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 財經(jīng) | 公益 | 彩店 | 奇聞 | 速遞 | 前瞻 | 提點 | 網(wǎng)站相關(guān) | 科技 | 熱點 |
      世界熱文:賈母為何不早定下寶黛婚姻?

      發(fā)稿時間:2022-12-07 19:04:05 來源: 騰訊網(wǎng)

      一入紅樓,終生難醒紅樓夢賞析持續(xù)征稿中……

      作者:水溶? ?來源:紅樓夢賞析(ID:hlm364)

      有不少讀者認為賈母是堅定的木石姻緣的支持者,縱觀紅樓夢全書前八十回,有賈母通過清虛觀打醮,暗示拒絕金玉良姻,卻沒有賈母明言主張寶黛成親的事。正因為黛玉婚姻大事未定,又面臨金玉良姻輿論的暗流沖擊,才導致寶玉與黛玉之間矛盾頻生。


      【資料圖】

      直到紫鵑“試玉”,鬧得沸反盈天,人仰馬翻,大家對寶黛之間難以割舍的情感都心知肚明了,老太太也沒有個明確的表示,幾乎默認了薛姨媽說寶黛是“打小的情分”這一套說辭。

      其實,從古代世家大族對后輩婚姻大事的慎重上,也不難看出賈母的為難之處,要想作定寶黛婚姻,全憑她的個人意志去促成,條件還不充分。

      所以賈母在此事上的做法一直是避而不談,使用的是“拖字訣”。那么在寶黛婚姻上,賈母到底在猶豫什么呢?

      NO.01

      二玉年歲尚小,心性未定

      前八十回寶玉才是舞象之年,稚氣未脫,呆性十足。他除了對林妹妹情有獨鐘外,既不知打理家族庶務(wù),也排斥仕途學問,只是個天性未泯的富貴閑人,尚未有擔負起興家立業(yè)責任的覺悟與能力,實在不是一個值得托付終身的良人。

      而林黛玉年歲更小,本就孤高自許,目無下塵,她自尊心強,又因寄人籬下,敏感多慮。黛玉心知寶玉待她比別人更好,卻又患得患失。

      他們兩人既熟慣,則更覺親密,既親密,則不免一時有求全之毀,不虞之隙。寶玉對黛玉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說出來,故每每或喜或怒,變盡法子暗中試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個有些癡病的,也每用假情試探。其間瑣瑣碎碎,難保不有口角之爭。

      所以眼明心亮的賈母,早就知道他們“不是冤家不聚頭”。她老人家才急的抱怨說:“我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見了這么兩個不省事的小冤家,沒有一天不叫我操心。”

      老太太抱怨的根本原因,是他們都還太年輕,只知任情任性,不曉世路艱難。

      寶玉遇事太過軟弱,消極地對抗現(xiàn)實,又無立業(yè)興家的才干與步步為營的城府,還不足以讓林妹妹終身有靠。而黛玉尖酸小性,不懂得隨分從時,圓滑周到,無法維系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一個孤立無援的女子,也不足以擔當世家大族的主母。

      因此,老太太才會心急愁哭,兩個玉兒還不省事,就算她一力促成了兩人婚姻,也保不齊他們婚后還是三天兩頭的鬧矛盾口角紛爭,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

      NO.02

      無媒不成親,無人做保山

      在封建社會,婚姻講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能夠左右寶玉婚事的有四個人,寶玉的父親賈政、寶玉的母親王夫人,寶玉的祖母老太太,寶玉的姐姐賈元春。

      賈母雖然是賈府輩分最高的掌舵人,她可以用一個“孝”字,強求賈政夫妻答應(yīng)讓寶黛成婚。但實際操作上,卻行不通。

      首先是立場問題,賈母要促成寶黛婚姻,那么她是男方家長,作為寶玉的祖母來提親的?還是作為女方家長,黛玉的外祖母及監(jiān)護人來提親呢?

      同樣,就算賈母授意王熙鳳去做這個“保山”,也面臨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

      參考下薛姨媽促成邢岫煙與薛蝌的婚事,她是作為男方薛蝌的長輩,請賈母作的保山,向女方邢夫人求親的。這就是教科書式的促成封建婚姻保媒拉纖的范本。

      寶黛之間,正缺一個有話語權(quán),有地位,并能極力促成此事的媒人。也許賈母曾考慮過請賈元春作保,但是賈元春自己也有不能為之的理由。

      事實上賈府已經(jīng)遠離政治中心許久了,元春能在宮中榮升賢德妃,背后仰仗的很可能是王家的實權(quán)人物王子騰。因此元春借著端午節(jié)賜禮,表明了自己更屬意金玉良緣,她是依從了母親王夫人的建議。元春的行動無疑打擊了賈母對自己家族權(quán)威的信心。

      賈母跌了面子,所以才有了清虛觀借張道士說親的事,老太太敲打薛家的話,“上回有和尚說了,這孩子命里不該早娶,等再大一大兒再定罷。你可如今打聽著,不管他根基富貴,只要模樣配的上就好,來告訴我。便是那家子窮,不過給他幾兩銀子罷了。”

      老太太沒有為寶黛婚姻找到一位合適的保山,如今能做的就只有言語擠兌幾句薛家人了,也是心酸無奈極了。

      NO.03

      黛玉體弱多病,非福壽之人

      作為監(jiān)護人,賈母心疼黛玉是真的,對她的好也是無微不至。但是她畢竟還是賈家的大家長,在寶玉的婚姻對象的選擇上,必須符合賈府的利益才行。

      縱觀全書前八十回,賈府除了一個巧姐,就再無新生兒的誕生。往往人丁興旺才是家族繁盛的基礎(chǔ),但是賈府的爺們兒豢養(yǎng)的寵妾嬌婢不少,正兒八經(jīng)的后嗣卻沒幾個。為賈府誕育新生命必然是寶二奶奶的使命之一,然而黛玉體弱多病,每日飲湯服藥,身體底子太差,難說還能為賈府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

      如果她虛占了寶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寶玉的侍妾生下的又都是庶子,一來在出身上自然遜一籌,長大后謀事也不便利;二來,妻妾矛盾會因為嫡母無子而越發(fā)尖銳。橫豎比較,黛玉嫁給寶玉,將來會面臨許多難題。

      其次,黛玉母親和父親接連亡故,守完母孝守父孝,實非福緣深厚之人。老太太早將黛玉視為賈家人,安慰瘋魔了的寶玉說的都是“林家的人都死絕了”。而黛玉雖然出身起點高,但是怙恃俱失,身為女兒又無法繼承父親的政治資源,對賈府的前途沒有助力,從振興家族的角度來說,林黛玉也并不是寶二奶奶的最佳人選。

      賈母不能為了外孫女終身有靠,就忽視了寶玉這個命根子的前程,也不能不顧賈府要面臨的各種危機。像黛玉這樣的羸弱又敏感女子,也需要一個穩(wěn)固強大的靠山才能托付終身,而況賈府這艘大船也正直風雨飄搖之際,還不知駛向何方,賈母也不得不多方考量。

      NO.04

      賈母還為二玉籌謀了更多的選擇

      在賈母心中,兩個玉兒是她的心頭寶,看得格外珍貴。讓很多人認為她老人家是堅定的木石姻緣支持者,以至于王熙鳳拿“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來打趣黛玉,就連不曾進過二門的興兒,也認為寶玉“將來準是林姑娘定了的”。

      故而脂硯齋批“二玉事在賈府上下諸人即看書人批書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書中常常每每道及,豈具不然,嘆嘆!”

      但事實上,賈母并沒有明確發(fā)話要寶黛成親,這些想法都是旁人主觀臆斷出來的。賈璉夫妻及他們的奴仆這樣認為,恐怕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都知道,林如海死前必是將妻子的嫁妝及自己的家私都委托給了賈母,勞煩賈母照拂外孫女黛玉。

      從財富利益最大化的結(jié)果來看,讓黛玉嫁給寶玉,這筆財富就不會外流出去。所以王熙鳳就成了寶黛姻緣的言論支持者。

      賈母是一位飽經(jīng)世故的長者,對世事無常有著深刻的體會,她因著對寶玉、黛玉的疼愛,必然是“愛之則為之計深遠”。所以賈母又主動做了哪些事呢?

      讓黛玉作為賈府的女孩出門宴飲,見客交際。王子騰嫁女,請眾甥男甥女閑樂一日。賈母和王夫人命寶玉,探春,林黛玉,寶釵四人同鳳姐去。南安太妃、北靜王妃到訪,賈母也是讓黛玉探春去拜見了一回。這些做法既是讓黛玉出門多走動,也是存了心讓黛玉多與外界接觸,興許那些宴會上的高門貴婦人會有相中黛玉做兒媳的。

      同理,老太太也鼓勵寶玉出門交際,讓寶玉穿著僅此一件的雀金裘去王家拜壽,借雀金裘撐臉面,展示他豪門公子的底蘊,也是希望宴席的貴客中有人能高看寶玉一眼。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遣人來賈府送禮請安。賈母就咨詢了甄府三小姐的婚配情況,開口就問:“有人家沒有?”又讓寶玉出來見客。那甄府的四人就拉著寶玉問長問短,像極了相親的場面。

      簡言之,在賈母心中,寶玉不是黛玉丈夫的唯一選,黛玉也不是寶玉妻子的唯一選。寶玉與黛玉的婚事,她還在觀望與考量中。

      賈母是黛玉的監(jiān)護人,的確為了外孫女的將來在作長遠考慮,但她卻并不是木石姻緣的堅定支持者。從感情上看,她是有讓寶黛成婚的傾向,奈何種種條件都不成熟,只能“拖”;從理性上看,寶黛婚姻對賈府而言又無利可圖,所以在賈母的猶豫和觀望中,還是一個“拖”字處理。

      聰明的黛玉正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會憂慮日深,自己與寶玉的事,“無人為我主張”。

      但她可能沒有意識到賈母為她的將來考慮了些什么問題,參考賈母為自己女兒賈敏擇婿的標準,祖上列侯的探花郎,家中人口簡單,對妻子情深似海。是從出身背景、個人能力、家庭情況、經(jīng)濟條件、人品等多維度去考量的,林如海幾乎是佳婿的上上人選。

      賈母同樣也希望黛玉能夠嫁給使她幸福的人,只是她尚不確定,自己的孫子賈寶玉是不是那個人。

      標簽: 賈母為何不早定下寶黛婚姻

      責任編輯:mb01

      網(wǎng)站首頁 | 關(guān)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 1999-2017 www.8x5.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豫ICP備20022870號-23

      聯(lián)系郵箱:553 138 779@qq.com