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關注 |
      湖北省2022年六項重要考古新發現揭曉_全球微速訊

      發稿時間:2023-02-25 18:00:14 來源: 北京日報

      2月25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辦的2022“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揭曉,武漢盤龍城王家嘴遺址、十堰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天門唐馬臺遺址群、赤壁大湖咀遺址、荊州城墻11號馬面遺址、十堰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西道院區)六大考古項目入選。

      十堰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

      學堂梁子遺址位于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坐落于漢江北岸、曲遠河口西邊。新發現的“鄖縣人”3號頭骨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該階段人類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學特征;該化石處在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東亞直立人與智人演化關系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翔實而關鍵的化石及文化證據。新的發現為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演化史,講好東方人類故鄉先民演化和文化發展的故事,提供了關鍵節點的重要依據與信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鄖縣人3號頭骨出土照

      天門唐馬臺遺址群

      天門唐馬臺遺址群位于天門市石河鎮姚家嶺村七組,西北距石家河城址約5公里,東南距龍嘴城址約1.6公里。唐馬臺遺址群發掘出一批從油子嶺文化時期至后石家河時期,地層疊壓關系清楚、年代序列完整的考古學實物資料,其中油子嶺文化時期遺存最為豐富,這對于學界探討油子嶺文化內涵、演變序列、源流,提供了大量經科學發掘的考古學資料,尤其是發現的一批內容豐富的彩繪陶,其中與太陽有關的簡筆圖案反映了油子嶺文化先民樸素的宇宙觀,為研究油子嶺文化人群的精神信仰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發現的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的列罐制度及特殊的祭祀習俗,在江漢地區屈家嶺文化中發現極少,為研究屈家嶺文化的葬禮、祭禮及文化面貌提供了一批較為特殊的新材料。

      △唐馬臺遺址油子嶺文化時期彩繪陶片

      武漢盤龍城王家嘴遺址

      盤龍城遺址位于武漢市黃陂區,地處大別山余脈與江漢平原間的過渡地帶。2022年是21世紀盤龍城考古工作的第10年,王家嘴地點發現一批年代屬于夏商之際的遺存,為揭示盤龍城聚落的始建年代、認識早期中原王朝對長江流域開發提供了重要線索。王家嘴堤內和堤外的堆積面貌和性質相近,均以房址為核心,南北兩側分布有灰坑。部分房屋面積規模較大,結合出土的印紋硬陶、原始瓷,以及獸面紋陶片等,王家嘴應為一處等級較高的居址。獲取了大量土壤、炭樣樣本,已發現有一定數量的植物種子碳化顆粒。這是盤龍城遺址首次有系統地發現的商代早期植物考古遺存,為認識盤龍城及長江中游商代聚落環境和早期人類生產業積累了材料。

      △王家嘴H16⑥、⑧出土陶器

      赤壁大湖咀遺址

      大湖咀遺址位于咸寧市赤壁市高新區赤馬港辦事處夏龍鋪社區三組,地處長江南岸、幕阜山北麓的交通孔道。2022年對城址進行地形測繪和三維建模,初步確認城墻、護城河的結構,明確城址范圍。該遺址年代跨度較大,主體年代大致從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是目前在長江以南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城址。從出土器物觀察,該遺址曾先后受到大路鋪文化、周文化、楚文化等文化的影響,呈現出階段性變化的特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上述文化因素對大湖咀遺址呈現出強勢輻射的特點。大湖咀城址廢棄的年代下限正好可與新店土城的年代銜接。推測楚人據有此地后將城址遷移到距此不遠的新店。隨后秦滅楚統一六國,設郡置縣,又成為統一帝國的基層行政單位。

      △大湖咀遺址出土錫扁壺

      荊州城墻11號馬面遺址

      荊州城墻11號馬面位于荊州市荊州區北城墻東段。通過本次發掘,首次發現明代磚墻直接修建在五代~宋代城墻之上的“墻包墻”重要現象,解開了本段墻體的年代之謎、結構之謎以及沿革演變之謎。在宋代三期城墻內護坡上發現一條完整的磚砌排水溝,其中有2件“鄂”字銘文磚出土,為研究古代城墻附屬建筑及城墻磚制作與來源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該段磚城墻最早建于五代時期,經后世不斷增補修建,歷經千年,使用至今而從未間斷,是我國持續使用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磚城。該段城墻所反映不同時期的城墻結構、營建方式、營造技術以及城墻功能,為多視角闡釋荊州城的歷史信息提供考古學材料,為科學復原荊州城市的演變提供重要的考古實例,同時也為南方地區古今重疊型城市考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十堰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西道院區)

      五龍宮遺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五龍宮村,五龍峰山麓的一個凹谷內,是武當山古建筑群“九宮八觀”之一,西道院是五龍宮高階道士修行居住區。已發掘遺存最早年代為宋代,主體建筑營建于明永樂年間,繁盛于明嘉靖萬歷年間,衰敗于明末至清康熙年間,廢棄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間。遺存攜帶信息極為豐富,涉及多個研究領域,涵蓋了我國宋元明清時期的政治、宗教、民生、文化等多方面歷史信息。部分遺存類型(五龍祭祀法壇和永樂投龍簡)更是全國首次發現,其歷史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全國少見,填補了相關學科的研究空白,對豐富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文化內涵有著重要價值。

      △五龍宮鎏金銅制真武頭像

      標簽: 荊州城墻 武當山古建筑群 歷史信息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