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站相關 | 科技 | 熱點 | 生活 |
      福建采用“場景+應用”模式 創新驅動智慧防災應急 世界觀速訊

      發稿時間:2023-04-06 14:13:57 來源: 中國網創新中國

      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全國各地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點的普查成果應用案例。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數據為監測預警、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提供決策輔助,為應急指揮調度提供支撐,這些都是風險普查數據成果的典型實踐應用。近日,記者參加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媒體基層行”活動,走進福建省,深入了解當地應用普查成果防災減災救災的做法。

      在福建省福州市應急指揮中心,大屏幕展示了福州市自然災害綜合管理平臺。不同顏色的數據實時滾動,從地震、氣象到交通、住房,各類信息匯集成“一張網”。哪些區域是風險點,哪些地方存在隱患,一目了然。


      【資料圖】

      “福州市應急指揮中心于2020年5月投入運行,是福州市應急指揮調度的神經中樞。”福州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任立明介紹,針對福州臺風、暴雨等災害頻發常發特點,平臺的臨災風險預估子系統基于風險普查的人口、經濟、房屋建筑等承災體數據、減災資源與能力數據及歷史災害數據,結合衛星遙感數據、無人機數據等,可研判未來12小時至24小時臺風和暴雨情景下的致災風險,自動生成分析精度更高的評估報告。

      這個“神經中樞”正常運轉,得益于2020年以來開展的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調查數據成果。通過普查,福州市摸清了風險隱患底數,建立了災害風險預警系統。

      福建省受氣象災害影響較嚴重,主要災害集中于4月至6月的暴雨洪澇和7月至9月的臺風災害,呈現強度強、頻次高、危害大、影響廣等特點。“本次普查匯聚了9個行業約1307萬條普查調查數據,并建立起省級自然災害風險信息化應用系統。”福建省應急管理廳黨委書記、廳長丘毅說,福建充分挖掘普查數據價值,大力推動普查成果應用落實落地。

      據了解,此次風險普查與原有各行業部門調查最大的不同是“綜合”,強化各行業部門數據的關聯、耦合。為此,福建省建成普查信息化應用系統,打造全災種、全鏈條、全要素災害風險數字化支撐平臺。該平臺與福建省政府數據匯聚平臺對接,整合部、省、市、縣四級已有的約27億條數據,夯實“數字應急”基礎。

      開發臨災評估模型并推進實戰應用,構建沿海地區“臺風—暴雨—洪澇”災害鏈、內陸地區“暴雨—洪澇—地災”災害鏈臨災風險快速評估模型;對2022年11月舉行的福建省第十七屆省運會可能出現的森林火災、暴雨洪澇、地質災害等風險進行災情演化三維科學建模……福建采用“場景+應用”模式,以點帶面推進普查成果廣泛應用,提升區域防災精準性,做到早預警、早防范、早應對。

      “作為福建省普查辦的技術支撐單位,我們承擔了省市縣三級風險評估與區劃、全省技術統籌等工作,為風險普查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普查應用展示大廳,研究員高路告訴記者,基于風險普查成果,其研究團隊開展了臺風災害鏈臨災風險評估等普查應用,構建了綜合風險防控與智慧減災平臺。

      圍繞氣象、水旱、林火、地質等主要災害和危化品、尾礦庫等普查數據,福建不僅建立起“一網統管”的風險監測體系,實現監測預警智能化,而且實現直接利用災害點位數據開展隱患治理。

      “目前,福建省各地、各行業部門仍在積極探索各類適用性、前瞻性的應用場景和領域。”丘毅表示,福建省將不斷提升普查成果應用廣度和深度,在強化普查數據賦能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動普查成果更好服務保障民生。(經濟日報記者 李萬祥)

      (責任編輯:張家華)

      標簽:

      責任編輯:mb01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生活晚報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