓下有一處修車的,師傅就是看車棚的師傅。他白天工作,晚上回來修車,我們車壞了都擱那兒,不定什么時候才能修好,要是急用可沒轍。”

      “想要補胎,旁邊小區有,您去里邊問問。”在圓明園西路3號院附近,一位自行車店的店員給記者指了個方向。記者走進小區大門,很快就在樓群里轉了向,一路詢問了兩位居民,繞過五六棟高樓,才找到了這家自行車修理店。

      在肖家河社區深處,記者無意間找到了一處有門面房的修車點。“補胎,電動車、自行車都是10元。”店主徐師傅說,“我們這地方不好找吧?我在這兒開店二十多年了,來的都是老主顧,甚至有顧客住在上地,專門讓我上門去補胎。補胎10元,上門費得20元,不然他把車推到這兒來更費勁。”

      記者發現,這些小區的底商中,生鮮超市、便利店、口腔醫院、面包店、寵物店、健身房等一應俱全,就是沒有看起來“接地氣”的自行車修理點。記者找到了兩家品牌自行車專賣店,進門詢問能否補胎,得到的回答均是:“只能換不能補!”

      修車攤兒都在多種經營

      “過去的修車攤兒就在路邊,走不了多遠準能找到一處。現在雖說好多人都騎共享單車了,可學生和老人大多都在騎自己的車,要是大早起來趕上車壞了,再找不到修車攤兒,學生準得遲到,老人更是寸步難行。”家住東城的黃先生說,現在的修車攤兒找起來難,能堅持下來的更不容易。

      在永定路的玉泉東市場,60歲的趙師傅有個6平方米的修車鋪,各種家伙什兒整整齊齊碼了一屋。從2000年市場開張起,他就在這兒了。“不讓擺攤兒后,我看到這家市場招商,一問租金還能接受,位置也靠街,就租了下來,一干就干了20多年。”趙師傅說,“現在靠一門手藝單打獨斗不行了,過去只修車,現在又加上了配鑰匙。很多顧客都是老主顧,有時打個氣什么的就不要錢了。我能養家糊口,還能方便周邊居民,我挺知足。”

      玉泉東市場趙師傅的修車、配鑰匙店

      在安德里北街的路邊,靠墻的位置有個露天攤位。下午2時,一把遮陽傘下,攤主馮師傅戴著老花鏡,正忙著為一位顧客的皮鞋換掌兒。他身后的招牌上,從左到右寫著他經營的業務:修鞋、開鎖、修車、配鑰匙、修雨傘……“最開始就是修鞋,后來只靠一項手藝收入不行了,就開始學別的,每增加一門手藝,我就在招牌上多寫一項。”馮師傅說,自己1994年從河南老家來到北京謀生,也經歷過“做夢都想找個固定攤位”的日子,最終在安德里北街扎下了根。“也想過租個門臉,可是租不起啊。”馮師傅說,幸運的是社區了解到他的情況,也知道居民特別信賴他,就替他找了這樣一個固定位置。

      安德里北街馮師傅的小修小補攤位

      早上7點出攤,晚上10點收攤,除了過年回家看孩子,馮師傅幾乎整年坐在這個角落里為大家服務。一下午時間,馮師傅修了六雙鞋,配了五把鑰匙,換了兩個衣服拉鏈,補了一條車胎,修了一把雨傘,還為一位老人修了一把松動的斧子,手里的活兒一刻也沒停下來。下午4時,小攤前甚至排起了隊。“雖然風吹日曬挺辛苦的,但跟這周圍居民都熟,每天活兒也不斷,能養活起一個家,社區也很照顧我,挺好的。”馮師傅說。

      馮師傅在修車

      讓小修小補有序回歸

      “騎行路上,找個打氣兒的地方真不容易。所以我通常會在水壺架下綁個氣筒。”一位騎行愛好者表示,因為難找修車攤兒,他常跟著網上的視頻學習如何修車,“換胎、換鏈條、調碟剎、修變速,我都沒問題。”

      家住北小街社區的廉大媽今年78歲了,對于這樣的不便也感觸頗深,“我的腿換過關節,出行就靠小電動車。有次出門車胎扎了,我拖著車和這條‘假腿’,走了20多分鐘才找到一個修車攤兒,腿疼的回家緩了好幾天。”廉大媽說,過去出門就有“小修小補”的攤位,讓她十分懷念。“我們家以前住趙府街,胡同口就有修鞋、修車、補衣服的,師傅們手藝好,價格也便宜。雖說現在生活好了,可我們這輩人,東西壞了首先想的還是‘修’,縫縫補補又三年嘛。”廉大媽無奈地說。

      玉泉東市場裁縫鋪

      如何讓“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不少居民覺得,應該增加“小修小補”攤位的數量。一些老年人建議說,對于那些經營多年、居民認可、手藝不錯、價格合理的攤位,社區應該想辦法把師傅們留住,盡可能為他們的經營提供便利。

      楊晗章在自己建議中說,希望能在網絡平臺上更便捷地搜到這些便民信息。“政府部門可以對這些便民點的信息統一采集與管理,利用社區服務類公眾號或專業便民服務APP,將信息多渠道公開。一些常用的地圖軟件,也可以納入相關的便民信息,讓大家拿出手機就能搜到。”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迪華則表示,讓“小修小補”業態規范有序回歸,政府部門應采取分類管理的精細化舉措。每個區域應根據自己的地域、人口、環境的不同,為小修小補業態尋找合適的存在形態。“適合設置在街頭巷尾的,可在指定地點劃定區域,并出臺細致、明確的規范措施;適合在室內的,政府部門應有補貼扶持,盡量減少經營者的成本壓力。目前還未完全拆除的核酸檢測亭也可以充分利用,將其改造為‘小修小補’攤位。”李迪華說。

      標簽: 玉泉東市場 圓明園西路 安德里北街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