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古時元宵有三“鬧”,如今元宵節“鬧”的色彩淡了嗎? 天天微頭條

      發稿時間:2023-02-05 11:56:55 來源: 北京日報

      瞭望智庫微信公號 | 作者 蕭放


      (相關資料圖)

      一年明月打頭圓。

      元夜良宵,月光如水。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元夕”“元夜”,在民俗生活中有著不尋常的意義。

      “鬧”是元宵節的主題,“鬧”的形式豐富多彩,鑼鼓之鬧、社火之鬧、歌舞之鬧、游樂之鬧、燈彩之鬧、元宵之鬧等共同構成元宵節的狂歡氛圍。現今的元宵節南北各地人們大多仍掛燈籠、吃湯圓(元宵),看元宵晚會。

      元宵節是農歷新春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農歷新春結束的慶祝日。

      元宵與月亮崇拜有關

      在四時八節中,元宵具有獨特的文化品性,她雖然沒有依傍具體的節氣點(其他節日大都與二十四節氣有較密切關系),但在節日體系中的地位突出,這除了她與春節的關系外,恐怕還有更深層的月亮崇拜原因,作為天官賜福的上元節,其在民俗信仰中有特殊地位。

      因此在說元宵節俗之時,我們不妨來深究一下元宵的起源與發展。

      正月望日地位的凸顯是在漢代中期以后,漢武帝太初歷的頒行為元宵、元夕節地位的奠定提供了契機。太初歷是陰陽合歷的歷法,它采用夏歷建寅的方式,將正月定為一年之首月,正月一日為元正,正月十五日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輪圓月,這就是元夕的意義。

      元夕(元宵)處在新歲之首,其地位因此超過一般的望日。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雖然太初歷頒行之后,元宵有了發展的契機,但作為一個民俗大節,它的出現還要有適宜的社會歷史條件。據一般的文獻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漢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西域記》稱印度摩揭陁國正月十五日會聚僧眾,“觀佛舍利放光雨花”。漢明帝為了表彰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六朝隋唐時期正月望夜的燈火愈燒愈旺。

      當然元宵節俗的真正動力是因為她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有三“鬧”

      在傳統社會,節日是一項態度嚴肅、規則鮮明的社會游戲,人們習慣性地遵守著節日的游戲規則,參與到節日活動中。

      元宵的民俗與除夕相對應,除夕夜是關門團年,在新舊時間轉換的過程中,人們暫時中斷了與外界的聯系,處于靜止狀態; 元宵夜與之相對,人們以喧鬧的戶外游戲,打破靜寂,“元宵鬧夜”成為明顯的節俗標志。

      “鬧元宵”之“鬧”就生動地映射出元宵節俗活躍的文化精神,元宵的鑼鼓、元宵的燈火、元宵的游人編織著元夕的良宵美景,構成了中國傳統節俗的獨特景觀。元宵的“鬧”,是多種節俗形式的合奏,最突出的是聲音與色彩。

      鑼鼓、社火之鬧,激動人心,喚醒冬眠大地。

      元宵節的喧鬧主要有兩種聲音:

      一是以鑼鼓為主的響器聲。鑼鼓是慶祝節日必備的道具,節日氣氛的營造離不開鑼鼓,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高潮,鑼鼓敲得更響。沒有鑼鼓或鑼鼓不夠用時,人們將能發聲的器皿也敲起來,湖北孝感有“正月半,敲鐵罐”的諺語。

      據《清嘉錄》記載,清代蘇州元宵也是熱鬧非凡,“元宵前后,比戶以鑼鼓鐃鈸,敲擊成文,謂之鬧元宵,有跑馬、雨夾雪、七五三、跳財神、下西風諸名。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兒童圍繞以行,且行且擊,滿街鼎沸,俗呼走馬鑼鼓。”

      二是歌舞游樂的人聲。元宵節是民間歌舞的盛大演出日,除一般通行的舞龍、舞獅的節目外,南北地方在元宵節期間都獻演鄉村戲劇,北方的秧歌戲,南方的花鼓戲、采茶戲都是元宵常演的劇目。東北地區將鄉民化妝作劇,稱為“太平歌”;河南及兩湖(湖南湖北)地區稱為“妝故事”。河南洛陽“歌樓鱗次,絲管嘈雜,燈下設雜劇百戲,游人填塞街衢”。鑼鼓喧鬧、歌舞雜戲是元宵節俗的主要“聲”源。

      元宵鑼鼓與太平歌舞在今天看來,主要是烘托了節日氣氛,是游戲娛樂,但其原始意義與臘鼓、儺儀一樣,是具有巫術意味的節俗活動,其目的在于驅儺逐疫、召喚春天與蘇醒大地。

      燈彩之鬧,增添城市、鄉村節日生活氣氛。

      元宵是色彩鮮明的節日,元宵的色彩除了游人、表演者的衣著打扮華麗光鮮外,主要是燈飾 。燈是元宵的主要節俗標志之一,人們常以燈節、燈會名之。

      元宵張燈習俗起源早,擴布廣。它來源于上古以火驅疫的巫術活動,后世民間正月十五以火把照田,持火把上山等就部分地保存了這一習俗的古舊形態。隨著佛家燃燈祭祀的風習流播中土,元宵燃火夜游的古俗,逐漸演變為元宵張燈的習俗。

      元宵張燈習俗與城市夜生活的興起密切相關,市井民俗的顯著特點之一是好奇慕異。隋唐以前正月十五夜張燈的記述稀少,梁人宗懔的《荊楚歲時記》在記述荊楚地方正月十五節俗時,沒有提到張燈之事。到了隋朝,京城與州縣城邑的正月十五夜,已經成為不眠之夜。

      張燈習俗的大擴展是在唐宋時期,唐朝不僅在京城制作高達80尺、光映百里的“百枝燈樹”,還將張燈時間延至三夜。十四、十五、十六三夜取消了通常的宵禁,讓人們徹夜自由往來,所謂“金吾不禁”。

      宋朝城市生活進一步發展,元宵燈火更為興盛。張燈的時間也由三夜擴展到五夜。新增十七、十八兩夜,最初在限于京師開封府,后來地方州郡紛紛效法,成為通例。宋朝燈籠制作較唐朝更為華麗奇巧,燈品繁多,元宵燈市琳瑯滿目。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傳承,不過燈節如其他聚眾娛樂的節日一樣受到限制。明代全面復興宋制,元宵放燈節俗在永樂年間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間觀燈時間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詩,寫出了元宵燈月相映之妙。“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繞月下月如銀。”

      明代中期以后城市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作為市井生活重彩的元宵節,在當時有著生動的表現。清代的元宵燈市依舊熱鬧,只是張燈的時間有所減少,一般為五夜,十五日為正燈。北京元宵的燈火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冰燈是清代的特殊燈品,由滿人自關外帶來。這些冰燈“華而不侈,樸而不俗”,極具觀賞性。

      游人之鬧,祈求豐年與生活美好。

      元宵的聲響與色彩共同烘托著元宵節日的氣氛。正是這樣熱鬧的場景吸引著鄉村、城市的居民,他們紛紛走出家門,看戲、逛燈、走百病、鬧夜,連平日隱藏深閨的女子這時也有了難得的出游機會。“男婦嬉游”是元宵特出的人文景觀。

      唐宋以來,婦女是城市元宵節夜的一道風景,她們或登樓賞月看燈,或走出家門走橋玩耍,“了不畏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故事常常在元宵節夜上演。司馬光是有名的禮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著準備出門看燈,司馬光說:“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說:“兼欲看游人。”司馬光說:“某是鬼耶?!”男女相看的“看人”,是宋明以后傳統社會中稀見的機會,平時限制在各自的封閉的時空中的人們,難得有聚會的日子。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歡”節,人們在這一階段打破日常秩序的約束,實現著感官與精神的愉悅。

      拜紫姑、求婚姻,“卜問蠶桑”,烹制食用類似蠶繭的“元宵”,人們祈求婚姻的美滿,子嗣綿延,身體的康健與年歲的豐收。

      讓傳統“鬧元宵”變成當代“狂歡節”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元宵的節俗意義與歲首密切相關,這不僅因為她在時間上與元日連接,是年節的有機組成部分。

      元宵節作為大年畫卷的壓軸節目,她是社區民眾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現,是其中最具聲色的時間景觀。由于是特定時日的特定社會表演,因此元宵之夜在民眾社會生活中具有狂歡的性質。

      元宵節是春節活動的高潮。不同國家和地域的華人也將元宵節的習俗保留下來,比如馬來西亞華人青年有元宵“拋柑”的習俗,單身女性在柑橘上寫下聯系方式拋入水中,男性爭相撈拾,期盼結下姻緣;在日本橫濱,華人和當地民眾元宵節會到中華街賞花燈;在美國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城市,華人們元宵節會聚在一起品湯圓、賞花燈、舞龍舞獅等。

      大年新春是一年中最絢麗的時光,元宵節作為大年的壓軸節目,是其中最具聲色的時間景觀。

      在年俗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大家或多或少地感到元宵節“鬧”的色彩淡了,繁復的節俗被遺忘,大家對元宵節最深的印象只剩“吃元宵”的食俗,當然元宵燈會在一些城市還相當興旺。關于南方“湯圓”與北方“元宵”的異同,成為互聯網上年輕人爭論不休的話題。其實元宵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影響廣泛的民族節日,它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

      就其社會娛樂的形式看,就有著充分利用的文化價值,在當今日益個性化的社會生活中,如果我們利用元宵這一文化資源,有意識地為城市居民展拓社交娛樂的空間, 鼓勵廣大市民的參與,讓傳統的“鬧元宵”變成和諧城市社區的“狂歡節”,這對于活躍民族精神、穩固社會秩序會有其特定的社會意義。

      更大范圍內來看春節文化,其豐富內涵與應用價值是其走向世界的堅實基礎。春節在文化內涵、社會價值與生活服務功能上都有廣闊的意義,春節民俗包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對家庭價值觀的堅守、對歷史和祖先的敬畏等都是春節走向世界的積極因素。

      另外, 紅火吉利、體現家庭美學的新春裝飾,種類繁多、驚艷味蕾的春節美食,社火、賞燈、舞龍舞獅等動態民俗,都是易于與海外民眾溝通的藝術語言。

      春節民俗走出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將民俗文化送出去,而要讓外國民眾能夠理解春節背后的理念,包括“和”的理念、求新的意識、對家庭的重視、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等,要用微小的故事和真摯的語言去講述這些文化內涵,才更容易讓外國民眾產生共鳴。

      38

      標簽: 正月十五 元宵節的 文化內涵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